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九章 三年戰爭

第八百五十九章 三年戰爭

緬甸白古城。

英國東印度公司主將約翰遜已經率軍抵達了北面的洞吾城,被西南都督府駐防軍第一營、第三營、第四營三支大軍阻擊在這裏,隨即大批的朝鮮國僕從軍、日本國僕從軍也趕到這裏,雙方隨即在洞吾城展開激戰。

與此同時,英軍艦隊也抵達了白古城西面的海域,隨即與大明南洋艦隊展開激戰。

此番英國幾乎調集了短時間內能夠調集的全部兵力,並且英國此時在歐洲也是屬於新銳強國,戰力和作戰意志也不是荷蘭、西班牙這種已經衰落的強國能夠比擬的。

所以雖然都督李定國已經率軍抵達了白古城外,與都督魏漢部成功匯合,明軍在兵力上已經佔據了絕對的優勢,但是依然打得很艱苦,這場大明-英國之間的戰爭,竟然一直打了三年之久!

自崇禎二十七年六月開始,都督李定國率廣西道駐防軍各部繼續圍困白古城,震懾緬甸各部兵力。而都督魏漢則率領西南都護府全部兵力,以及十餘萬朝鮮國、日本國僕從軍集結起來,直接撲向洞吾城。

在洞吾城下,明軍與英軍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明軍將火炮優勢和兵力優勢發揮到了最大,給英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

即便是那些朝鮮國、日本國僕從軍,也打出了讓魏漢驚艷的戰績,面對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英軍,這些僕從軍依然能夠做到死戰不退。

由此同時,明軍各部也是越戰越勇,與英軍不斷鏖戰。

而英軍方面,雖然裝備的火炮數量遠不及明軍一方,但是英軍在軍隊橫陣,已經齊射技巧上,不得不說是要強於明軍的。

畢竟到了如今這個時代,歐洲各國基本上已經進入到火器時代,哪怕是初級。

歐洲各國的軍隊基本上都是以火器齊射為主要作戰手段,這就讓英軍士兵對這種“排隊槍斃”的戰法已經非常熟悉,並且還發展出很多的“小技巧”。

而明軍各部將士則多少有些不適應,畢竟原本明軍面對的敵人是滿清、流賊、朝鮮和日本國的軍隊,這些敵人雖然也裝備了大量的火器,但是卻沒有歐洲那種,能夠將火器的火力發揮到最大的戰法。

所以此時在洞吾城戰場上,面對幾乎是與己方複製出來的敵人,明軍各部將士打得異常辛苦。

先是魏漢指揮明軍主力,在洞吾城以北的伊洛瓦底江一帶,對英軍一部展開伏擊。

此戰中,明軍以優勢兵力圍攻英軍七千多人,戰鬥進行得非常順利,一個時辰之內,英軍便死傷五千多人。

不過隨後英軍援兵抵達戰場,英軍主將約翰遜親自率軍參戰,一萬三千多英軍在兩百門火炮的掩護下,朝着明軍軍陣發起進攻,並且集中火力率先擊潰了明軍左翼掩護的朝鮮國僕從軍。

魏漢見狀急忙從包圍圈調集兵力進行支援,雖然明軍很快就穩住了陣腳,並且開始朝着約翰遜率領的援軍發起反擊,但是因為包圍圈的兵力減少,致使包圍圈內剩餘的一千多英軍趁亂突圍成功,這場圍殲戰中,明軍並沒有完全達到預期的作戰目的。

魏漢隨即集中兵力進攻約翰遜部,但是此時突然下起大雨,雖然明軍與英軍裝備的火槍全都是燧發槍,但是在大雨中依然受到了巨大的影響,雙方的火力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被大幅削弱。

此時再繼續打下去,雙方只能短兵相接,可不管是魏漢還是約翰遜,都不願意將兵力消耗在雨天的肉搏戰中,於是雙方非常默契的各自退兵,雙方大軍脫離接觸后,開始同時撤回。

這場大戰算是平局,明軍未能全殲這股七千人的英軍,而英軍雖然成功撤走,但是卻被明軍先後擊殺六千多人,也算是吃了一個大虧。

隨後英國不斷向緬甸方向增兵,到了崇禎二十七年末的時候,駐紮在緬甸的英軍已經達到七萬人之巨,印度的土兵兵力也達到了十餘萬人,這已經是英國的最大能力,也可以看出,英國在荷蘭、西班牙接連被大明帝國擊敗后,要強勢進入遠東地區的決心。

在英國不斷增兵的同時,明軍各部也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雙方大大小小的戰事接連不斷,並且戰火已經從洞吾城一帶擴展到了北面的阿瓦、木邦一帶,大半個緬甸都成了大明帝國與英國角力的戰場。

隨後時間來到崇禎二十八年三月。

經過雙方不斷的接觸戰,都督魏漢與都督李定國經過商議,決定要打破眼下的膠着局面,於是二人集中明軍主力六萬人,並且調集了朝鮮國、日本國僕從軍七萬多人,合兵十三萬餘人,在阿瓦城一帶設下了一個巨大的包圍圈。

