第三百六十六章:天啟十七年
天啟十七年(1135年),春。
時間一晃又是一年過去。
這一年來,晁蓋一直留在東歐平原,督促安西都護府的城池建設,查看北庭都護府的移民治理,冬天就去克里木島行宮避寒度假。生活也算愜意。
幾大主力軍團的將領因為攻滅羅斯之戰、剿滅庫蠻聯盟之戰,有的被封為實地侯爵,有的更進一步成為實地公爵。
晁沖和晁鋒兩個小傢伙也因為參與戰事,在軍中的職位也得到提升,成為了獨領一衛兵馬的校尉。
這一年來,鐵路在百萬奴工不辭辛苦的努力下,已經向南鋪設到了亞速海,向北鋪設到了梁贊城,向西鋪設到了基輔。沿着火車線路,建造了了許多城池駐兵、移民。
軍屯策略開始奏效,一年下來有七萬多戶漢民乘坐火車來到東歐大平原。比起後世沙俄強迫居民向高寒的西伯利亞和北極圈移民。從擁擠的中原向水草豐茂、地廣人稀的東歐大平原移民條件要優渥的多。
無數個保甲村鎮、軍屯鄔堡建設完成,一年下來開墾出了許多肥沃農田,冬小麥與玉米、土豆、大豆輪作,已經可以做到自給自足,不必朝廷再進行補貼了。
而斯拉夫人的村莊卻因為一年前的戰爭錯過了農時,又被抽調了許多青壯服役導致耕種不足,不到半年就爆發了飢荒。飢荒發生時,大量的斯拉夫農民飢餓而死。
如果這種大飢荒發生在華夏,可能就會有黃巢、李自成氏的人物登高一呼,“朝廷不賑災,實乃不義,不如反之!”
但發生在西方,大家卻習以為常,各安天命,發生天災時,領主不增加稅收就已經是恩賜,還敢奢望救災?後世鼠疫黑死病縱橫歐洲,導致2500萬人喪生,歐洲人口一下去了三分之一,也沒見他們怨恨自己的領主。
當然,也有可能是有怨言的人,都被領主帶着騎士給屠了吧。
從這一方面來說,西方對死亡的承受能力非一般的強大。
所以,對斯拉夫人的大飢荒,晁蓋也沒有組織救災,卻下達了一個免除一年賦稅的命令,贏得了斯拉夫人的感恩。
然後,富裕的大漢移民到來了,他們有國家前期的糧食補貼,有最先進的耕種農具,有大草原上最廉價的騾馬牛羊,定居之後,便前往貧窮的斯拉夫村落,通過迎娶斯拉夫女子的方式,替他們減輕了負擔,緩解了他們的飢荒,贏得了他們的友誼。
朝廷也通過招募青壯斯拉夫男子,給予米糧,換取他們服役十年。許多活不下去的青壯為了替家人爭取一個活下去的機會選擇應徵。
去年天朝攻滅羅斯諸國時就曾大量徵募青壯擔任輔軍。當時那軟糯的大米,咸香的臘肉,酷烈的燒刀子白酒都讓這些輔軍非常懷念,累確實累,但飯真是管飽而且香甜。
斯拉夫人身材修長偏瘦,沒有日耳曼人那麼高大,沒有維京人那麼強壯,沒有匈奴突厥人那麼好的騎術,沒有南方希臘人那麼聰明,但他們依然是中冬和西歐各地最搶手的奴隸,就是因為他們耐受性非常強,培養起來之後忠誠且順從,堅強且隱忍。
這些北方招募的斯拉夫男子擔任重裝步兵,前往南方守衛高加索山脈,歸安西都護府管轄,看守通過中冬的大門。將來立功之後,也會將他們封在南方。
通過這樣的手段,羅斯農村失去了少女和男青年。持續下去,老去的村莊就會逐漸消失。時間,就是一把無情的屠刀。
同樣,高加索山脈中的部民也用同樣的方式招募輔兵。
高加索地區,同樣也隱藏着一支彪悍的民族,那就是印古什王國內的車臣部落。
車臣人的特徵就是高大健壯!
