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傳說

第355章 傳說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叫梁王的小國之君,他有個獨生女兒,名叫九女。梁王把她當作掌上明珠。

梁王愛九女,更愛養蜜蜂。他在百花園裏養了四九三十六窩蜜蜂,這蜜蜂不是養着採花釀蜜的,而是為了打仗作戰的。這些蜂子平時跟普通的蜂子差不多,一旦出陣,便頓時變了模樣:兩根觸鬚變成兩條鞭子,能抽得死人;兩隻眼睛變成兩盞燈籠,照得人睜不開眼;兩隻翅膀變成兩把鐵扇,能颳倒樹木。最厲害的還是那蜜蜂的鉤子,又長又大,不但能穿盔透甲,還能把敵人的軍馬釣到空中。

這些蜜蜂又通人性,梁王擊鼓三聲,它們就出窩;鳴鐘三響它們就進巢。打起仗來,這三十六窩蜂子擺成“四方九環陣”,前陣用鞭掃,后陣用燈照,左陣用風刮,右陣用鉤釣,哪怕敵人是一塊鐵,也會被他們打成爛泥。每逢外敵入侵,梁王就像指揮千軍萬馬一樣,指揮蜜蜂前去助戰,百戰百勝。

蜜蜂是梁王的命根子。平時,梁王凡事都由着九女的性子,偏偏這百花園養蜂的地方卻不許她沾邊。九女知道梁王的脾氣,想去看看也一直不敢說。

一年春天,梁王帶着夫人到過滿山游春。他把九女喚到跟前,說:"父王和你母親要到過滿山游春,女兒在家要安心攻讀詩文,切莫貪玩。”九女點點頭。梁王又叮囑說:“女兒切莫到百花園養蜂的地方去玩耍啊!”

九女又點點頭。梁王不放心,又把九女的侍女召到殿前,叮囑再三,這才放心啟程。

第二天,九女讀書倦了,侍女們陪她到百花園散步。九女玩得高興了,又要到養蜂的地方去看看。她想那裏一定有人間奇景,不然的話,父王為什麼不讓我去玩呢?侍女們阻攔她,她生氣了,罵道:“我張口要個天,父王也得許我半邊,何況這小小養蜂的地方?誰要再多嘴,姑奶奶就撕誰的嘴巴!”九女來到蜂房前,又要放出蜜蜂來取樂,侍女們又上前阻擋,九女便用玉鼓槌磕她們的頭說:“我敲碎你們的腦袋!”九女喝退使女們,便咚咚地擂起玉鼓。聽到鼓聲,三十六窩蜜蜂一起飛出來。組成“四方九環陣”,頓時遮天蔽日,飛沙走石。九女嚇呆了,抱着頭鑽進綉樓再也不敢出來了。再說那三十六窩蜜蜂,在空中來來回回飛了一天一夜,既不見入侵之敵,又聽不到回巢的鐘聲,便飛到東海仙山老巢,再也不飛回來了。

梁王從過滿山游春回來,發現九女放跑了蜜蜂,氣得昏了過去。梁王醒來,傳下聖旨,將九女綁赴刑場。武將們前來保釋,梁王不準本;文官們前來求情,梁工不給面子。梁王說:“女兒再好不是社稷,蜜蜂雖小能保江山。”結果,還是把九女斬了。

梁王斬了九女,自責平時對女兒太嬌慣,害了女兒,誤了江山。為了減輕內心的痛苦,梁王拿出許多金銀財寶來陪葬九女,他怕壞人盜墓,便同時做了九個大小一樣的棺材,築了九個大小一樣的墳墓。

自來橋鎮北十里左右有一山,叫寨山。山不算高,但山連崗,崗連山,山山相依,嶺嶺懷抱,地勢十分險要,歷來是兵家看重之地:秦末楚懷王熊心避難時來過這裏;隋末瓦崗寨起義軍攻打揚州時在此屯過兵;宋代名將楊六郎在此剿過匪,兵敗時孟良、焦贊在此練過兵;太平天國起義,洪秀全手下兩員猛將林鳳祥、李開芳率太平軍精銳部隊萬餘人北伐,在此駐紮過。當時林鳳祥麾下苗新帶人在此徵集過糧草。一日苗新帶領手下來到寨山(當時叫茅草嶺),對寨山一帶地勢十分欣賞。當時對手下說:"若北伐勝利,奪取江山,我將帶人在此佔山為王。"這話雖是苗將軍一時性情之說,可日後卻應了他話中的後半句,留下了一段神奇的傳說。

卻說北伐軍離開太平庵(明光市自來橋鎮)一路攻城奪鎮,殺將擒敵,勇往直前,沒要半年時間已攻下徐州。此時北伐軍已發展到5萬多人。在徐州和盟軍、捻軍會合,並肩作戰,但由於捻軍草莽、鄉混較多,很快在北伐軍內部發生了矛盾,且日趨激烈,導致後來北伐軍在徐州被清兵剿滅,苗將軍帶領一支人馬殺出重圍。在過鳳陽時與淮勇楚勝軍遭遇又被殺得丟盔棄甲,苗將軍也丟掉了一隻手,多虧胯下那匹千里馬,馱主人如飛衝出敵陣,一路往東奔逃,繞過白雲山,苗將軍一看身邊只有七八名衛士相隨,自己又身負重傷,淚流滿面,仰天長嘆:"太平天國氣數已盡,自為天國大將豈能苟且偷生。"說完拔劍就要自刎。身邊衛士慌忙奪下苗將軍手中寶劍說:"苗將軍不必如此,半年前將軍不是說過,兵敗后再到茅草嶺佔山為王的嗎?再說夫和和小姐還有揚州。"苗新經衛士這麼一提,心想是呀!半年多不知夫人和小姐怎麼樣了?不如暫到茅草嶺佔山紮寨再說。

