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震動

第149章 震動

第149章震動

比起李曉慧主任的假說帶來的那種……令人毛骨悚然的驚訝感覺,唐慶隆更加在意的還是解決方案。

這個世界上令人毛骨悚然的東西多了去了,可不是每一件事情都需要一名四銜院士來細細琢磨。

想要證實李曉慧的假說,首先需要一大群歷史學家和人類學家參與,其次需要長達數年乃至數十年的爭論甚至互相攻訐,然後才能得出一個彷彿廢話一樣的聲明,以及一堆足夠搭上數萬名人文學科研究者餘生的謎團。

至於李曉慧主任的假說……那個時候早就沒人會在意了。反正人文社科類的研究方式就是這麼個黏黏糊糊的玩意——好多研究組就靠着這麼一兩個課題,慢慢悠悠一篇又一篇發著各種各樣沒營養的論文。一個課題,足夠他們和徒子徒孫吃上好幾個一輩子的。

關鍵是,人文社科類還不像是其他理工科項目。一份原始文件,幾個考古發掘出的文物就能攔住其他同方向的研究組。人家根本就不擔心其他研究組會領先自己,也不擔心人文社科像是理工科一樣開卷。

關鍵發現都在自己手裏,誰能卷的動啊?

搖頭哄散了腦子裏對人文社科學系的刻板偏見和惡意后,唐慶隆重新把注意力放到了自己面前的屏幕里。

利用中央大學的超算,唐慶隆已經對幾個比較容易想出來的結局方案進行了模擬驗證。

比如在地球上建立成千上萬台推進器,然後推着地球,追着三千四百光年的“富電子區”去尋找新的家園。或者按照現有的最高標準,製造大量移民飛船,向位於富電子區的類地星球大量發射移民船。反正傳統科幻作品裏的“王道方案”都被唐慶隆拿來算了一遍。

計算這種科幻方案其實是個非常辛苦,工程量極大的任務。光是對各個方案進行可行性測算,就足夠讓普通人頭疼到舉手投降。雖然資料數據庫都是開放的,各種前沿技術的工程化生產所需資金費用也能有個大概估計。但……工程量還是太大。

比如地球推進器這種至少12.7毫米口徑的腦洞,就得解決能源、推進介質、材料性能、地殼穩定性、甚至地球上的各種金屬儲備總量等等問題。而這還只是飛球計劃的一小部分亟待解決的工程問題。

如何在地殼內建造穩定且具備良好氣密性的庇護所,如何維持庇護所內的各種循環系統,如何控制地球的飛行方向,地球在宇宙中如何導航,導航過程中怎麼解決地球遠離太陽后,地殼結構的“重力失穩”現象等等等等……

唐慶隆自己在心裏已經給這個方案判了死刑,但他還是讓超算以及自己的科研AI狄拉克進行了一下可行性研究。

果不其然,屏幕里的狄拉克臉色鐵青的向唐慶隆遞來了兩個“信封”。這位與某個偉大量子物理學家同名的科研AI非常嚴肅地向唐慶隆提出了抗議,“唐先生,我認為您可以把我們的時間放在更加有意義的問題上。這些愚蠢的問題甚至不需要嚴密詳細的計算,您也應該能推斷出它們不可能實現。”

“光靠自己的臆想去搞研究,那等待着我們的就只有荒謬的錯誤。”唐慶隆為自己的行為辯解了一句,然後點開看了看兩份研究報告。

推着地球飛行的方案徹底沒有了希望。按照現有的實驗室科技水平同比例估算,就算要在半個地球上堆滿無工質推進器,並且完全無視能源問題后全力工作五千年,地球的運行軌道也不會產生足以被人類感知到的變化。這個想法很浪漫,但是做不到。

飛船的念頭就更沒譜。哪怕用上根本不知道能不能成功的人體低溫保存技術,人類現有的科技水平也不可能製造出一艘足以穿越12光年廣袤空間的化學能宇宙飛船。

離地球最近的類地行星(還不一定能支持人類生存)蒂加登B正巧在三千四百光年的範圍之內,而它距離地球的距離正是12光年。

比較有成功可能的方案是,通過太陽帆攜帶上一堆人類基因樣本,在宇宙中以慢速漂流瓶的形式尋找星球——通過艦載AI盡量尋找一個綠色和藍色佔比高,且大氣溫度合適的星球。

飛船落地后,利用定向培養的大腦、腦機接口和飛船里塞着的一批機械義體配合,或許能在降落之後,讓這些誕生在外星球上的大腦接管機械軀體。然後為定向培養複製克隆人類做好準備。

