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有朝一日乘風起

第17章 有朝一日乘風起

閻泰是閻庄的弟弟,也是李弘派來試探狄仁傑態度的使者,主要為了以防萬一——萬一狄仁傑沒有到東宮做官的意思,而李弘又把他弄到了東宮,豈不是兩人都坐蠟了。當然,這個“萬一”存在的可能性確實不大,這個時候使者就可以發揮另一項作用了——表達他的重視,並且讓狄仁傑有個心理準備。

自進門以來,狄仁傑的臉色第一次變了。太行山下山的路上,他就一直在思考各種事發生的可能性,但代表東宮而來?這是他無論如何都想不到的結果。

這哪裏是噩耗,分明是天大的驚喜!

“固所願也,不敢辭耳!”狄仁傑傻了才會拒絕太子的徵辟,更不要說代表太子的還是他曾經恩公的侄子。

“懷英何德何能,竟使得太子殿下如此記掛?”他又感慨道。

狄仁傑是聰明人,很快就明白了其中蘊藏的東西。按理說,東宮想要徵辟他這樣的低階官員,哪裏需要派親信提前告訴?還跑了這般老遠,任職書給了就得了。

其實李弘並不清楚他在京城外的名聲,自他上疏請求試點占城稻和棉花后,在皇帝與皇后的全力支持下,在諸多地界都搞起了試點,北地種棉花,江南種占城稻。棉花收了不過一茬,廣大勞動人民就發揮了主觀能動性,發明了各種棉花去籽或繁或簡的方法。

在這個保暖物稀缺的時代,棉花比栗米值錢多了,占城稻更不必多說,高產、早熟、耐旱,官員為了政績也樂的推廣。

與之一同擴散的,便是太子的聲望了。而原本可能會忌憚太子的皇帝本就是這件事的幕後推手,李弘暫時也沒有什麼有競爭力的兄弟,如此毫無阻礙,李弘的賢名每日愈盛。

“如此甚好!”閻泰拍手稱讚,“吾也好向太子殿下交待,不負兄長的囑託了。”

“敢問閻君兄長是?”

“吾兄閻庄閻當時,乃是聖人親點東宮太子家令是也!”閻泰說的分外自豪。太子家令確實也當得他如此態度,旁的不說,家令寺職責之一就是太子的膳食,最是重要不過。

“狄公既然答應了,不如與我同去太原,等待吏部調令?”閻泰建議道。

“閻君旅途疲憊,不如在此暫歇兩天,再去太原不遲。”狄仁傑建議道。

聽這麼一說,閻泰的確感到一陣疲憊。他算了算日子,他帶人從長安快馬加鞭出發時,調令應該即將發出了,公文走的路子必然沒他快。但奈何太原城距離太行山委實有些遠,只怕此時調令已至太原了。

想到臨行前兄長的殷殷囑託,他也很明白自家的前程寄予何處,若是能儘快把狄仁傑帶去長安,那就再好不過了!

靈機一動,閻泰突然提了個建議:“太子如今正是用人之際,算算日子,這兩日吏部公文就該到并州了。狄公若是有意,不如少走一段路?狄公可以託付同僚、以家僕歸併州收拾家私,之後狄公與我先去長安。”

狄仁傑雖覺得有些不妥,但對方匆匆而來,他實在不好拒絕。

……

狄仁傑抵達長安時草木已逐漸開始發芽,肅殺中藏着難以阻止的生機。

正如一路風塵僕僕踏入長安城的狄仁傑,期待着能在這京都之中,譜寫出屬於他的華麗篇章。

有朝一日乘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得到消息的李弘親自到東宮門前迎接狄仁傑,之所以搞的這般隆重,除了因為他本身對狄仁傑的重視,其實李弘心中還帶着幾分愧疚。自古以來,涉及到皇權的紛爭一直以來都是危險的代名詞,李弘提前這麼多年把狄仁傑捲入其中,他有些憂心還沒那麼“賊”的狄仁傑能否處理好這些。

畢竟,他明面上提供不了多少幫助。

李弘為狄仁傑接風洗塵后,又花了一天時間派人領着狄仁傑稍稍適應下環境。

第三天,李弘找上了狄仁傑。短暫的禮儀性交流后,他介紹道:“此是狄洗馬,你們都見過了。懷英,此是李敬業,司空之孫,前日你們曾見過。此是許彥伯,中書令之孫,皆是我為你請來的幫手。”

許彥伯,許敬宗的孫子,情況和李敬業差不多,只不過他的父親許昂沒死,而是早年間和許敬宗的小妾私通,被一怒之下的許敬宗上疏發配了。時人多於此來詬病許敬宗不修私德。

李敬業和許彥伯如今分別為左、右司議郎,看着職位相近,實則分別隸屬於左春坊和右春坊,換算成他們對應的朝中官職則分別是門下省的給事中和中書省的中書郎。他們和已經被貶的右司議郎李津一樣,都是恩蔭而來,更多的是為了資歷。李弘監國時並不會讓他們真的去當給事中和中書郎,只是掛個名,畢竟宰相們可不願意真的用他們,哪怕他們本就是宰相的子孫。

去年寰宇圖后李弘在許敬宗的協助下召集官員修《瑤山玉彩》,包括寰宇圖,被以公謀私的許敬宗塞進來的許彥伯表現不錯,李弘自然也樂意向許敬宗表明善意,途徑就是找許彥伯替他辦事。

狄仁傑在來東宮之前心中早有準備,說道:“臣本位卑,蒙殿下不棄,親遣使相招,委以重任,殿下但有所命,臣必萬死不辭!”

狄仁傑很清楚,李弘派給他的兩位宰相之孫會是極大的臂助,前提是他能降得住,他有這樣的信心,但前期,他必須藉助太子的信重。

李弘直言道:“我奉聖人之命,每五日至光順門下視政,當日便會留宿於蓬萊宮少陽院,次日再回東宮。月前某次我住在少陽院時,睡夢中聽到有人提醒我‘小心王伏勝’,我次日醒來,左右皆言未見有生人。”

這是李弘左思右想的說法,少陽院的宮人內侍都是皇后安排的,他的人本就不宜去求證。甚至在某個早上他真的順口問了句,即便他的說法被泄露出去,乃至於皇后問起,他也能自圓其說。

“但我回東宮后,這句話我仍記得一清二楚,至今記憶猶新,不似夢境。後來,我派人去內侍省查了名冊,竟發現真有其人,王伏勝為內侍省內謁者,內謁者監本是管宗親命婦朝集班位的,能於我有何阻礙?我思來想去,王伏勝能接觸威脅到的,也就是皇後殿下了。”

狄仁傑不是庸人,他的政治嗅覺極為敏銳,很快就意識到太子殿下的擔憂絕不是無稽之言。民間還好,對武后參政並不算太排斥,前隋就有獨孤皇后垂簾聽政的先例。但許多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大臣對此不滿,而藏在暗中的人同樣不在少數。

此外,皇帝身體不好,太子年幼……對於一些人來說,想必是一種很有意味的形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唐:我不是孝敬皇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唐:我不是孝敬皇帝
上一章下一章

第17章 有朝一日乘風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