苗新帶領所剩幾名衛士來到自來橋北面的茅草嶺,選一輩子易守難攻的高嶺,伐木建寨,樹旗稱王,同時派兩名手下裝扮成小商人前往揚州接夫人和小姐。當兩名衛士進入揚州城時,揚州已在頭兩天被清軍攻克,沒了夫人和小姐的下落。兩名衛士在揚州一連打聽了兩天也沒打聽出消息,只好回寨復命。這天兩名衛士來到來安城,天已中,腹中空空,又渴又餓,他們找一家小酒店,叫小二端上十個饅頭,兩碗清湯。正吃着突聽窗外一堆人群掌聲如雷,叫好聲不斷。兩衛士好奇站起身探頭看個究竟,原來是一個賣藝女子,使得一手好劍法,踢、彈、竄、跳,輕功非凡。當那女子轉過臉時,兩衛士差點沒被口中饅頭噎死,異口同聲地說:"小姐。"這真是踏破鐵鞋封鎖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這賣藝的女子不是別人,正是要找的苗新之女苗秀英。兩衛士顧不得許多,躍窗而出,分開人群,一聲"秀英小姐",舞劍女子停住,一看是父親身邊的兩名衛士,話沒出口兩行熱淚如泉湧出。兩衛士將苗秀英帶進小酒館又要了幾個饅頭一碗湯。小姐也真是餓急了,抓過饅頭大一口小一口狼吞虎咽起來。飯飽后兩衛士才將此次出來是奉將軍之命接夫人和小姐去山寨及徐州、鳳陽之戰全軍覆沒,將軍只帶出七八名衛士衝出重圍,來到茅草嶺佔山為王之事,一口氣說了。苗小姐見父心切,水也顧不得喝,跟兩名衛士前往山寨。

原來,幾天前清軍大舉圍攻揚州,守城太平軍浴血奮戰,無奈清軍人多,眾寡懸殊,揚州城被攻克,太平軍大部分戰死,太平軍家眷被集中在一座大廟裏,清軍一頭目說,太平軍再也不能翻泡了,北伐軍在徐州已全軍覆滅,一個沒剩全成了刀下鬼。苗夫人一聽一頭撞在石柱上,頓時腦漿濺出,氣絕身亡。苗小姐強忍悲痛,趁夜色施展輕功,躍牆逃生,一路往北打聽父親下落。

幾個時辰后,苗小姐和兩名衛士來到山寨。父女相見抱頭大哭。哭罷,苗小姐將清軍攻城母親自盡,自己逃出等一一告訴父親。苗將軍淚濕衣襟,頓足捶胸。

苗將軍一家三口,分在徐州、揚州兩城,不想兩城同開戰火,都是太平軍大敗,苗將軍丟了一隻左臂,苗夫人撞柱身亡,苗小姐安然無恙,流落幾日與父重逢,比起太平軍中其他將士老小,算是不幸中的萬幸。山寨殺雞宰羊歡慶苗將軍父女相逢。從此,山寨中多了一個武藝高強的女寨主。

這苗秀英芳齡十九,聰明美貌,膽識過人。自幼跟父親學文習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一身輕功更是了不得,丈五高牆能一躍而過,一柄三尺龍泉劍無堅不摧,三五條大漢近不得身。苗新有了女兒做幫手,更是如虎添翼。他們殺富濟貧,懲惡揚善,深受百姓愛戴,周圍十鄉八里的血性男兒紛紛前來投靠,無奈山不大,寨也小,遠近幾十里大都是貧苦山民,雖有大路,但為山道,來往過境之人也大都是打柴樵夫、挖葯山民,商販根本不敢打此過,因此山寨並不富裕,無法留下許多兵勇。苗將軍只選十五人常駐山寨,跟隨左右,其餘勸其返村。為使這些人能學上點武功,一為強身健體,二為保村莊平安,不受毛賊欺辱,苗秀英隔三岔五到各村莊指點年輕人舞刀弄槍。

且說離山寨東南七八里處的岳家巷(今來安縣揚郢鄉岳巷村)有座華陀寺是周圍幾十里較大的一座寺廟,佔地近十畝,有殿堂、禪房幾十間,原來寺里有住持方丈,法號頂明,精通中醫,大山中有的是各種中草藥。頂明方丈常幫助周圍山民醫療治病,救苦救難,但從不收錢,老百姓把寺廟叫作華陀寺。周圍山民和遠近香客對寺院也從不吝嗇。因此終年鐘聲悠揚,香火旺盛。可有一年不知從哪來了個遊方僧,自稱濟世和尚。此和尚人高馬大,一身好武功,頂明方丈惜才,留下濟世和尚做護寺。豈料這濟世和尚是個不守戒規,好色成性無惡不作的惡徒。進寺不到一個月就害死了方丈,攆走了幾名寺中大師,謀取了住持之位。從此,許多事佛和尚看不慣濟世和尚的輕浮好色,貪酒吃勞,一個個離寺而去,剩下的十幾名和尚大都是六根未凈的混事主兒,整天跟着濟世和尚喝五吆六,橫行鄉里,誰家的大姑娘、小媳婦要是有三分姿色,被這惡和尚看中,誰家就算倒了霉。

近來濟世和尚聽說茅草嶺被太平軍一敗將苗新父女佔山設寨,除惡揚善,殺富濟貧,深受百姓擁戴,心中不悅,但知苗新是武藝高強,帶過兵,打過仗,見過世面的人。濟世和尚不敢輕舉妄動,行惡也迴避這地方。

