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西域”一詞的由來

關於“西域”一詞的由來

“西域”一詞,似可理解為“最西的疆域”。.“西域”一詞最早見諸文字是司馬遷的《史記》一書,其當時是指甘肅陽關、玉門關以西地區的總稱。

“西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狹義”是指陽關、玉門關以西、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天山之南北的廣大地區;

“廣義”是指除狹義以外的、包括亞洲中部、西部、印度半島、歐洲東部和非洲北部在內。

《史記》中的“西域”實際是指漢朝統轄領域以外的“西北國”;而以後所說的“張騫通西域”,實指“張騫通西北國”;荀況的《前漢記》即已說明。

正式使用“西域”一詞,是漢宣帝任命鄭吉為“西域都護”開始,當時“西域都護”管轄的地區即所謂的“西域三十六國”(最早為五十國,后各國之間吞併為三十六國),其具體位置,《漢書.西域傳》說:“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側接漢隔以陽關、玉門,西側限於蔥嶺”,即現在的新疆南疆地區。這是漢代所說的“西域”(當時烏孫不屬於西域範圍內)。

西域的含義

北魏,太武帝拓跋壽派遣董琬等通使“西域”回來后,按董琬的理解,他將“西域”分為“四域”:

一域:“自蔥嶺以東,流沙以西”;

二域:“自蔥嶺以西、河曲以東”;

三域:“者舌以南、月氏以北”;

四域:“西海之間,水澤以南”

(后三域均為現帕米爾高原以西以東)(見《北史.西域傳》)。

到這時,中亞許多地區才被看做是“西域”的範圍。

唐代,“西域”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與董琬的理解一致,範圍很大,敦煌以西、天山南北、中亞、西亞地區均為“西域”;“狹義”並非指漢代西域都護所管轄的現新疆南疆地區,而是指蔥嶺以西到波斯(今阿拉伯半島)的這部分中亞地區,“狹義”的“西域”,主要是與唐代的疆域變化分不開的,漢代行政管轄最遠到巴爾喀什湖及蔥嶺一帶,而唐代設置的都督府州縣最遠達波斯。

明代的“西域”是指敦煌以西直到阿拉伯半島等的統稱(見陳誠《西域蕃國志》)。

清代的“西域”,在乾隆時期撰修的《西域圖志》中,對“西域”的範圍做了解釋:“其地在肅州嘉峪關外,東南接肅州,東北至喀爾喀(今蒙古國)、西接蔥嶺,北抵俄羅斯、南接蕃藏,輪廣二萬餘里”。乾隆時,“西域”已被稱做“新疆”;嘉慶時,“新疆”一詞就完全代替了“西域”,故《嘉慶大清一統志》就只稱“新疆”不稱“西域”。《嘉慶大清一統志》所說“新疆”(即“西域”)的範圍是:“東至喀爾喀、瀚海及甘肅界,西至右哈薩克及蔥嶺界,南至拉薩界,北至俄羅斯及左右哈薩克界,廣輪二萬餘里......”。這便一目了然了,清代的“西域”的範圍位東起敦煌以西,西至巴爾喀什湖及蔥嶺。

光緒10年(1884年),新疆建省,有迪化、阿克蘇、喀什噶爾、伊塔四道;民國時期的1916年,將伊塔道改為伊犁、塔城兩道;1919年將原蒙古科布多的阿勒泰化歸新疆省,設阿山道;1920年增設焉耆、和闐兩道;此時,新疆省共有八道,以後改為八個行政區,1934年設哈密行政區,1942年增設莎車行政區,1943年行政區改為專區;解放前,新疆共有79個縣;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現轄烏魯木齊、克拉瑪依2個地級市以及5個自治州、7個地區的87個縣市。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西域沙塵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西域沙塵
上一章下一章

關於“西域”一詞的由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