他們是高加索山脈土著與阿蘭人、突厥人的混血,也許是高加索山脈特殊的地理環境,造成了這裏的人和動物,體型都特別高大。不但成年男子身高在八尺、九尺非常普遍,連牧羊犬都普遍比其他地方高一頭。
這就是天生的重步兵,正好招募一部分青壯調往北方波羅的海沿岸,歸北庭都護府管轄,擔任防備北三傻南下的盾牌。將來立功之後,也會將他們封在北方。
異地徵調,異地分封,這點人口,用不了多少年就被稀釋掉了。
這一年來,隨着火車貫通,華夏商品順着交通線源源不斷輸送過來。不只是以前的絲綢、瓷器、茶葉、漆器等特色產品,還有中原產能過剩溢出的棉布、麻布、羊毛衫、臘肉、精鹽、香水、香皂、玻璃鏡、水晶瓶等等。
中原大量的工廠生產出的產品,對西方手工業作坊,可謂是碾壓性傾銷。
有人提議在西域建立工廠,就近生產產品,就近出售,晁蓋進行了一番思考,只同意有限的開辦。
比如,燒磚、燒陶、挖煤、採礦、造車、造船、農具打造等一些基礎產業,可以在軍事鄔堡中開辦。
但是鋼鐵冶鍊、水泥燒制、布匹紡織、染色、香水、肥皂、玻璃生產等等,卻不允許技術外流,不允許在中原之外開辦。
現在的中原還遠遠不到去工業化、空心化的時候。
現在的經濟運行模式,就是從中原周邊向中心運送黃金、礦產、木材、羊毛、棉花,然後由中原製造成金幣、鐵器、船隻、傢具、馬車、布料再出售給四周地區賺取剪刀差。
這是保持中原領先地位和中央集權的根本所在,不允許外溢。這和威尼斯為了保證自己海上地位和造船技術不外泄,不允許一艘威尼斯商船賣給外國人一個道理。
對先進技術的封鎖,是為了讓自己在競爭中處於領先地位。而獲得領先,取得優勢,就要將其變現,否則領先將毫無意義。
威尼斯人利用自己先進的造船技術霸佔了地中海八成的商業份額。
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人利用自己先進的航海技術,將殖民地遍佈世界。
而華夏卻在取得先進技術優勢后,卻將技術與周邊鄰居分享........
晉朝與五胡分享先進技術,還允許他們內遷,造成了五胡亂華,屠殺北方千萬百姓。
唐太宗與吐蕃分享先進農耕技術,打造出史上最強吐蕃,在安史之亂后霸佔整個西域。
大唐與契丹、扶桑分享先進文化,讓契丹從部落聯盟進化成了中央集的大遼,讓扶桑從分散部落小國創建了大和帝國。
蒙古與歐洲分享造紙、印刷、火藥、指南針等技術,造成了西方文藝復興、火器盛行,開啟了大航海時代。
大明將自己的四庫全書分享給外國傳教士,讓他們盡情翻譯回國。而他們回饋給我們聖經與火炮。
到了大清就沒什麼好分享的了,把海岸線百姓內遷三十里,閉關鎖國,自詡天朝。
卻不知,這個世界已經變了,華夏早就沒有了技術優勢。
這就跟打遊戲,別人都是建立優勢便滾雪球,越滾越大,直至勝利。而有些人卻是在獲得優勢后開始各種浪,直至被對方追平,反超,擊敗一樣。
見不得別人可憐與落後,手裏捏着好東西就想跟人炫耀分享。然後被反咬一口。恰如大米在印度建廠被對方罰48億,比亞蒂傳播電動車技術被對方罰7.3億,仍然有無數企業想去那裏技術扶貧一般。
其實有時候,放下助人情結,尊重他人命運,才是皆大歡喜。
當然,也有人是被利益驅使,明知道火坑還向里跳。真當他們蠢么?恰相反,他們比一般人更加聰明。因為向那裏投資最多的,不是那些私商,而是“皇商”。
基礎投資雖然被對方吞了,但是該付的錢,卻實實在在的出了國境不是嗎?
所以晁蓋讓工業部和商業部對重點工廠和科技進行特別關注,由工業部和商業部聯合列一個禁止外流技術名錄,並劃定了一個重點技術封鎖區。
向東,先進技術不得出海;
向西,先進技術不得越過玉門關;
向南,先進技術不得越過十萬大山;
向北則無限制,因為火車向北通航后,整個瀚海都是華夏的自留地,技術越發展,農耕越發達,越不可能再有游牧民族崛起。
對越過這些界限的行為,發現一起,嚴厲處置一起。華夏不允許出現“大明晉商”和“廣東十三行”那樣的漢奸商團。海關監察必須更加嚴厲。
至少百年內,不能貪圖便利而放鬆這種管制。
但也不能像明清一樣閉關鎖國。
在對自己先進技術嚴防死守的同時,還需要學習吸取他國的先進技術,以拿來主義的精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提升自己。比如,波斯的地毯編織技術很華麗,大食帝國的醫學、建築也有獨到之處,拜占庭的紡織和染料提取技術很棒,意大利的建築和工程學很有特色。
技術封鎖從來都是單向的,就是這麼雙標!
對於西方已有的技術,那非但不必封鎖,還得做的比對方更好,用更大的量,更便宜的價格,衝垮他們的市場。
比如,第一批質地優良的八萬張羊皮紙已經通過火車運送過來。
在歐洲,羊皮紙價格是2拜占庭金幣一張。華夏商人卻以0.1枚中華龍金幣一張出售。
便宜了許多呢。
羅馬和拜占庭用的金幣是索利多(solidus),中冬和波斯諸國用的是第納爾(Denarius)。
兩者名稱不同,但其實重量相仿,可以互相流通,1金幣都是大約4.5克黃金。
1金幣可以用來做什麼?