再說這苗新也聽周圍百姓說過華陀寺里有一幫無惡不作、欺男霸女的和尚,為首的濟世和尚人高馬大,武功高強。但自從他在茅草嶺主山寨以來,這幫和尚就有所顧忌,平日也不到這一帶騷擾。因此,苗新也沒太放在心上,只是井水不犯河水,各行各的事。

可近些日子濟世和尚不斷聽人說,那苗新有個女兒,叫苗秀英,有沉魚落雁之貌。這濟世和尚的人生學說是"寧可花下死,做鬼也風流"。聽說苗秀英美若天仙,按捺不住邪火,恨不得立即能將苗秀英摟入帳內。自古"色"字頭上一把刀,濟世和尚是慾火心中起,惡從膽邊生。

一天,濟世和尚帶着十幾名手下,心懷鬼胎,前往山寨拜見,想先睹苗小姐芳容后,再伺機下手。苗新見濟世和尚前來拜山,猜到這和尚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但出於禮節,還是按江湖規矩接待了他。因這和尚拜山不懷好意,進寨后茶過三杯也沒見着苗秀英,以為苗秀英在房裏不願見他。就故意說:"苗寨言,佔山已近兩年,怎麼還住着茅草屋呢?"苗新說:"山寨既小又貧,比不上你那華陀寺,委屈了大師啦。"和尚東張西望說:"哪裏,哪裏,我一個和尚,四海為家,廟大家就大,廟小家就小,你這裏破爛不堪,頂不能遮雨,牆不能避風,不苦了你那如花似玉的姑娘了嗎?"說著那和尚一驚一乍,突然單刀直入:"苗寨主,聽說小姐美如天仙,能否叫出讓貧僧一睹芳容。"苗新一聽這話氣得牙根發癢,這可惡的東西太輕狂了,但還是強忍住心頭怒火,沒好氣地說:"出門去了。"濟世和尚嬉皮笑臉地說:"是嗎?該不是故意躲着我吧?"說著起身要進兩邊房。苗新忍無可忍,操過桌邊一把撲刀喝道:"大膽禿驢,故意到山寨來滋事尋釁,我今天要看你有何能耐。"話落刀起,呼嘯帶風,沖和尚劈去。那和尚一個貓步,竄躍一邊說:"苗寨主,我再借你一條膀子,你都奈何我不得,別找死。"說完旁邊一小和尚遞過一把柳葉刀,雙方退到屋外,拉開陣勢,你來我擋"叮叮噹噹"廝殺起來。一連戰了二十多個回合,苗寨主終因單臂力弱,逐漸不支,只有招架之勁,無反搏之力了。近十名寨兵一看不妙,各自抄起傢伙一哄而上,十幾名小和尚也舉刀抵擋,雙方混戰起來,不到一個時辰勝負已成定局。苗新身負重傷,剩最後一口氣時,他叫人迅速逃走下山進村,把情況告訴小姐。山寨上除一名士兵逃下山去外,其餘全被和尚殺了。和尚見小姐真不在山寨,點起一把火,帶人下山去了。一群小和尚一邊說一邊笑剛來到山下,迎面碰上急趕回來的苗秀英。苗秀英一見和尚二話不說拔劍砍去。濟世和尚一見苗秀英果然貌若天仙,臉露淫笑,還想說話,可苗秀英一把龍泉劍上下左右一眨眼功夫使出了七八招,這和尚不敢輕敵,打開架式,使招迎戰。苗秀英怒火中燒,報仇心切,一把三尺龍泉劍猶如萬龍出海,刺向和尚,那和尚根本來不及進攻,只是招架,邊打邊往後退,正打着只聽"咔嚓"一聲,濟世和尚光頭落地,無頭屍體"嗵"的一聲像一堵牆似的倒下,一命嗚呼了。一群小和尚一見四處驚逃。苗秀英殺紅了眼,哪容一個開溜,不一會,十幾個小和尚吃飯的傢伙一個個都搬了家。

苗秀英奔往山寨,一切都晚了,山寨一片火海,父親和近十名寨兵倒在血泊中,苗秀英痛苦萬分,欲哭無淚。她恨自己,因臨出門時父親一直表現得不安,叫她叫下山了,她說:"昨天講好,今個教人家刀法,怎好不去呢?"苗秀英見父親臉色不對,以為身體不舒服,一再追問,苗新對女兒說:"昨晚做了個惡夢,不知從哪跑來一群狼,見人就咬,山寨中的人一個個被咬死,我奮力砍殺,一群狼一齊沖向自己,一下驚醒,原來是一場夢,夢醒后再也睡不着,總覺得有什麼大事要發生。"苗秀英一笑說:"嗨!原來是一場夢鬧的,沒事,我早去早回。"於是苗秀英只帶了四五個人下山,其餘人全留在寨里。不曾想,這一去卻是和父親永別之時,而且父親又死的那麼慘。苗秀英越想越氣,越氣越後悔,她跪在父親屍體面前,仰天長嘆:"老天爺呀!你為什麼要容惡人橫行,好人不得善終呢?"說完把劍一橫,鮮血湧出,倒在父親身上。

周圍山民在四五名寨兵的帶領下,手拿叉子、扁擔,從四面八方向山寨奔來,可都來晚了,苗寨主戰死,苗小姐自刎,留在山寨的其他兄弟也都壯烈殉難了。

村民中有個老者環顧一下周圍說:"此山險惡,苗小姐遺體不應葬於此,應埋葬在離此不遠的東方梅山。"大夥一致贊同。於是老者在梅山選了一塊鳳頭地將苗小姐安葬了。

第二天有人到墳前祭拜,見這座墳長得像一座小山似的。又過了許多年,人們為了紀念這位除惡安民、俠肝義膽的女傑,自發捐款在苗秀英墳前立了一塊碑,上刻"苗氏俠女秀英之墓",墓前有石桌、石凳、石香爐,還有十幾個大小差不多的圓石,人們說那是"和尚頭"。

