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尋破局

第一百四十九章 尋破局

“王公,二郎畢竟年輕,這兩年順風順水慣了,驟登高位難免有些忘乎所以,我這個做叔父的豈能眼見他敗族亂國?”,謝安沉聲道。

劉霄不是偏執的人,念頭轉得很快,破秦之後步子邁得有些急促他並非不敢面對,權衡再三,他起意對謝安道:“叔父教誨得很是,是我太過心急了。但是正如王公方才所言,更化改制萬不可半途而廢,太后和陛下既已定下決心,則大晉不能將回頭路再走一遍”。

“好生權衡,直取不行,不會迂迴從之嗎?”,謝安問。

劉霄和王猛相顧一笑,不約而同放下心來。看來叔父謝安反對的並非更化改制本身,持有異議的,僅為達成更化改制之初衷的具體步驟和方法。

徐州,京口。

治中從事庾柔懷揣一札建康書信疾步入刺史府來見郗愔。

“郗公,建康城中終於偃旗息鼓了!”,一見郗愔的面,庾柔當即面露喜色道。

“聽說謝安入京了?”,郗愔沒太理會庾柔的喜訊,另起一頭相問。

“不錯,前幾日和那秦國降臣王猛一併入的京”,庾柔雖不明就裏,遲疑片刻后還是肯定答道。

“終歸太後為明眼人”,郗愔展眉道,“聽說,謝安出任這個禮部尚書,實為皇太后授意於褚歆才得以成行”。

“郗公的意思是,皇太后並不贊同謝家小子提議的更化改制?”,庾柔腦海中靈光閃過。

“謬矣!”,郗愔笑道,“還是我弟郗曇說得好,謝家小子折騰的更化改制對朝廷有大利,皇太后焉能不肯?所謂事緩則圓,太后之所以召謝安入朝,圖的是牽制謝家小子的銳氣,不致讓他行事偏差太遠!”。

“原來如此!”,庾柔明白過來,“皇太后定的這個人選,還當真如神來之筆,謝朗一味向桓溫投懷送抱,只有搬出謝安方能製得住他”。

“什麼兵部尚書,進台閣,謝朗稚氣未脫,桓溫只當他為衝鋒陷陣的鷹犬,可笑小兒仍不自知!”,郗愔極盡譏諷鄙夷之能事。

庾柔聞言笑了笑,深以為然。

謝安出任禮部尚書,但從禮部尚書的執掌來看,並不見得權勢有多重。禮部不說可有可無,但相較吏部、兵部,甚至戶部和工部都差得太遠。

正因如此,徐州治中從事庾柔一直對這條並不起眼的任命未加留意,要不是刺史郗愔方才提起,他幾乎將謝安這個人忽略過去。

但不管怎麼樣,謝安還是從荊州得脫,赴中樞任職,想那桓溫不是一直對謝安深為忌憚的么?這次怎會如此輕易放飛鳥出囚籠?庾柔隨後心中生疑。

郗愔也曾有此疑問,還是任職青幽刺史的弟弟郗曇給出了頗有見地的說詞。

郗曇對其兄長說,此一時彼一時,因為劉霄力促桓謝為盟,桓謝兩家聯手推動伐秦,並鼓動大晉遷都長安,再加上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更化改制,謝家已經避無可避的充當起桓家的馬前卒,至少很多人這麼認為。

此時的謝安作為謝家族主,已經在世家大族當中失去道義,再要出頭安撫大族,行各方勸和之事,可能嗎?信義不存,有幾人會相信於他?

與之相反,同意謝安得任中樞,卻大大緩解了皇太后和皇帝對桓家的提防,同時謝家、褚家甚至劉家,也不至於激烈反對桓溫登上首輔的位子,進位大司馬大將軍,集軍政大權於一身。

所謂為政,一切說辭都是障眼法,說穿了不過某種利益的交換罷了。

郗愔把這前因後果細細道完,引得庾柔交口稱讚,只道郗家果然底蘊深厚,俊傑輩出,最會審時度勢的了。

徐州在看謝家的好戲,不過有人顯然比郗愔更為心急。

廣州刺史庾蘊隨後直接上疏朝廷,明言反對大晉遷都長安。

他的理由很充分,稱關中初定,民心浮動,且長洛諸地久經戰亂,破敗蕭索,多半人口已經渡江南投,要想恢復生機所需不止一日,而都城乃一國命脈所在,此種狀況下實在不宜將國都北遷長安。

尚書令褚歆猶豫再三,最終還是將庾蘊的上疏轉給劉霄看了,眼瞅劉霄看完,褚歆有感而發,道:“我看,庾蘊的本意並非反對遷都,而是反對桓溫宰執權柄吧?”。

“反對桓溫執掌中樞情有可原,可是如此一來,便是阻礙了更化改制的大計”,劉霄引申開來說道。

“更化改制,談何容易呀!”,褚歆的言語間盡顯無奈,“雖有天子詔令,但台閣至今有名無實,首輔桓溫尚在長安安之若素,吏部尚書王述於揚州躑躅不前,這般局面我們應該早有預料,可仍舊失算在前”。