按照當前的物價,普通拜占庭士兵月薪1金幣,英語單詞soldier(士兵,軍人)源自於此,意思就是按月領取金幣(solidus)的職業軍人。
瓦蘭吉衛隊月薪3-5枚金幣,拜占庭佩劍侍衛官月薪6金幣。
一隻羊2金幣,一頭牛13金幣、一頭騾子12金幣,一匹戰馬30金幣。
金幣的價值很高。也正因此,金幣即便在多金的西方,也只是作為大宗交易的付款方式,而非日常生活流通。
平時生活仍然需要輔以銀幣和銅幣。
而華夏金幣因為歷史原因,而一枚銀幣等於一兩白銀,1金幣等於10銀幣,約重37.3克。後來添加一些黃銅等合金,擴增到標準的50克。看起來個頭大,圖案清晰漂亮,結實耐儲存,不易分割和磨損。
所以,在赤刻城內的華夏銀行中,1枚華夏龍金幣可兌換10枚拜占庭索利多或10枚中冬第納爾。
從重量上來,西方還佔了便宜呢。至於說含金量不足的問題,你就說漂不漂亮吧?
而且華夏商品只接受以華夏龍金幣作為交易手段。有了這些商品作為貨幣錨,這也讓華夏龍金幣快速在地中海貿易中流傳開來。畢竟個頭大,看起來金燦燦,明晃晃,一看就很漂亮,很有購買力。
唯一的缺點可能就是面額太大,日常不太好花銷,只能作為大額交易。
這八萬張羊皮紙一運到克里木,很快就被哄搶一空。
因為這個價格,真的不高。
歐洲羊皮紙製造,以六月大的羔羊最為上乘。在九世紀以前,羊皮紙只接受訂做,由教會或官員親自牽羊去監督製作,並確定大小尺寸,因為羊皮不規則,剪裁很難做到大小均勻合乎規格,所以必須專人訂製。
在九世紀之後,開始逐漸標準化大小,規格也統一起來。一頭羊身上只能取8張40行標準大小的紙張。而商人們正式對外出售的羊皮紙價格是2枚拜占庭金幣。
或許商人們將羊皮紙定價2金幣一張的原因便源於一隻羊的價格,因為你只需要用到一張紙,就必須殺死一隻羊。不管這張羊皮上可以製作幾張紙,總歸不買羊,就不會得到紙。
而買紙人,一般都是教會或大貴族,如果他們用來手抄一本聖經,共有1460頁,一張摺疊正反面書寫的情況下,需要365張羊皮紙,紙張價格是730枚金幣。
有了紙張,還需要抄寫,通常情況下,抄寫員是由僧侶、牧師擔任,還有一些作家、學者、公務員、圖書管理員擔任兼職,他們需要花費幾個月的時間來完成任務。一本可以賺30個金幣。這已經超過許多人的年薪了。
林林總總下來,一本聖經的總成本就在760個金幣以上。教會對外出售2000金幣一本,一點都不過分吧?
特別是現在歐洲人口大爆發,各國封建領主又都拜倒在聖主教誨之下。富裕的信徒多到難以計算。
根據後世統計,西歐諸國人口:神羅帝國640萬、法蘭西1100萬、英格蘭及威爾斯180萬、蘇格蘭30萬、愛爾蘭60萬、意大利750萬、西班牙及葡萄牙800萬、奧地利與匈牙利620萬、丹麥50萬、挪威20萬、瑞典40萬、瑞士40、比利時20、荷蘭40萬。
約是4400萬人。
如果再加上拜占庭的750萬、羅斯諸國的500萬,庫蠻聯盟的突厥游牧部落100萬。
那就是總計6750萬人口,如果再加上一些不計入人口的奴隸,說有七千萬倒也不為過。
十字軍東征以來,整個歐洲陷入狂熱之中,從中冬回來,通過掠奪發財的人更是比比皆是。那些鄉巴佬封建領主也開始嚮往文化,匈牙利平原的馬扎爾人也定居皈依。
他們都需要一本聖經來裝飾自己。
身為貴族和富人,家中卻沒有一本聖經裝點門面,是很不虔誠和沒有家族底蘊的表現。
所以,羊皮紙一直都是緊缺貨。那些教會的僧侶們,除了賣書,還可以把2金幣一張的羊皮紙寫成贖罪卷,50金幣一張賣出,那財富積累速度才叫快呢。
這些羊皮紙本身不佔什麼空間,而且商人們看重的卻是通過羊皮紙生意,與教會拉上關係。在這個時代,只要有教會罩着,許多事兒都方便。
所以這羊皮紙只是一張紙嗎?不,他是靠近權力的門票。
而對華夏來說,也不虧。
因為華夏龐大的人口數量,肉食消費很大,造成羊肉價格飆高,羊皮價格反而低到只有200文錢左右一張,製作成八張羊皮紙,加上人工費用,一張紙的成本也在100文以下。
以0.1個華夏金幣的價格賣出,那也是十倍的利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