30、歹劉黃的傳說民間故事

古時候,洛陽附近有一個後生,姓劉名丹亭。他自小愛花如命,種花成癖,在百卉之中,尤好牡丹,院前層后種了許多花草和牡丹。然而正因為他花種得好,常遭頑童襲騷。他非常生氣,每次凡被他捉住者,輕者罰勞作一晌,重則打板數下。因此,當地頑童便給他起了個綽號叫“歹劉”。這樣漸漸傳開,久而久之便取代了他的名字,成了“大名”。

說起“歹劉”的種花技藝確實不凡,他種牡丹百餘株,花大色艷品種多。一年他培育出一株黃金色的牡丹,其花色越過“姚黃”,眾鄉鄰驚嘆,富貴人家以金銀相求。當時黃色的牡丹十分稀少,他便進行大量繁殖,一時遠近爭相栽種,成為一種時尚。以後,人們將這種花命名為“歹劉黃”,這品名被載入書中,流傳下來。

31、昭君出塞2民間故事

1、自薦

剛用過午飯,一個消息忽然像插了翅膀一樣的在宮裏流轉開來,說什麼皇上要在宮女中選出一人封為公主去做匈奴的王妃。這個驚人的消息一下令沉寂的宮庭里熱鬧非凡,小宮女們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塊兒,議論紛紛,但議論的人雖多,卻沒有人願意去報名,因為大家都知道匈奴遠在賽外,那裏雖比宮庭自由些,卻背井離鄉而且是苦寒之地。可是有一個宮女卻默不作聲的悄悄離開了眾人,她找到了當值的大太監說自己願意應召。當值的太監王公公大吃一驚,驚訝的盯着眼前的宮女。這個宮女正是艷壓後宮的王嬙,只可惜當年因了毛延壽的屈筆而錯失聖顏。“你?你竟然願意?匈奴可是個苦寒之地,根本沒人願意去啊。昭君,你呆在後宮,也許還有機會面見聖上,可是如此一去可就永遠沒有機會了。”王公公愛憐的看着眼前的昭君,勸告着。王嬙一昂頭:“王公公,我意已決,與其呆在後宮寂寥終身,倒不如遠嫁匈奴,也為國家安定出一份力,想我雖為女流,卻也飽讀詩書,也知道為國分憂。”王公公看着昭君堅定的態度,不由敬佩的點點頭,這幾年來昭君也幫了他不少忙,他也深深喜愛這個聰慧美麗的小宮女,可惜自己不敢得罪深得皇后寵愛的毛延壽,否則早就想要幫助昭君得見聖顏了。他沉思了一下,覺得昭君說得也有道理,眼下自己是沒有機會幫助昭君了,從他對昭君的觀察來看,這個小小宮女做事非常有主見,也許出嫁匈奴,真的會有自己的一番天地,要是那樣,還真是比窩在這寂寥後宮永無天日要好得多。王公公想罷,不由笑着說:“好,就是你了。”

2、樹德

出了長安,一路西行,沒多久已經到了塞外。昭君掀起車簾往外看去,但見由於多年的征戰,這裏的土地已經是貧瘠不堪,遠遠的一些飢餓的人扶老攜幼的蹣跚前行。在這些饑民當中,昭君一行的招搖非常醒目,許多人駐足觀看,一些衣衫襤褸的人不由吃驚的對着這支隊伍指指點點。忽然昭君看見一個老者匍匐在地,身軀不停的抖動着。她急忙呼叫車旁的侍衛:“去,看看那邊的那位老人怎麼回事?回來報我。”侍衛聽了急忙打馬而去,不一會兒就回來報告昭君說:“公主,是一名饑民,因饑寒交迫而餓昏在地。”昭君擺擺手,示意停下車駕,讓宮女過來攙扶自己下車。下了車昭君才發覺車外竟然是寒風刺骨,她裹緊身上的大氅,疾步向倒地的老者走去。宮女和侍衛一看都吃了一驚,急忙尾隨其後,不知她要幹什麼。

昭君走到老者身旁,俯下身子抱起老者讓老者靠在自己的膝上。這一舉動可把宮女和侍衛們嚇了一條,要知道老者身上骯髒,而昭君現在可是公主身份,也是未來的匈奴王后。領頭的侍衛剛想說話,昭君卻命令他說:“趕緊去拿些熱水和乾糧來,老人需要趕緊進食。”她的目光威嚴的掃過侍衛和宮女們的臉,眾人看她目光堅定也不敢說什麼,幾個宮女和侍衛趕緊飛跑回去拿來了熱水和乾糧。昭君讓一個宮女給自己打幫手,一口口的喂老人喝水吃飯。好半天,老人的臉上氣色紅潤起來,漸漸恢復了元氣,他睜開緊閉的雙眼,呆愣愣的看着眼前明眸皓齒恍若天人的昭君,結結巴巴的說不出話來。

昭君微笑着看着他:“老人家,你醒了?”

