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0章 巴爾幹戰爭爆發
第1120章巴爾幹戰爭爆發
對奧斯曼帝國出口增長的同時,東非對其他國家出口也同樣不俗,除了巴爾幹半島以外,世界上積極備戰的國家不再少數,英,法,德,奧,俄,美,日,包括東非本身等等國家進入20世紀之後,都在積極擴充武備。
除了列強之間的大規模軍備競賽以外,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的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瓜分狂潮,也激活了非列強國家對軍事領域的投資。
所以20世紀初的世界各處,都呈現出戰爭的端倪,一場可能席捲世界的戰爭陰雲已經悄然醞釀了近二十年,而暴風雨的中心就是歐洲。
列強中唯一能穩坐釣魚台的只有美國,東非和日本,這三個國家旁邊幾乎沒有強敵,但是日本顯然走上了和美國,東非截然不同的軍事擴張路線,並沒有將全部精力投注在經濟發展上。
在東非向奧斯曼帝國輸送戰略物資的時候,其他地區的訂單也比較活躍,如德國和奧匈帝國,俄國所需要的很多資源都需要從東非進口,集中在有色金屬,內燃機車輛,電力,通訊,熱帶農業產品等諸多方面。
而英法則可以通過本國殖民地來獲取很多重要的戰備物資,比如棉花,橡膠,糖類等,對東非依賴反而比較小,對東非進口主要是內燃機車輛,電力設備等工業產品。
在東非對外貿易中,德國和俄國分別排在第一和第二位,奧匈帝國排在第三,其次是遠東帝國,美國,英國和法國。
……
1912年10月,巴爾幹同盟正式組建完成,巴爾幹同盟由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以及黑山四國組成,由此巴爾幹半島上的反奧斯曼帝國力量基本完成集結。
巴爾幹同盟擁有軍隊七十多萬,火炮一千多門,奧斯曼帝國只有七十多萬,火炮數量和巴爾幹同盟基本持平。
雖然東非對奧斯曼帝國展開了相關貿易,但是奧斯曼帝國政府沒有第一時間將獲取的物資向歐洲前線轉移,從波斯灣到歐洲只能通過巴格達鐵路為主的陸上線路實現,而這對奧斯曼帝國征服顯然是不容易完成的任務。
巴爾幹同盟奧斯曼帝國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奧斯曼帝國根據1878年《柏林條約》的規定,允許馬其頓和色雷斯的各民族獲得自治,遭到奧斯曼帝國政府斷然拒絕。
1912年10月20日之前,巴爾幹同盟相繼對奧斯曼帝國宣戰,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打響了,巴爾幹同盟迸發出了強大的戰爭潛力,一開戰就取得了巨大優勢。
萊茵市。
巴爾幹諸國的戰爭潛力對於東非軍方來說還是比較震撼的,光是四個東歐小國就動員了七十多萬兵力,這幾乎相當於東非未完成擴軍前,軍隊規模的兩倍。
默爾克:“巴爾幹同盟中,人口最多的保加利亞人口只有四百萬,卻動員了三十多萬兵力,人口只有幾十萬的黑山也組織了了幾萬人的大軍。”
“整個巴爾幹同盟人口不足千萬,不到奧斯曼帝國的三分之一,卻集結了比奧斯曼帝國更多的兵力,雙方總兵力超過百萬,這算是近年來歐洲地區最大規模戰爭了!”
自從普法戰爭結束以後,歐洲基本上沒有爆發過大規模戰爭,而距離普法戰爭已經過去了四十年時間,所以默爾克說的不無道理。
思維特:“巴爾幹同盟背後有英法和俄國支持,從而完成擴軍備戰,至於奧斯曼帝國,德國並沒有給予相對應的支持,反而讓奧斯曼帝國落於下風。”巴爾幹同盟真實實力沒比奧斯曼帝國強多少,雙方都沒有建立完善的工業,所以巴爾幹同盟能夠完成軍事擴張主要依賴外部勢力的支持。
恩斯特說道:“以目前的形勢來看,此戰奧斯曼帝國要吃大虧,不過這也正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畢竟奧斯曼帝國在戰爭中跌落的更慘,也更有利於我們對奧斯曼帝國的滲透。”
在恩斯特心裏,如果奧斯曼帝國不敗的很慘,那是不利於德國和奧斯曼帝國結盟的,而目前德國外交搞得一團亂麻,可以說除了奧匈帝國以外,將歐洲其他幾個大國都變成了敵人,加上沒了意大利這個攪屎棍,德國陣營紙面實力太差,這很有可能影響到後面德國對戰爭的信心。
而德國不發動戰爭,那對於現在的東非而言是大為不利的,所以恩斯特希望奧斯曼帝國能夠取代意大利,給予德國對戰爭的信心,至於什麼東非向奧斯曼帝國滲透,那完全是一種託辭,而非恩斯特內心的真實想法。
就奧斯曼帝國這個情況來說,神仙難救,但是總比前世開戰前就跳反到協約國陣營的二五仔——意大利對德國有利的多,至少能夠讓德國的軍事行動不至於盟友叛變而受到太大影響。
從情理上來說,恩斯特還是希望德國取得最終勝利的,但是理智告訴恩斯特這幾乎不可能發生。
在東非不可能參戰的情況下,恩斯特絲毫不看好德國的未來,而東非不可能為了德國的未來,就參與到戰爭中去。
即便東非加入,最後的結果也無非三打四,甚至三打五,英國可以在最後階段通過收買美國和日本,來遏制東非的軍事行動。
而同盟國陣營中,只有德國一家表現在及格線上,奧匈帝國前世的表現,讓恩斯特極度不信任同盟國能夠取得勝利。
東非則要防備美國,從兩國國力上來說,目前美國依舊在東非之上,任何一個錯誤選擇,都有可能讓接下來東非和美國的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當然,德國如果能取得比前世更加輝煌的戰果,東非也不是沒有可能在戰爭末尾轉向德國陣營,但是這幾乎不可能實現。
一戰是一場漫長的消耗戰,而英法相對於德國優勢太大,除非德國能像二戰那樣,在戰爭初期就擊潰法國,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德國就只能進入僵持階段,而這對於德國是相當不利的。
所以東非的最終抉擇還是要看戰爭爆發后歐洲戰場的形勢變化,除非一方取得明顯優勢,東非都不可能下場。
這也無可厚非,前世一戰本身就是各國陸續參戰,比如奧斯曼帝國和美國就是後來加入戰爭,大多數國家一開始都選擇冷眼旁觀。
包括英國也是如此,英國正式對德宣戰時,法國和德國的戰爭早就已經開打,而羅馬尼亞也是前期中立,後期加入協約國陣營,歐洲國家尚且如此,東非作為域外國家,更不可能在戰爭爆發前,或者戰爭中期就開始站隊。
而本輪巴爾幹戰爭可以看做一戰的預演,背後其實也代表着多方勢力的博弈,在奧斯曼帝國大部分勢力被驅離巴爾幹半島之後,整個巴爾幹半島的主要矛盾,將轉變為俄國同奧匈帝國的矛盾。
在本輪戰爭過後,俄國在巴爾幹半島的影響力將進一步提升,這顯然不是奧匈帝國想要看到的,而俄國只需要支持塞爾維亞等國家,就足以讓奧匈帝國騎虎難下,所以前世奧匈帝國和俄國之間的矛盾會先於德國和法國之間的矛盾爆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