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短暫的監國

第4章 短暫的監國

對於李弘來說,武氏外戚的出現和消失只是夾雜在課業中的一點波折,原本他們就沒多少接觸。倒是于志寧,雖然表面上沒多說什麼,卻默默地加重了李弘的課業,增加的時政的佔比。

沒過多久,暫時擺脫風疾困擾的皇帝李治靜極思動,正逢冬日將至,遂帶着皇后和幾個兒子去驪山幸溫湯,也就是泡溫泉。除了李弘,他得留下了監國,雖然更多的只是做做樣子走走形式。

李弘已經習慣了,早在他八歲第一次監國時就被落下過,那時帝後走的更遠,從長安出發赴東都洛陽。

而今李弘監國更多的是作為一個牌位,看着、聽着,熟悉常朝和朔望朝的內容,了解政事堂和六部九監做事的流程……

對李弘來說,最大的好消息是課業減輕了。

但是皇帝出發沒幾天,原本捷報頻傳的征討鐵勒之師突然傳來噩耗。

北方傳來消息,鐵勒道行軍總管鄭仁泰率騎兵一萬四千追逐鐵勒餘眾至漠北,蓋因進入沙漠時所攜帶的輜重不足,在漠北中失去敵軍行蹤,恰逢大雪,饑寒交迫,等到入關時,只餘八百騎。

初,鐵勒九姓聚眾作亂,大唐正全力攻打宿敵高句麗,兵分為南北兩路,皇帝李治迫切地想要獲得他的父親唐太宗所沒完成的戰績。

彼時邢國公蘇定方早已攻滅朝鮮半島西南部的百濟,自百濟出發的南路大軍已經攻至高句麗的平壤城下,自遼東出發的大將契苾何力帶領北路大軍雖受挫,但南北夾攻平壤的戰略未必沒有達成的機會。

似乎解決掉與隋唐兩代都有世仇的高句麗的機會就在眼前。

但當初進攻平壤就已經需要在河南、河北、淮南等地募兵了,然而鐵勒叛亂,北境不穩,在必須保證京都守衛的情況下只能調回北路大軍。

南路的蘇定方還有明面上是盟友,實際上覬覦百濟和高句麗土地的新羅人拖後腿,新羅位於朝鮮半島東南部,南路大軍在輜重等方便必須依靠新羅,後者也動了小心思,蘇定方帶兵圍了平壤許久,最終也只能放棄。

蘇定方並非演義中的奸詐形象,近些年,單論軍功,就連唐太宗讓皇帝李治倚為干城的李勣都被比下去了。前後滅三國,皆生擒其主,!屬於軍方一等一的人物,他打到了高句麗的都城平壤城下,在時人看來,似乎就差臨門一腳。

也因此,自皇帝以下,尤其是參與進攻高句麗的將領,深恨九姓叛亂。

此前薛仁貴“三箭定天山”——三月初一,唐軍與鐵勒交戰於天山,鐵勒派幾十員大將前來挑戰,薛仁貴應聲出戰,獨挑幾十人,連發三箭,敵人三員將領墜馬而亡,敵大軍見之,立即混亂,薛仁貴指揮大軍趁勢掩殺,遂不時,敵人大軍投降。

薛仁貴恐為後患,坑殺九姓鐵勒十萬餘降人,有御史攻訐,但大多數人都當作看不見。殺俘固然不祥,但此舉亦毀了鐵勒根基。

但等到噩耗的消息傳來,朝中頓時一片嘩然。

隨後詳細的戰報披露了更多信息。

起初,思結、多覽葛等鐵勒部落同樣駐守在天山,見鄭仁泰率大軍至,便欲投降。彼時薛仁貴已經下令坑殺了前頭的十萬餘人,但思結等部還未曾知曉,否則早就一鬨而散了。但鐵勒道行軍總管鄭仁泰不接受投降,意欲擄掠其輜重家當以勞軍,大概也有不想讓副總管薛仁貴專美於前的意思,這下,思結等部真的一鬨而散,各自遁去了。

不久后,斥候探得鐵勒輜重所在,鄭仁泰聽信斥候所言,意欲奪取敵方糧草,但一直追到大漠也沒找到,後來跨越沙漠,至仙萼河,糧盡而還。

然而糧既已盡,如何能安然從大漠折返?將戰馬食盡后……能充作吃食的,就只有……

一萬三千多大唐精銳,並未死在戰場上,卻永遠埋骨在了大漠之中。

御史中丞楊德裔公然說:“自聖朝蕩平天下以來,東征西戰,從未有過如此之敗績,亦未有如甚於鄭仁泰此行之損威挫銳者!”就差等鄭仁泰班師回京后指着他的鼻子罵“蠢貨”、“庸才”了。

群臣攻訐不是現在的李弘能管的,就連留守的數位宰相也別無他法,只能快馬通報在驪山的皇帝。

皇帝還沒享受幾天溫湯,只能匆匆迴轉,李弘的再度監國也因此虎頭蛇尾的結束。

鐵勒人雖被嚇破了膽子,但實則九姓鐵勒的叛亂還是沒有平息,他們打又不敢再打,投降又不敢投降,只能保持現狀惶惶不可終日才能維持下生活這樣子……

反叛的鐵勒人首領還在,大唐不能放任北境糜爛,這才是李治從驪山回來最重要的原因,剩餘的鐵勒人不好打便只能安撫。

自古以來草原面對強盛的中原王朝都是打不過就跑,趕盡殺絕的代價得不償失。昔日突厥頡利可汗被活捉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他覺得自己很行,和已經準備好的大唐剛正面,於是他只能來長安獻舞了。

皇帝回來后沒多久,李弘就聽到了後續的處置——任命郕國公契苾何力為鐵勒道安撫使,契苾何力本為鐵勒人,太宗時率部歸順,忠貞不二,同樣是是本朝排得上號的大將,此前就是由他帶北路大軍與蘇定方遙相呼應,可惜戰局不順。他的兒子契苾明如今還在東宮掛職呢!

至於鄭仁泰、薛仁貴為首的將官,則以功抵罪。

皇帝沒有明說,但大家都知道功從何來,總不能是過去已經封賞過的功績吧!

其實本來薛仁貴不至於出現在彈劾的奏疏上面的,畢竟他與鄭仁泰兵分兩路。然而唐軍滅了鐵勒青壯后,多有取鐵勒女子者,薛仁貴也得了一個鐵勒女子。結合殺俘的事,薛仁貴一度成了言官們超越鄭仁泰的靶子。

受後世的影響,李弘天然對薛仁貴帶着好感,畢竟名氣大。但真實的薛仁貴終究與後世演義不同,他的性格可從他兒子的名字上看出一二——薛訥,字慎言……

大概李治也覺得這次監國時間太短了,遂下詔命五日一至立政殿前的立政門監諸司奏事,小事皆決之。皇帝培養太子,大臣們自然是樂見其成的。這時間武后的班底還沒培養出來,雖然武后在政事的處理上表現很出色,但大臣們更希望扮演這個角色的是太子。

詔書是李治親筆寫的,據說,當詔書傳至政事堂時只有李義府說了句太子過於年幼。但李義府的話改變不了什麼,擁有封駁權的門下省掌握在許圉師手中,他自然不會反對。

自從那日李弘在南曲外見了李義府後,之後李弘再見李義府都沒得到好臉色。李弘本來想擔心李義府會在他去光順門時從中作梗,卻不曾想在詔書走完流程正式下發時,剛好春風得意的李義府為母丁憂去職。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唐:我不是孝敬皇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唐:我不是孝敬皇帝
上一章下一章

第4章 短暫的監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