“難道,難道,你是觀世音菩薩再世,救了我?”老人翻身就跪在地上。

一個洪亮的聲音在眾人身後響起:“哈哈,老人家,她不是觀世音再世。她就是我從大漢帶回來的公主,也是我們草原上的王后。這樣的王后你們可滿意?”眾人回頭一看,說話的人正是呼韓邪單于。老人一見呼韓邪單于的話,眼淚嘩就落下來了:“啊?難道救我的竟然是大漢的公主?我竟有這樣的福分?我們草原有如此的王后,也是興旺可待了。”旁邊已經圍觀了很多的百姓,現在一聽這救人的竟然是大漢的公主,草原上的新王后,都興奮的高呼起來。呼韓邪攙扶着昭君重新上了車駕,昭君命令衛隊將隨身的一些乾糧拿出來救濟沿途的難民。沒幾天時間,大漢新來的王后平易近人,善待下情的事情就在整個草原上傳開了。王昭君的車駕一行所到之處都受到了盛大的歡迎。

3、和諧草原

呼韓邪沒想到自己這回到長安,不但抱得美人歸,而且還為他統一草原的插上了強勁的翅膀。王昭君善於運用策略,幫助他收攏了不少以前對他有異心的人,另外再加上她善待草原百姓,經常出去體察下情,也為呼韓邪贏得了不少的聲譽。王昭君把帶來的工匠們分配下去,讓他們到牧民中間去,將自己的手藝教給他們,很快一些掌握了手藝的牧民就也能去教其他的人了。這些先進的生產力使呼韓邪的勢力日漸強大起來,附近的部落紛紛來投。

而這時呼韓邪卻由於年邁去世了,按照草原上的規矩,王昭君是要嫁給呼韓邪的大兒子雕陶莫皋的,可是這在漢朝的禮制上卻是被視作亂搞的,這讓昭君十分的難於定奪,她讀了這麼多年的書,根本就沒有過要背叛禮節的念頭,而現在卻……這一時之間給了昭君極大的困擾,她該怎麼辦?一個宮女走過來,她是王昭君最親信的小翠,也是第一個甘願跟隨王昭君來到匈奴的。

小翠輕輕的對昭君說:“姐姐(自從兩人來到了匈奴私下裏一直以姐妹相稱),聽說當年愛慕姐姐的王懷現在就在此地不遠,我們乾脆投奔了他,也不必因為他們匈奴的這些破規矩而如此委屈姐姐了。”

“你是說王懷?他來了這裏?”

“是啊,姐姐。他是奉命來這裏邊塞保護大漢的疆土的。前兩天還託人帶了口信來,想要跟姐姐見一面,只是姐姐正忙,我一直沒顧上告訴姐姐。我看,我們在這裏飽受委屈,還不如讓王懷幫助逃離匈奴。一出匈奴,海闊天空,我們姐妹就自由了。”

“不行!我是不會離開的。小翠,記得我當年來的時候和你說過的話嗎?既然我們選擇了來匈奴,就要為把自己當作匈奴人開看待,並且為我們漢人和匈奴之間搭起和平的橋樑,現在局勢剛剛穩定,我們一旦離開,我朝和匈奴勢必水火。你也看見了,我們來的時候百姓們由於戰火民不生,現在我又怎麼忍心把這些剛剛安定生活下來的百姓們重新推入戰火之中?”昭君沉思着,一字一句的回答着小翠的話,她的眉頭緊皺着,看得出是在做着某些痛苦的抉擇。這種表情小翠太熟悉了,每當昭君要下某些決定的時候,就是這樣的眉頭緊皺表情嚴肅,小翠不由閉上了嘴巴,只是默默看着面前這位堅定的王后。許久,昭君忽然猛地站起身來,取下掛在帳篷上的琵琶,一首曲子流淌而出,先是哀怨的催人淚下,很快曲聲又轉激昂似濤聲滾滾,最後只聽錚錚兩聲,琵琶上的弦竟應聲而斷!小翠驚得大叫起來:“姐姐,你這是?”昭君柳眉一豎,啪的將斷弦的琵琶擲在地上:“小翠,告訴雕陶,我決定依從草原之制嫁給他!”說著兩行珠淚順着雙頰呼啦啦滾落。小翠疾步上前拾起琵琶,低着頭也是兩眼含淚:“姐姐,我知道了。”要知道這把琵琶是大漢的天子所賜,當年漢帝在昭君出嫁之前見到了昭君,當真是大驚失色,要知道後宮粉黛佳麗三千,可是能比昭君之美貌的竟無一人!漢帝雖是百般憐愛昭君,可是天子令已出,無奈之下也只好放昭君西行。臨行之時,御賜這把琵琶給昭君,希望昭君能常念漢朝。如今昭君竟將琵琶弦彈斷,可見昭君確是下了非凡的決心。

雕陶一聽小翠來報,那是心花怒放。他早已對這位美麗非凡又聰慧過人的後母暗戀已久,如此竟能相擁入懷作夫妻之份,可真是天遂人願。

草原上盛大的婚禮舉行了三天三夜,竟然比昭君初嫁呼韓邪的時候還要熱鬧幾分!整個草原都沸騰了,人們都沒想到,美麗的大漢公主竟然能摒棄漢族的習俗而依從草原之制,這讓整個草原都為之震撼!一些歌頌昭君的歌曲在草原上很快傳開了,一下子整個草原視昭君為和平的太陽。這個局面也是王昭君沒有想到的。一個安定和諧的草原局面形成了。自此匈奴和漢朝和諧相處了幾十年。

32、才子龔晴皋嫁女民間故事

乾隆皇帝的時候,重慶出了個才子,名叫龔晴皋,中過舉人,當過縣令,《巴縣誌》稱他為“縣三百年來極高逸文藝之譽者”。

龔晴皋雖家有良田數畝,但要撐持一大家人的生活,終免不了一個“窮”字。到他晚年出嫁姑娘的時候,連給女兒的嫁妝都辦不起了。

眼看婚期臨近,他的夫人急得眼淚花花直打轉轉兒,說:“背時的!別人編方打條都要來挖你的墨沱沱去賣銀子。我們已經窮到這個地步,你能不能放下你那個臭架子,也賣些字畫來為姑娘多少備辦幾件陪嫁,免得遭人笑話。”