通過違反幾乎所有聯合政府設定的相關法律法規,發射大約兩萬艘類似的漂流瓶后,這個方案有不超過2%的成功率,能夠實現人類物種在其他星球上的繁衍和生存。

而以目前的聯合政府科技水平,這兩萬個漂流瓶得用至少一百年才能全部完成發射。如此高頻率長時間的火箭發射,甚至可能對大氣層造成極其嚴重的損傷。

根據狄拉克的計算,當發射持續到三十年後,地球大氣層就會開始重新出現臭氧層空洞,並且導致地麵皮膚癌發病率快速上升。但這是也沒有辦法的事情——發射效率最快的方案就是用高污染的大推力化學火箭。清潔燃料推進火箭的成本太高,發射推力又太弱。保護大氣,那就意味着發射要持續到三百年以上。

在大崩潰和量子釋能綜合症的威脅下,人類文明能不能再挺過五十年都得打個大大的問號。在這種條件下,進行一場持續三百年的發射任務,成功率不超過2%……這項計劃與其說是在拯救人類物種和文明,倒不如說是一個擁有一定技術水平的文明在即將滅亡之際,絕望地、最後地掙扎罷了。

總之,科幻小說的設定乍一看似乎還有些道理,但只要稍微認真算一算就會發現,這些工程任務都是完全不可能實現的天方夜譚。

也難怪狄拉克會生氣到直接開始陰陽怪氣,換成唐慶隆是科研助理AI,發現自己居然還需要認真對待並且仔細計算回答這種問題,他也得生氣。

地球目前還沒有徹底脫離蟹雲脈衝星的輻射範圍,只是身處於輻射圈的邊緣稀薄地帶而已。人類還有一點時間,但不會太多。

狄拉克進行過計算,但是由於基礎數據不夠充分,它只能粗劣的給出估計——地球大約會在三年後完全離開輻射圈。但這個估計的可靠性不太高,畢竟在此之前沒有人會關心地球遭到的電子射電暴有多少是來自於蟹雲脈衝星,又有多少屬於宇宙中的其他天體。由於缺乏足夠多且精準的統計,狄拉克缺乏具體的計算參數。他只能根據地球科研系統最近五個月統計到的射電暴頻率和強度進行估計。

不過有一點到是可以算清楚明白,由於軌道位置影響,火星會比地球更先離開輻射區。提前的幅度大約在40天到60天左右。

唐慶隆又開始嘆氣了,這可不是什麼好兆頭。

火星載人任務目前已經進行到了中間關鍵步驟,倖存的三艘載人飛船正在進行機動變軌和減速。比太空人們更早出發的無人貨運艙段已經在火星軌道上等着他們簽收了——只要等太空人們進入軌道,正式登陸行動就能夠在四十八小時內完成。

這種“高效”是航天總局的工程師們緊急優化流程后,制定出的最快速方案。很顯然,他們也擔心太空人會在火星軌道或者地表上炸成一朵燦爛的煙花。但登陸火星任務實在是太過重要,聯合政府的巨額投資打水漂了都不要緊,可它所代表的人類探索宇宙的動力無論如何也不能辜負。

航天總局最後決定盡量簡化登陸行動,原定的“兩組登陸工作,兩組軌道輪休”的任務方針被直接改成了沒有輪休直接開始。火星表面的任務時間也被壓縮到了二十五天而非原本計劃的兩個月。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載人登陸火星任務幾乎放棄了九成的科學任務,大家現在只求能夠讓太空人們安全抵達火星,然後再安全回家。

就算這次探索被批評是虎頭蛇尾也沒關係,至少不能因為量子釋能綜合征徹底阻嚇住人類探索宇宙空間的勇氣。

唐慶隆忽然一愣——這事兒好像不太對勁。

聯合政府和學術委員會一起強行推進火星載人登陸計劃,是因為“科技發展的長期緩慢”可能是大崩潰的觸發條件。而現在,大崩潰的發病機制已經基本被確定為量子傳染病……那為什麼還要繼續強行推進火星登陸計劃?

唐慶隆看着自己桌上的一系列計算報告,然後深吸了一口氣。

不要什麼事兒都往陰謀論上去帶。他這麼告誡着自己,火星載人登陸計劃已經投了這麼多錢進去,就算是往水裏扔,至少也得聽個響吧?

火星軌道和地球軌道有角速度差,不登陸火星直接轉頭回地球,可能比登陸二十五天再返航耗時更久。

唐慶隆這麼說服着自己,然後重新把注意力放在了面前的資料上。

就在他開始看着物理所磁場加速器最近兩次實驗數據的參數對比圖時,唐慶隆的院士包忽然振動了兩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眾星之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眾星之子
上一章下一章

第149章 震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