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隴坂通道、邊郡荒蔽

第六十二章 隴坂通道、邊郡荒蔽

自長安西行前往河州,呂隆等人的第一站,卻不是作為門戶的始平郡,而是苻健在位時以長陵城為治所的咸陽郡。

涇、渭二水在長安城的東北方交匯,成為天然分界線,將沿河地區一分為三,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除咸陽之外,附近還有美陽、雲陽、弋陽、涇陽、池陽,內遷的泥陽,以及戰國時曾是秦國都城的櫟陽。

秦獻公時,為收復河西之地,將都城由涇陽遷到櫟陽,之後的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圖強,在軍事上逐漸壓制魏國,時為秦都的櫟陽由此聞名。

而在同樣為了收復失地、向東擴張的秦靈公遷都涇陽之前,秦人的都城則是定居近三百年的雍城。

曹魏、西晉時期,都將雍城劃為扶風郡領縣,雍縣以南,春秋時為西虢,為秦武公所滅,設為虢縣,戰國時秦在此置陳倉,東漢時廢虢縣,併入雍縣。

陳倉以東、郿縣以西,杜陽岐地之南,則是秦國的另一舊都平陽。

杜陽縣西漢時隸屬右扶風,西晉時廢縣,西南歸雍縣,東北歸漆縣,屬扶風郡。

漆縣在前秦時改稱新平,為新平郡治所,淝水之敗后前秦內亂,苻堅在新平為姚萇部下捕獲,因拒絕禪位要求,被縊殺於縣南佛寺中。

釋道安的同學法和,自蜀地入長安后,所駐陽平寺,就位於平陽。

襄陽之戰後,道安被送來長安,法和遂前往五重寺與其會面,正巧遇見呂隆因衛氏表兄婚禮一事前去問安,簡單攀談后得知其稍後將往河州,就請求與呂氏搭伴一程,返回陽平寺。

法和回到陽平寺后,除譯經弘法,仍負責溝通梁、益二州消息,並維繫通往蜀地的道路,這是道安預先安排的後路之一,假若前秦生變,麾下沙門徒眾就可經漢中入蜀避難。

與約定同行的法和匯合后,一應車馬、禮品、人事等雜務的相關安排,自有呂氏門下的管事吩咐僮僕去忙碌,護衛則是私兵加上莊客的組合,呂隆只名義上為主,實則以頭面人物,負責拜訪沿途的呂氏故舊。

自咸陽渡至渭北,繼續向西,先後經過始平、槐里二縣,西漢名將冠軍侯霍去病之墓就位於始平西側,霍去病墓西面不遠即是漢武帝茂陵,茂陵西北側還有那位傾國傾城的李夫人之墓。呂光正妻石氏的娘家就居於始平,呂隆的外祖父衛平舉家遷入關中后,也在始平當了數年主簿。

槐里位於始平西南,其西北方向二、三十里處,即安史之亂爆發后,楊貴妃香消玉殞之地——馬嵬驛。

再往西,就到了同屬始平郡的武功縣,武功縣為戰國時秦孝公所置,得名自武功山,其山北麓流出的斜谷水亦稱武功水,治所原在渭水南岸,東、西分別與盩厔、郿縣為鄰,東漢明帝在位時,將治所遷到渭河北岸的故斄城。斄與邰同,商周時為古邰國國都,秦孝公在此改置斄縣,東漢時廢縣。

然後就是呂光入仕之初,經王猛舉薦,擔任過縣令的美陽,美陽縣治所位於武功西北,其西南方向則是郿縣,為舊時孟西白三族後裔比鄰而居之地。美陽早在漢武帝時就劃歸扶風郡管轄,曹魏、西晉時未有變動,前秦亦循前制。

法和的家鄉在滎陽郡,青年時在鄴城師事於佛圖澄學法,期間與道安一樣,都曾奉師命在後趙境內奔走,選址建寺,後來又一道從洛陽陸渾南下,途中為孤身趕來挽留的苻融說動,接受前秦招攬,道安繼續率同學、弟子前往襄陽,法和則領命入蜀,依託沙門勢力,在前秦奪取梁、益二州的前期籌備中,傳遞了不少重要信息。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年齒只比道安略小几歲的法和,如今也已年過花甲,如太行、王屋,恆山、嵩山這般的名山大川,都曾留下足跡,局勢變遷也多有親歷,閱歷豐富,為人又低調、謙遜,短暫的一段同行,一言一行都讓呂隆受益良多。