劉霄不以為然,一如既往的堅定道:“岳父大人,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能夠棄之回到過去?對大晉來說,更化改制並非不是善舉,還是那晚叔父一席話點醒了我,當前的困境,原因在於不該由我來挑這個頭”。

“你的意思是……”,褚歆還不太明白劉霄話中用意。

“我們沒有退路,桓溫同樣沒有!”,劉霄補白道,“功勛,莫大於破秦,再想覓得如此功績可謂萬難;另則,歲月蹉跎,小婿敢問岳父,桓溫還剩幾載春秋?”。

“長度是說,我們還是應該將桓溫推向前台?”,褚歆明白過來。

“正是”,劉霄答道,“並且更化改制的步子也要緩一緩,有所為有所不為,先讓官製革新的事情落地生根”。

把桓溫推向前台作為破題的辦法,如此好是好,但是褚歆並不認為是件容易的事。

桓溫,不是那麼好相與之輩,若要從他身上取一盞,安能不還他一樽?

次日,褚歆以台閣次輔的身份於尚書省中召集閣會,當眾明言徐兗刺史郗愔對刑部尚書一職辭而不就,所以召會重新擬定新的刑部尚書人選。

此外,對十四將軍以及光祿勛、衛尉、城門校尉以及北軍中侯的人選進行草擬,定出大致方略呈天子御覽。

中書令劉琰、門下省侍中桓沖、兵部尚書劉霄和戶部尚書顧悅四人與會,兵部尚書劉霄提議,讓時任光祿大夫、譙王司馬恬轉任刑部尚書,替換表辭不受的郗愔。

這條動議很快被通過,因為劉琰和顧悅事先有劉霄的通氣,而侍中桓沖的心思本就不在區區刑部尚書的人選上面。

重點在於十四將軍以及光祿勛、衛尉、城門校尉以及北軍中侯的人選,桓沖背後是桓溫,而桓溫以為這才是要緊之所在。否則,即便將來遷都長安得以成行,桓溫點頭首肯的更化改制無疑為作繭自縛。

首先議起的是執掌郎衛的主官光祿勛。

光祿勛麾下有羽林和虎賁兩軍,出則為天子依仗,入則宿衛宮中,直接關係的天子安危,這個人選分外要緊。

幾人先後提出諸多人選,隨之皆被否定,最後劉霄舉薦現任左衛將軍陸納,一班閣臣才算勉強點頭通過。非幫非派,某些時候也有意想不到的好處,出身江左士族的陸納此刻便是如此。

光祿勛的人選議定,因虎賁軍在北伐秦國之前就已成軍,主官虎賁中郎將卻一直空缺,索性這次一併議了。

議來議去,再也找不到比時任右衛將軍的劉建更為適合的人選,於是台閣通過,擬定改任劉建為虎賁中郎將。

接下來為衛尉、城門校尉和北軍中侯的人選。劉霄提議讓太尉府記室袁宏出任衛尉、太尉府參軍孟嘉出任城門校尉,改任江州刺史桓云為北軍中侯。

桓沖則提名遷任屯騎校尉謝玄為衛尉、步兵校尉朱江為城門校尉,改任劉霄的六叔父、會稽郡太守謝石為北軍中侯。

從兩人的提名來看分外有趣,表面上都在彼此謙讓,實則各自打的是以退為進的算盤。因為誰都知道,國都內外的安危不可能全部交在某家人之手,桓沖和劉霄,只不過彼此交換了一下心中的提名。

作為次輔的褚歆自有分寸,上述人選不能不慎重,否則桓溫不會輕易來建康。

同為閣臣的劉琰和顧悅這回一言不發,或者看向主位上坐着的褚歆,或者佯裝閉目養神。

褚歆是台閣次輔,桓溫虛位,他不拿主意誰拿主意?

“咳咳……”,褚歆清了清喉嚨,“依我看,桓侍中和謝兵部的提議都不錯,孟嘉、謝玄幾人都為伐秦的功臣,朝廷不能薄待了去。可位置只有那麼幾個,只能優中拔優”。

“褚台閣中肯之言”,劉琰難得睜開雙眼,表明他方才僅為小憩,並未當真睡去。

“本來閣會應由桓公主持大局,但眼下長安新定,百般繁忙非止一端,我只好勉力為之”。

幾位閣臣知道褚歆這句不過一句場面話,接下來的內容才是要害,因而紛紛張耳聽得仔細。

片刻后,褚歆再道:“依諸位閣臣的意思,我看不如這樣,遷太尉府參軍袁喬為衛尉,遷太尉府司馬王坦之為城門校尉,改任宣城內史桓秘為北軍中侯,如何?”。

此言一出,桓沖幾人當即陷入沉思,只有劉霄並不覺得有多大訝異。

“如此甚好”,少頃劉霄點頭道。

中書令劉琰和戶部尚書顧悅跟着附議,只有侍中桓沖仍舊遲疑不定。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漢未央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漢未央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四十九章 尋破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