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五七章 密謀集團不可能成功
事實也確實如同顏惠慶所預料的那樣,在會議上,王啟文對現在德國密謀集團表現出了濃濃的不信任。
在他看來沒有比選擇隆美爾作為叛亂工作的重點更加愚蠢的事情了,隆美爾在德國軍隊中是個非常典型的平民將領,他沒有顯赫的身世,參軍也是因為大環境的原因,他本人最開始歷史想當1名工程師,14歲時甚至完成了1架盒式滑翔機。
在參軍后,他的仕途也因為容克貴族,戰爭失敗等多種原因並不是特別順利,直到他擔任了希特拉的衛隊長后1切才發生改變。
他被渴望改變容克貴族把持軍中要職情況的希特拉當成了1個典範,不斷給予他各種榮譽,抬高他的位置,隆美爾能在51歲時成為元帥完全是希特拉堅持的結果,否則以他在軍中的人緣和出身,以及北非戰場的局限性,他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升的這麼快,
而希特拉也確實欣賞他,不然北非那1系列未經許可的撤退足以讓他被趕去預備役了,而不是在法國繼續擔任要職。
指望這樣1個被希特拉1手提拔起來的人反對希特拉是非常不容易的,也許隆美爾會因為戰局的不利考慮德國的未來問題,但是他絕對不會因為這件事而同意刺殺希特拉,
但是從目前德國的幻境來看,密謀分子們如果想要成功多的政權,那麼他們只有刺殺希特拉1條路走,其他的路完全總不同。
如果隆美爾真的支持刺殺希特拉了,他就得背上背叛者的罵名,考慮到希特拉對他的提拔和支持,1切結束后隆美爾就必須得自殺。
在王啟文看來,比起隆美爾這種平民出身的元帥,那些容克貴族顯然是更好的拉攏對象,他們對於希特拉1直持不屑的態度,扶持平民將領,黨衛軍的組建都傷害了他們的核心利益,如果他們支持的話他們內心受到的煎熬不會向隆美爾那樣重。
而且他們也有更多的理由這樣做,將這個波西米亞的下士趕下台去,當然這也只是有可能,而且可能性微乎其微,因為容克貴族都很愛惜自己的羽毛,無論如何希特拉是元首,幹掉他將讓他們背上背叛者的罪名,他們絕不會願意,所以他們對密謀分子的態度最多只是同情,絕不會超過這1層面。
而無法爭取到前線手握重兵的將領支持,密謀集團的1切計劃都是註定失敗的。
此外,密謀集團對西方的態度也讓王啟文不願意支持他們,無論怎麼說德國是個歐洲國家,他們在地理位置,心理等多種方面更加傾向於西方,身上依然有着歐洲民族那種優越感。
如果他們成功英美考慮到中國和蘇俄威脅肯定會選擇拉攏他們,到時候德國新政府有怎樣的選擇幾乎不用去懷疑。
王啟文最早計劃拉攏德國是因為德國當時雖然已經是在兩線作戰,但那個時候蘇俄的反攻並沒有開始,美英也沒能威脅德國在歐洲的統治,德國依然展現出了足夠的統治實力,
那個時候只需要1點點第3方的政治和外交支持,他們就能夠保證自己在歐洲第1強國的位置,不需要傾向任何人。
但是現在,可怕的兩線作戰已經成為了事實,曾經威名赫赫本人為不可戰勝的德國軍隊金身已破,這種情況下談判,得到的只能是非常苛刻的結果,考慮到近在咫尺的盟軍,德國人為了和盟軍達成協議肯定會毫不猶豫的撲向他們的懷抱。
而中國也不可能為了蘇俄和歐洲平衡直接和英美撕破臉,將戰爭擴大化,所以現在看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德國繼續打下去,徹底的變成1片廢墟。
到時候就算美英拉攏到了德國,也需要先幫助德國恢復元氣,給予蘇俄的壓力將大大減小,也足夠中國幫助蘇俄加大他們在歐洲的競爭力了。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在開羅會議上中國政府最終鬆口宣佈和盟軍步調1致,在美國同意修改大西洋憲章,承認中國的海上國防圈以及海外領地后,繼續給予德國希望就沒必要了,他們的利用價值基本到頭。
現在的德國只剩下了最後1點點價值,中國要將他這最後這1點點價值榨乾,然後這根已經失去所有糖分的老甘蔗就可以被扔到地上了,然後等到他重新恢復1點點糖分后再看是否要繼續利用。
最終在會議上,內閣的意見被統1了,要支持德國將戰爭持續下去,必要的時候要幫1把希特拉,將那些陰謀分子給揪出來,
不過這也意味着“中蘇友誼”將會進1步被加強,而為了儘快將東歐收入囊中,蘇俄已經開始了他們的大反攻,芬蘭政府面對快要推進到蘇芬邊境的蘇俄軍隊驚慌失措,退出戰爭的聲音已經越來越大。
而在南線,匈牙利也發生了內部動亂,羅馬尼亞退出戰爭后,德軍倉皇撤退進入了匈牙利,隨後為了避免匈牙利變成下1個羅馬尼亞,德國在匈牙利進行了1次內部顛覆活動,隨後大使大4屠殺反對戰爭的人。
大量平民被迫加入軍隊前往東部前線和亞約部隊作戰,匈牙利已經喊出了戰至最後1兵1卒的口號,
不過這無法改變烏克蘭的情況,羅馬尼亞退出戰爭后,南線德軍實際上已經被兩面夾擊了。
只不過蘇俄由於歷史原因堅決不同意亞約軍隊越過邊境線進入蘇俄領土,這裏暫時才保持着平靜,俄軍現在正通過海路往羅馬尼亞調集兵力,準備用自己的部隊從後方對南下德軍進行保衛,最終希特拉不得不下令將滯留在那裏的部隊撤退到白俄羅斯1線。
中國政府將進1步幫助蘇俄的反攻行動,在匈牙利和南斯拉夫搞出點動靜來,做出1副要保衛德軍在蘇俄主力的行動來,迫使他們在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地保留大量的部隊,為蘇俄的進攻創造更有利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