在美陽與郿縣交界處,法和與呂氏眾人道謝後作別,與隨行的十數名弟子,循南路向西,前往平陽,呂隆則循北路向西,經岐地,前往雍城。

至此便到了關中平原的西側起點,再繼續向西,道路就開始不好走了。

後趙時,石勒在滅亡前趙、奪取秦隴之地后的次年年初,自稱大趙天王,行皇帝事,半年後改元正式稱帝,時為建平元年九月(330年)。同年,在原屬扶風郡的汧縣設隴東郡,不久撤除,次年改以陳倉汧水以西部分轄地劃歸汧縣,仍屬扶風郡,前秦沿用。

汧縣為關隴大道要地,也是絲綢之路南大道進入關中平原的必經之地,位於雍城西北,地處汧水與岍山之間,且西出關中后地勢逐漸走高,對岸西北側就是秦襄公遷都的汧邑。

秦始皇西巡,視此為秦之西門,漢武帝登隴首,在此置大震關,因而素有“秦都漢關”之稱,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經,皆是由此西出。

隴首,古稱隴山,也作小隴山、隴坻、隴坂,還是涇、渭、汧之間的分水嶺,其間溝谷眾多,加上河流主、支脈絡交錯切割,導致地形破碎,梁峁谷坡,此起彼伏。

呂隆在雍城稍歇後,就是從汧縣,走隴關古道,行至老家略陽歇腳,再北經平襄縣進入隴西郡。

淝水之戰後,前秦國中生亂,苻堅敗亡,隴西鮮卑首領乞伏國仁自稱大將軍、大單于,建立西秦,數年後早亡,其弟乞伏乾歸繼位,改稱秦王,其時苻登、姚萇、姚興、乞伏乾歸先後交戰於隴西,平襄縣也在動蕩中廢棄。

漢武帝時,為開通西域,選定關隴道為西進主要路線,為確保這條道路的通暢,分隴西郡置天水郡,置治所於平襄,領平襄、冀縣、成紀、獂道等十六縣,沿途“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五十里一寨。”“驛馬三十里一置”,道路良好,交通便利。三國時,諸葛亮北伐,就曾在此用兵,直到近代,都是往來關隴的通道。

東漢明帝時,天水郡就只剩下八縣,又從隴西郡拆分了三縣划入,合計十一縣。

曹魏、西晉時天水郡還有六縣,至前秦時,就只有三縣了,再到赫連勃勃的胡夏時,僅領有清水一縣。

過了平襄縣,伴隨呂隆同行的家族部曲精神狀態都緊繃了起來,問過從縣境裏亭雇請來作為嚮導的假率及其麾下老邊兵,才知道此間雖屬隴西郡轄下,卻已是郡府無力管理的無法之地。

自西晉末年大亂以來,平襄、狄道一線雖然尚屬郡縣管轄,但城池之外法度早已不存。平襄北部,已經是鮮卑破多羅部的勢力範圍,其首領正是接受前秦羈縻統治的安定高平人沒奕干。

由於沒奕干受封安定北部尉、驃騎將軍,原屬隴西鮮卑,后脫離乞伏氏的他趁機迅速擴張,劫掠吞併周邊部落,勢力西至金城,東至安定,安定縣時為安定郡治所,東南與新平郡接壤。

其實出了平襄縣境西界,就已經進入了隴西郡的狄道縣,可是西晉時,曾經“右拒西羌,左護咸陽”,下轄二十一縣的兵家必爭之要郡,轄下就只有襄武、狄道、臨洮、首陽這四縣了,而且四縣人口一共才三千戶出頭,就這個人口基數,徵兵、養兵都相當困難。

這裏提到的臨洮,就是東漢末年,乳名桃兒的涼州軍閥董卓的老家,如今的臨洮卻是古時的狄道。枹罕位於狄道以西,狄道東南是首陽,首陽南與東南分別是臨洮、襄武。

前秦以枹罕為河州治所,將隴西郡隸屬其下,而此時的隴西只有三縣。

一路上,呂隆也撞見幾個在邊界上來回藏匿的小型胡部,都是些部落兼并的失敗者,所騎之馬連鞍具都無,亦無鐵甲,有心劫掠,面對弓甲精良的私兵,又無力施為,如狼群般遠遠追躡數日,尋不着機會,十數騎由喧嚷到沉默再到遁去,竟也相安無事。

到了狄道后,得知是河州長史衛平的親族,駐紮在此的州兵將領撥出一隊軍士隨行,狀況就好了很多,在大部兼并之下,周邊僅存的小部,活動範圍也隨之被壓縮,為數不多的幾處牧地所在都被確定方位,並非無膽劫掠軍隊,只是忌憚事後被大舉報復。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雍涼風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雍涼風雲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十二章 隴坂通道、邊郡荒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