龔晴皋嘆道:“唉!我還沒有到靠賣字畫為生的地步。再說你那個未來的女婿,依我看來,你給他再多的陪嫁和銀子,也難保他一輩子不餓飯。當然,哪一個當老子的不痛女兒呀!夫人放心,我已為她備辦了幾件,不多不少也夠她吃一輩子了。”可是,婚期臨近,他夫人也沒見他為女兒拿出幾件陪嫁來。

龔晴皋姑娘的婆家姓劉,在本地方也算得上是個殷實之戶,有百把石租谷的田產。親家也是個讀書人,知道龔晴皋的家境,十分體諒,沒有過多的要求。接親那天,喜事辦得十分熱鬧,用的是八抬花轎,鳳冠霞帔,吹吹打打地把龔晴皋的姑娘接過門來。

四鄉鄰里的人,聽說龔老爺打發女兒,多遠的都趕來看熱鬧。他們想看一下舉人老爺給姑娘陪嫁些什麼金銀財寶。可是,他們一看,呀,花轎前面只有四抬抬盒,只見頭一抬盒是簡單的鋪籠帳被。眾人看了,有的搖頭,有的撇嘴。二抬盒抬是一捆麻和一包棉花,眾人

不知何用?尤其看到第三抬盒,裏面裝了一把鋤頭和一部四書,眾人不禁大笑。只有第四抬盒,裏面是龔晴皋的字畫,裝得滿滿的,眾人雖感覺到它是珍貴之物,但想到這些東西又不能當飯吃,也不能當衣穿,便發出一片唏噓之聲。

龔晴皋的女婿看到這些陪嫁的東西,是憋着一肚子火才與新姑娘拜了堂。一入洞房,便把麻、鋤頭、書這些東西摔了一地,還冒火衝天要把那字畫拿去燒了。頓時,把新姑娘氣得大哭起來。這事驚動了老人公,老人趕來洞房一看,氣得把兒子大罵一頓,說:“混帳東西!你娃娃懂個屁!陪嫁這麻和棉花,是叫你堂客績麻紡線,操持家務;陪嫁這鋤頭和四書,是叫你娃娃以耕讀為本。哼!這些字畫,世人萬金難求。你娃娃有眼無珠!這才是你老丈人送給你兩口子的衣祿。”馬上叫人抬來一個大棕箱,喊新娘把字畫裝在箱子裏,說:“女子!這東西你要好好收藏,不要忘了你父親的恩情,更不要讓我那個敗家子把這東西給敗了。”

龔晴皋的姑娘知書識禮,見公公十分理解自己父親的良苦用心,也就收住眼淚,把字畫收藏起來。由於她丈夫根本沒把這些東西打上眼,從此不曾過間,這些字畫才被保留了下來。

沒過幾年,龔晴皋的親家過世了。女婿當家,家境一年不如一年。才過幾年光景,那百把石租谷的田產,遭他女婿出賣個精光,弄得一家人舀水不上鍋。此時,龔晴皋也過世了。他女婿已到借貸無門的地步,一天到晚,唉聲嘆氣地說:“這拿來嘟個辦羅?”

龔晴皋的姑娘說:“辦法我倒有一個,你賣的田產也可以幫你買回來,只是有個條件,這個家要由我來當。”她男人當家,本來就是癲疙寶穿套褲--蹬打不開。眼下一家正揭不開鍋,他是巴心不得有個人來當這個家。他便依了妻子的條件。問她有啥子辦法能把賣了的田產買回來?她叫他上樓去把那口棕箱子搬下樓來。打開一看,原來是老丈人給堂客陪嫁來的字畫。他嘆道:“唉!老家公當年要是陪嫁你一些金銀,現在拿出來還能有些用處,現在老家公死了,這麼些年了,他這些東西還有啥子用啊!”“哼!當年要真陪嫁金銀,恐怕早被你花光了,難道你忘了公公在世時說過,這才是老家公送給我們的衣祿嗎?”龔晴皋的姑娘拿出一幅畫,交給她男人說:“你拿到重慶城去賣,價錢要喊高點,賣了銀子先讓一家人吃飽肚子再說。”她男人半信半疑地走了。第四天,卻歡天喜地地帶着銀子回來了。

原來,龔晴皋去世后,他的字畫更為稀貴,就那一幅畫就賣了五十兩銀子。行家們還說他賣便宜了。從此,龔晴皋的姑娘當家,只賣了幾幅字畫,便把女婿賣的田產買回來了。

剩下的字畫,她再也沒賣了,留作傳與後人。於是,便叫男人做莊稼,她自己績麻紡線,教娃兒讀書。一家人本本分分,僅遵父命,過着耕讀為本的生活。

33、女盜民間故事

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個冬日,這天,知縣趙倫奉命押送一筆軍餉到京城去。到了一個名叫臨風鎮的小鎮時,天已經黑了,趙倫就和押送軍餉的幾個人住到了一個名叫“悅來客棧”的旅店中。

吃過晚飯,旅店老闆來到趙倫的房間,笑嘻嘻地對他說道:“老爺,咱們這裏有幾個歌女想給您唱歌獻舞,以解您的一路勞乏,請您恩准!”

