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戰後復蘇:朱祁鈺的戰略思想一一應
第471章戰後復蘇:朱祁鈺的戰略思想一一應驗(二)
張居正不可能就這一個策略。
振興經濟,需要內需,也需要擴張外部市場。
巴黎和談中,已經確定,各國公平開放市場,恢復戰前經濟。
但張居正希望,大明商品充斥全球市場,將其他工廠全部擠兌黃,讓大明商品重新佔據世界的統治地位。
為此,先展開價格戰,又展開貿易戰。
價格戰很簡單,低端商品價格更低,用五到十年的時間,將其他國家的工廠擠兌黃,並完成品牌收購。
各國朝廷不滿,大明也不怕,這就是開戰的理由。
誰阻擋大明經濟復蘇,誰就是下一個階段的敵人。
中高端商品,則進一步精研,用壟斷型科技佔據主導地位,甩開其他各國所有高端商品一個紀元,他們只能跟着喝湯。
貿易戰也簡單,大明要進行外貿壟斷,將世界打造成大明的產品傾銷地。
大明不介意用軍事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格局重新變化,大明仍舊佔據統治地位,大明統治世界的時間,足足有七十年了。
世界各國兩次挑戰大明的統治,都沒有挑戰成功。
關鍵是,現在執掌內閣的,是主戰派強人張居正。
張居正要打外貿壟斷戰,已經做好了隨時開戰的準備,任何國家,他都要打。
這也是民聲。
民間對二戰的和約普遍不滿,必然會支持局部戰爭。
張居正一定要得到戰爭賠款,用來償還民間的錢。
他可不敢讓老百姓的錢打水漂。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這是六十億百姓的血汗錢啊,真打水漂了,朝廷分分鐘傾覆,沒有其他可能。
而這種情緒完全可以利用,這也是打外戰的基本。
張居正上任后,就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
而坐在皇位上的萬曆帝,則眼睛盯着張居正。
隆慶帝的獻身,應該有人猜到了,畢竟那不是計劃很久的事情,而是隆慶帝得了肺癌之後,才臨時做出的決定。
能坐到這個位子上的人,看到的東西遠比普通人更多,他們不止自己一個大腦,身邊有強大的幕僚團隊。
就說張居正,身邊的幕僚就高達百人,隆慶帝身邊的更多,包括馮保,就是他的幕僚之一。
馮保,是嘉靖帝培養出來的,臨終前交給隆慶帝,隆慶帝這些年極為信任馮保,包括最後這件事,就是馮保幫忙策劃的。
馮保也知道報恩,在隆慶帝駕崩之後,他也追隨而去了。
隆慶帝要給萬曆帝留下一個乾乾淨淨的大明,他將所有罪責帶去地下,讓世人罵他隆慶帝。
只要萬曆帝能夠戰後經濟復蘇,他就有大功於國,大明的皇位也就能傳承下去了。
在如今這個大時代,皇位傳承是件極為困難的事情。
本身時代就和皇位相悖,皇帝制和大時代處處彆扭,從民間冒出廢皇帝制的聲音時,隆慶帝就感到恐慌。
所以用最後的時光,保住皇位傳承,保住大明國祚不滅。
想做到這些。
皇族需要一個聖人,一個政治強人。
他兒子萬曆帝估計沒這個能力了,但他有兩個非常優秀的孫子,只要把兩個孫子培養好,大明再出一個類似於世祖皇帝那樣的聖人,大明國祚起碼能再順利傳承百年。
所以,他獻祭自己,背着罵名去死。
給兒子萬曆帝留下美名。
萬曆帝積累一世美名,他再將美名傳承下去,讓他的兩個兒子繼承,一個做皇帝,一個做聖人,共同支撐起大明來。
正德皇帝給大明注入了友愛宗室的好習慣。
在當今大時代,宗室需要報團取暖,共同面對時代浪潮的衝擊。
皇帝不再防備宗室,而是和宗室站在一起,防備撤皇帝制,在發展的同時,也要鞏固自己的權力。
其實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閉關鎖國,大明縮回去,繼續當皇帝,當個幾十年滅了就滅了,死後管他洪水滔天呢。
可是。
世祖皇帝的祖訓,是向前發展,不許向後退縮。
這些祖訓,連三歲小孩子都會背。
就算大權在握的皇帝,想閉關鎖國,分分鐘被干翻,因為祖訓上寫得明白,民間有權力發起呼聲,更改國策。
朱祁鈺苦心造詣的把輿論放去民間,在削弱文官權柄的同時,也在削弱皇權,讓皇權能聆聽底層人的聲音。
畢竟當局者迷,下面的人是不會治國,但他們有想法,這些想法可能會讓統治者靈光一現,進而做出更加正確的決定。
誠然,這會限制想像力。
但這表明世祖皇帝對後代的不信任,他太了解這些富家公子哥了,個個都是大玩咖,給點陽光就燦爛。
所以,得向前發展,還得鞏固權力,皇位還不能丟。
這就考驗後世君主的硬解能力了。
有時候,萬曆帝都懷疑,在世祖皇帝心裏,大明皇位傳承,似乎沒有對外發展更重要,好似世祖皇帝在懼怕着什麼,他彷彿知道些什麼,卻又不能說出口。
看看他的很多國策,都在防範大明閉關鎖國,防範大明孤芳自賞,防範大明不再向前發展。
他心中似乎有一團無法解開的謎題,所以一直圍繞這個謎來構架整個國家的頂層政治生態。
民間有專門研究景泰帝的協會,普遍對這一說法持肯定態度,大權在握的景泰帝似乎在懼怕着什麼,所以才留下這麼多鐵律,尤其是發展的鐵律,高達23條,是所有鐵律中最多的。
可大明一直在發展呀,發展勢態良好呀,可景泰帝似乎一直都在恐懼,大明停止發展,景泰帝似乎對大明發展持悲觀態度,這就讓很多學者感興趣了。
景泰帝為什麼恐懼呢?