同時明軍一部以突襲明軍在阿瓦城一帶的補給點為誘餌,將英軍三萬多人的援軍引入了包圍圈內。

隨即魏漢親自率領一萬明軍主力,以及朝鮮國、日本國僕從軍七萬多人出擊,將三萬多英軍團團包圍在阿瓦城內。

雖然七萬多僕從軍戰力遠不如英軍,但是勝在有明軍大量火炮的掩護,並且在人數上佔據絕對優勢,竟然也將英軍打得無法出城。

而李定國則在接到夜不收消息,得知約翰遜率領兩萬英軍、五萬印度土兵前來救援的消息,親自率領五萬明軍主力在阿瓦城以北埋伏,在英軍渡過大金沙江的時候,明軍突然發難,以數千門火炮齊射轟擊英軍渡河各部,隨即發起猛攻。

此戰明軍以圍點打援的辦法重創英軍,在阿瓦城一戰先是重創了約翰遜率領的援軍,斬首英軍一萬一千多人、印度土兵三萬多人,然後李定國率領明軍主力趕到阿瓦城下,與魏漢部合兵一處發動總攻,最終全殲了阿瓦城內的三萬英軍。

經過這一戰後,英軍一戰損失了主力四萬多人,印度土兵也傷亡一半,自此之後英軍便一蹶不振,從洞吾城一帶狼狽北撤,明軍大踏步的向北推進,開始在緬甸戰場上掌控了主動權。

隨後在崇禎二十七年七月的時候,大明南洋艦隊與英軍艦隊在緬甸以東海域爆發決戰。

在這場大海戰中,總兵官鄭彩、副總兵洪旭的指揮下,南洋艦隊投入了全部的兵力,五百艘各式戰艦與英軍海軍激戰三個時辰。

在激戰中,南洋艦隊旗艦昭烈號位於戰場中央,先是遭到英軍艦隊的圍攻,隨後在明軍戰列線內三艘戰列艦、七艘巡洋艦的掩護下才成功脫困。

而南洋艦隊其餘各部也是陷入了苦戰,雖然英軍艦隊在得到本土的兩次補充后,在數量上依然不如南洋艦隊,但是英軍艦隊的航行技術是要強於南洋艦隊的,在這場大海戰中,英國人也將這一優勢發揮到了最大程度,給南洋艦隊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隨後鄭彩以各個支隊各自組成戰列線,不惜代價對英軍艦隊進行分割,南洋艦隊五條戰列線同時發力,在損失了至少兩艘戰列艦、四艘其餘各式戰艦的代價后,終於對英軍艦隊完成了分割。

至此,英軍艦隊被南洋艦隊以數量優勢分割成六部分,隨即便被南洋艦隊各部圍攻。

面對實力上的優勢,英軍艦隊上下雖然在航海技術上佔優,但是也難以挽回頹勢,各部戰艦損失嚴重,主力戰艦更是成為南洋艦隊各部的重點圍攻目標,而相繼被擊沉。

當黃昏灑在海面上的時候,英軍艦隊最終戰敗,除了少部分的戰艦狼狽逃走之外,大部分的戰艦都被南洋艦隊擊沉。

這一戰英軍共損失戰列艦十四艘、其餘各式戰艦六十九艘,武裝商船損失的更多,一百三十多艘沉入海底。

當然,這一戰南洋艦隊也損失不小,七艘戰列艦、九艘巡洋艦、五艘驅逐艦、十九艘護衛艦被擊沉。

就連副總兵洪旭也被飛濺的木屑擊中,不過並沒有傷到要害,也救治及時,保住了性命。

此戰之後,英軍徹底喪失了遠東地區的制海權,約翰遜率領的英軍也失去了海路的補給通道,英軍的補給變得越發的困難。

到了崇禎二十九年,此時經過將近一年的消耗戰,英軍在兵力上和物資上獲得補給的速度,已經遠遠比不上戰爭消耗的速度,經過明軍不間斷的進攻作戰,英軍的兵力不斷萎縮,最終約翰遜只能率部龜縮在緬甸最北部的孟養城。

魏漢與李定國在經過商議后,認為最後決戰的時刻已經到了,於是明軍各部以及僕從軍各部在經過兩個月的休整后,對盤踞在孟養城的英軍發動了最後的進攻。

這一戰中,明軍先後調集了一萬四千門各式火炮,對着孟養城進行了為期四天的“狂轟濫炸”,駐守在城中的英軍從未見過如此恐怖的炮火,哪怕是經歷、並且指揮過多場歐洲戰事的主將約翰遜,此時也被明軍恐怖的炮火嚇傻了,甚至恍惚之間以為自己回到了歐洲戰場,難以置信自己還身處緬甸境內。

到了第五天,李定國下令朝鮮國、日本國僕從軍率先發起進攻,數萬僕從軍前赴後繼的開始攻城,此時城內的英軍已經沒有多少戰力,竟然被僕從軍輕鬆殺進城內。

隨後明軍各部順勢進城,雙方展開激烈的巷戰。這恐怕是這個時代爆發的第一場巷戰了。

約翰遜乘亂率領兩千多英軍撤出了孟養城,然後一路狼狽的撤出了緬甸返回印度,據說最後當約翰遜抵達印度加爾各答的時候,兩千多英軍只剩下八百多人,一路上被明軍追擊,以及各種意外,這支殘存的英軍死傷大半。

而被明軍堵在孟養城內的幾萬英軍則全被被殲滅,至此大明-英國緬甸之戰歷時三年左右,以大明帝國全勝而落下帷幕,作為“歐洲人在遠東的最後希望”的英國軍隊,被徹底趕了出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末大軍閥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明末大軍閥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百五十九章 三年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