趙倫一聽旅店老闆的話,看了看他,然後遲疑了一下,說道:“我和手下人公務在身,不敢欣賞歌舞,還是免了吧。”

趙倫之所以說這番話,一是因為他是一個極其正派的人,二是因為他擔心自己押送的軍餉出現什麼閃失,所以,不敢有絲毫的大意。

可是,旅店老闆卻依然說道:“老爺,您大概是第一次到我們這個小地方來,我們這裏有一些習俗您也許不知道,小的告訴您,我們這裏有歌女專門在旅店裏做生意,她們經常給住店的客人唱唱小曲、跳跳舞,住店的客人給她們幾個錢,也算是幫助了她們。要是雙方願意,住店的客人還可以留歌女過夜,不過,若是留歌女過夜,需要多拿一筆被褥錢,還要根據歌女的姿色給一些相貌錢。要說起來花錢也不多,就是留歌女過夜也不過花費1兩銀子左右,老爺,您看是不是……”

老闆話還沒說完,趙倫就打斷了:“謝謝老闆的美意,我不是捨不得花那幾個錢,實在是公務在身,不敢有絲毫的懈怠,歌舞就免了,我趕路也乏了,想早點休息,就不勞歌女們來獻藝了。”

其實,趙倫在押送軍餉出發之前就聽人說過,臨風鎮這個地方的歌女唱歌、跳舞甚至過夜確實花不了幾個錢,但是,這裏有不少的歌女與當地的土匪、盜賊有聯繫,一旦偵探到某個住店客人帶的財物比較多,就會給土匪、盜賊通風報信,把住店客人的財物洗劫一空,所以,臨風鎮的許多歌女其實就是女盜。趙倫此次押送軍餉來到臨風鎮,非常小心,不敢有一點的大意,戒備極嚴。

旅店老闆見趙倫堅決不要歌女前來,只好悻悻地告辭出去了。

趙倫坐在燈下,想着自己已經安排手下人看護好軍餉,並再三囑咐他們嚴加小心,覺得可以平安無事了,就喝了一口茶,和衣斜躺在床上閉目養神。

正在這時,忽聽外面笑語喧嘩。趙倫一下子從床上坐起來,穿上鞋子,走出了房間。

只見旅店的大廳里來了幾個塗脂抹粉、手持胡琴、月琴的歌女,她們一邊說笑着,一邊朝趙倫看過來。趙倫仔細望去,只見其中有一個歌女,穿着黑色的衣服,大約20歲的年齡,臉上沒有塗抹脂粉,也不拿胡琴,她置身在幾個歌女中,似乎與幾個歌女說了一句什麼,然後就退立在一旁,雙眼有意無意地朝趙倫和他住的房間望了望。

那些濃妝艷抹的歌女妖嬈嫵媚,或站或舞,或進或退,都始終注意着黑衣歌女的表情和手勢,黑衣歌女似乎是在用眼神指揮着她們。

趙倫非常機警,他知道黑衣歌女肯定是這幾個歌女的首領,可是,黑衣歌女的舉止態度以及眉目神采根本就不像歌女。趙倫暗想:這個黑衣歌女肯定是土匪、盜賊的內應無疑。趙倫知道他和手下人押送軍餉住在這裏的消息可能已經泄露了,看來已經有人盯上那些軍餉了,情況不妙!

趙倫當下想到了離開這裏,可是,在這地處荒野的臨風鎮,又是深夜,根本沒有辦法脫身。趙倫心中又驚又急,額頭上冒出了細密的冷汗。

忽然,趙倫猛然醒悟到:這個黑衣女子非是尋常之輩,我如果誠懇地哀求她,或許軍餉就能平安無事。

想到這裏,趙倫走到大廳里,徑直走到黑衣歌女的面前,誠懇地說道:“姑娘,我今天晚上想請你給我唱歌、跳舞,你讓她們幾個都回去,可以嗎?”

黑衣歌女打量了一下趙倫,微笑着說道:“當然可以。”

然後,黑衣歌女讓那些歌女都退下,她欣然跟着趙倫來到了他的房間。

趙倫讓旅店老闆擺上了酒菜,他和黑衣歌女在一起喝酒、聊天。趙倫微笑着問黑衣歌女:“姑娘,你是哪裏人?我看你容貌端莊、氣質高雅,你怎麼會做了歌女呢?”黑衣歌女苦笑了一聲,說道:“說起來一言難盡,我自幼家貧,沒有別的活路,只好含羞忍辱做了歌女。”趙倫說道:“其實,要說起來,歌女中也有令人敬仰的人,像隋朝末年的紅拂,像南宋的梁紅玉,她們雖然是歌女,卻知書達理,為人慷慨、正直、有情有義,讓人欽佩。姑娘,你雖然做了歌女,也不要自暴自棄,只要光明磊落,也是可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趙倫的勸慰似乎打動了黑衣歌女,她點點頭,給趙倫的酒杯里添了酒,說道:“您說得太好了,歌女中的確有不少的豪氣慷慨之人。”說完,黑農歌女唱起了悲歌,一邊唱,一邊流下了眼淚。

趙倫說道:“姑娘,聽了你的歌,我心中很有共鳴,想我趙倫生平遭際坎坷無限,此次行程中又遭遇重重的險阻艱難,想起來真是心酸。”

黑衣歌女問道:“您此行是去哪裏?所帶何物?”