大明已經站在世界頂峰了,方方面面都持壟斷地位,為什麼要恐懼呢?
當然了,這個問題沒有人能解答了。
因為,世祖皇帝仙去八十年了,沒人能去問一問他了。
萬曆帝不去想他老人家,他在思索,如何讓自己的兒子,走世祖皇帝的道路,光照大明百年,皇位再傳承百年。
世祖皇帝,已經成為大明所有人心中的符號,他的名望已經超過了太祖、太宗兩位皇帝。
萬曆帝很清楚,張居正在隆慶九年之前,一直想用責任內閣制,取代皇帝制。
可他失敗了。
都是因為世祖皇帝給後人留下的遺澤,在他死後百年時間裏,沒人能篡了大明國祚。
所以,再啟用張居正的時候,他眼睛是盯着張居正的,他這位師兄可不是一個服輸的人,他一定再會衝擊皇帝制的,只是不知道他會用什麼辦法來衝擊。
轉眼到了萬曆十一年,大明戰後復蘇勢態良好。
中間和周國打了一場海戰,大明以微弱優勢取得勝利,大明重新君臨太平洋,成為太平洋上霸主。
大明從宋國和鄭國租借了一個貿易港口,用來發展大洋洲貿易。
其實是為了壓制周國和郕國。
而在萬曆十二年,大明與北美諸國打海戰,戰敗,大明對北美的控制權變松。
同年,大明聯合諸國,用經濟手段制裁北美諸國,並離間諸國。
萬曆十三年,大明在非洲租借一個永久軍事港口,逐漸掌控非洲。
大明對世界的統治,愈發穩固。
從萬曆九年開始,大明就恢復了對世界的管制,這次管制,主要是經營各洲要害島嶼,建立軍事港口,佈置重兵,監視世界。
除了波羅的海和北美太平洋地區海戰失敗,大明對其他地區的海戰,仍舊勝利。
張居正始終認為,三戰必然要發生,三戰是大明統一世界的戰爭,一定要將戰爭主動權控制在大明手裏。
所以,監視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在世界設立軍港,是世祖皇帝提出來的,憲宗皇帝身體力行,但孝宗和武宗皇帝都認為徒耗資源,不願意投入大量資源。
中間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大明都沒得到好處。
張居正認為,就是因為大明對世界的監視鬆懈,才給了其他國家可乘之機。
如果大明的軍港,能及時傳遞信息回國,戰爭不可能波及到大明本土上來。
所以,張居正再次秉政之後,萬曆朝,大明傾注海量資源,進入全世界軍港之中。
張居正還有一個戰略佈局,就是炎海佈局。
他非常佩服世祖皇帝的戰略眼光。
景泰朝,世祖皇帝就提出在炎海內部填海造島,縮短大明本土距離婆羅洲的距離。
可後世之君無人在乎這一點,都認為浪費資源。
所以沿海的填海工程,景泰七十年之後就廢棄了,朝廷不肯投資了。
兩次世界大戰,婆羅洲淪陷兩次,恰恰說明大明距離婆羅洲太遠了,員到軍艦無法救援。
張居正這一生,最佩服的一個人,就是世祖皇帝。
因為世祖的很多戰略級眼光,到今天都應驗了,他的很多奇思妙想,世界過去八十年後,都一一應驗了。
可是,當時提出來時,朝廷都不太重視,後世之君也不重視。
可藩國有人聽了。
所以兩次世界大戰,大明處處受制,就是因為沒聽從世祖皇帝的戰略思想。
他的戰略思想,張居正佩服至極。
炎海填海。
如果前八十年一直在填海,大明就擁有非常多的戰略級別島嶼,隨時能馳援婆羅洲,婆羅洲不至於兩次淪陷。
包括呂宋,呂宋也不至於被干翻。
所以,從萬曆九年開始,大明又開始在炎海填海造島了,主要是修建軍事港口,用來防備婆羅洲叛亂。
張居正還給整個東亞收口了,像棉蘭老島、蘇拉威、爪哇、蘇門答臘島,都成為了大明領土。
的確,這幾年是拖累。
可從戰略眼光看,大明南方海域將再無缺口,婆羅洲也不會二次陷落了。
但是!
如果炎海不造島,其他地區還會陷落的。
這是地理環境決定的,大明京師,距離最遠的爪哇,5300公里!
這個數字多麼可怕呀。
就算有高速飛機,也需要一天的時間才能抵達。
實在太遠了。
而整個炎海,是長條形的,茫茫無際,若沒有小島引路,軍艦都可能迷路,有雷達都沒用。
而炎海,可是大明內海呀。
往南還有2000公里的距離,這麼長的距離,海洋上存在很多荒島,雷達都容易迷路。
所以,大明在沿途造島礁,給軍艦指引方向。
造島,是張居正內閣時期的國策之一。
短小的一張,這都有地方被刪,呵呵……晚上不一定了啊,有就發了,沒有就零點一起發。
五一快樂,作者繼續爆肝~
加群92728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