趙倫毫不隱瞞地說道:“我看姑娘為人坦誠,也就坦誠相告了,我這次是押送軍餉進京,帶了銀子89000兩。”

趙倫和黑衣歌女聊着聊着,不知不覺已經是後半夜了,這時,只聽窗外寒風颯颯,趙倫揭開窗帘看了看窗外,只見大雪迷漫,與天上一彎淡月的光芒相映,一片白茫茫的。趙倫轉身來到酒桌前,只見黑衣歌女只穿着禦寒的薄棉衣,看上去並不暖和。趙倫趕緊拿過自己隨身帶的包裹,從裏面拿出了一件羊皮棉襖,給黑衣歌女披在身上。

眼看殘燈將盡,爐火不溫,趙倫又點燃了一支蠟燭,仍然只是和黑衣歌女對坐談心,始終沒有輕薄之態。

外面響起了雞叫聲,黑衣歌女站起了身,說道:“我該告辭了。”說完,脫掉趙倫的那件羊皮棉襖放在床上,就要告辭而去。趙倫拿出10兩銀子塞到黑衣歌女的手裏,又拿起那件羊皮棉襖給黑衣歌女穿在身上,關切地對她說道:“外面天寒,你這麼早出來很辛苦,這件羊皮棉襖為你擋一些風寒,你就穿上吧。”黑衣歌女說道:“感謝您對我的一番關心,我只是陪着您說了一晚上的話,別的什麼也沒做,接受您的銀子我已經很慚愧了,不敢再要您別的東西。”趙倫誠懇地說道:“姑娘,我所以看重你,是因為我覺得你身上有一種可貴的品質。你如果把我當成好朋友,就穿着這件羊皮棉襖,好嗎?”

黑衣歌女不再推脫,道謝而去。

黑衣歌女走了,趙倫心中忐忑地斜靠在床上,想着不知道會出現什麼變故,憂心忡忡,雖然一夜沒有合眼,卻毫無睡意。

過了好大一會兒,忽然有人敲門,趙倫忙起身開門,只見黑衣歌女站在門外,趙倫忙把她讓進屋裏,關上房門,問道:“姑娘,你怎麼又回來了?”黑衣歌女說道:“我感念您的一片真情,所以就返回來跟您再說幾句話。實不相瞞,我不是歌女,而是一個武藝高強的女盜。我的父親是這裏最大的土匪頭子,他常常以我做歌女為誘餌,洗劫這裏住店客人的財物。然而,我實言告訴您,我是一個守身如玉的女人,凡是那些不懷好意要和我上床的姦淫之徒,我立刻會手起刀落殺了他。所以,我現在還是一個清清白白的大姑娘。昨天晚上,我承蒙您把我當成知己,和我坦誠交談,而且,您坐懷不亂,不是酒色之徒,還有,您贈我羊皮棉襖,滿懷憐愛之情,讓我倍感溫暖。所以,我特來回報您的一片真情。您還要繼續冒着風寒趕路,羊皮棉襖我穿回去後會立刻派人給您送來,為您抵禦風寒。而且,我還更有一件寶物和羊皮棉襖一起送來,到時候請您收下。天剛下雪,路途尚不泥濘,您可以踏雪而行,早早離開此地。”

趙倫聽了黑衣歌女的話,又驚又喜,他長跪拜謝。黑衣歌女將趙倫扶了起來,轉身告辭而去。

過了一頓飯的功夫,有人來到趙倫的房間,送來了那件羊皮棉襖,並拿出一個小布囊交給趙倫,說道:“這是我家女主人贈給您的東西,我家女主人再三囑咐,一定讓您帶着這個小布囊上路,它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保您一路平安無事。您到了離京城不遠的春河鎮,會有鏢局的人來拿這個布囊,到時候您把布囊交給鏢局的人就行了,千萬不要忘記。”

趙倫欣喜若狂,忙拿出銀子犒勞來人,來人說道:“我家女主人命我不得要您的一文錢。”說完,一點銀子也不要,恭恭敬敬地告辭而去。

趙倫打開那個小布囊一看,裏面是一個三角小紅旗。

趙倫忙和手下人胡亂吃了一點飯,然後收拾行裝,押送軍餉上路。

將要出發的時候,趙倫拿出布囊里的那面三角小紅旗插在車篷上,他的幾個手下人相視,愕然說道:“大人,您是從哪裏得到這個寶貝的?我聽江湖中的人說,這是號令江湖的令旗,那些土匪、盜賊看到這個小旗子,都要退避三舍而讓路,大人,有了它,咱們此去就可以無憂了。”

趙倫等人押送着軍餉走了20多里路,有20多個騎馬拿刀的人迎面而來,繞着裝有軍餉的車子停下來,又回馬轉了一周,看見了那面三角小紅旗,都面露驚慌之色,慌忙而去。

押送軍餉的車子又前行20里,又是如此。

趙倫等人押送着軍餉走了五六天,遇到騎馬拿刀的人有數十起,都是看到那面三角小紅旗才急忙離開了。

到了春河鎮,有人來迎接趙倫他們。趙倫一詢問,來人說:“我是威遠鏢局派來的,請幾位到我們鏢局歇息,讓我們好好招待一下幾位,盡一盡地主之誼。”說完,來人帶着趙倫他們押送着軍餉到了威遠鏢局,設下了豐盛的酒宴招待他們。

吃喝完畢,鏢局首領問趙倫:“大人,請問您的小旗子是從何而來?”趙倫就把在臨風鎮遇到黑衣歌女的事情原原本本說了一遍,並把三角小紅旗交給了威遠鏢局的首領,請他歸還黑衣歌女,並請鏢局首領代他向黑衣歌女致以深深的謝意。鏢局首領說道:“像三角小紅旗這種貴重的東西,非有大感情者,是不會輕易贈送的。看來您真的是黑衣女俠極其欣賞的男人。我拿到這個三角小紅旗后,要立刻去向黑衣女俠復命,我會把您的謝意轉告給她的。”

趙倫再三道謝,然後告辭,押送着軍餉直奔前方不遠的京城而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我有一座小酒館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我有一座小酒館
上一章下一章

第355章 傳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