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初到秦時有所得

第二章 初到秦時有所得

篤!篤!篤!

驚飛了幾隻停在樹上的烏鴉,還有一隻一頭搶在樹枝上,一邊刮刮叫一邊狼狽亂飛。

嘎嘎聲中,十幾個訓練有素的民夫立刻上前,先摘下箭后的繩子,在胳膊上打了個圈,反身弓馬,油亮的筋肉團團虯起。

“嘿!喲!”

“嘿!喲!”

長櫓大船緩緩靠向碼頭。

船上的巨索被牢牢緊在合抱粗的石柱上,待船固定好之後,又有人搭起船板。

僅這速度,就可以看出秦人的基本素質。

先是跳下來兩個秦軍將領,接着就是幾個趙兵,然後是一駕馬車被引着緩緩馳下碼頭,接着是幾個僕人,其間有個麻衣少年,懷中抱着只狸花貓。

貓眼閃閃發光。

次日午後

蒼野茫茫,殘陽獨掛西山,映得漫天紅霞,加之雲氣萬千,景色壯美致極。

波光粼粼的渭水之北,涇水之南,咸陽原上,十餘丈的寬廣馳道,兩側民夫正在壘土作溝,大片黃綠色澤的粟麥草隨風興波。

交交黃鳥,止於棘。

誰從穆公?子車奄息。

維此奄息,百夫之特。

臨其穴,惴惴其栗。

彼蒼者天,殲我良人!

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伴隨着麻衣葛巾農人們擊梆仰天唱和的蒼涼歌聲,數葉扁舟撐出草叢,野騖齊飛。

邯鄲到咸陽直線距離不過六百公里,換後世一天可來回,現在卻最少三四月之久。

二月出發,過太行山,過黃河渡,一路西行,時速不足十公里,日程不過百里,每日數停,現在已經是七月流火之時。

潼關距咸陽二百餘里,道路比起別處好了許多。

道路當中,舉着秦趙兩國旗幟的軍士車馬隊伍緩緩前行,前方的數百兵士皆高大雄偉身着鐵甲,頭纏白巾。

隊伍中有七架駟乘馬車,御者皆長須高立。

當中也是最大的一駕為四馬四輪,車廂寬闊,內以整張的白牛皮覆底,油光水滑還涼快。

這裏就是個房間,几案卧榻柜子皆全,描金沉香几案上擺着一張築和一描金漆盤的獼猴桃。

身着白色紗褸的美麗女子面帶憂色閉目支頤。

略帶禁慾氣質的赤足少年輕輕撩開白麻制的窗帘,領略這秦時的關中風貌,對照着自己的那些淺薄“常識”。

《史記-秦本紀》: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尊唐八子為唐太后,而合其葬於先王。韓王衰絰入吊祠,諸侯皆使其將相來吊祠,視喪事。

國君妃子分八個等級,分別是王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

八子,此時嬪妃等級,相當於後世的縣處級的中干。

公元前250年。

孝文王卒,庄襄王立。

對應的周曆不知道具體什麼年份。

趙正不知道歷史記載中的四輪馬車是何時出現,反正屁股下就是,輪子主要是木製,車體減震全靠屁股下包錦的草墊。

大秦國以耕戰為國策,可目之所及,沒有一架水車!

騎兵乘的馬只有軟鞍,沒有高橋鞍和馬蹬馬蹄鐵,用的也不是刀。

軍士們穿的是銅泡皮靴,這大熱的天,趙正都替他們燒腳。

沒錯,速配速度比趙正預測快得多,幾乎是瞬間匹配成功了,居然是未來的秦始皇祖龍同志。

曾幾何時,自己還給他打過錢,主要是因為人家說給五毛就送祝福。

秦始皇說送祝福,總比送兵馬俑靠譜。

主業一年收入十萬刀,沒家室拖累也沒房子,身家幾億美刀,秦始皇要五毛怎麼了?

給!

這不,回報來了!

起步點這麼高,想到和自己同期“援建”“相親”的那麼多生命體,趙正真是一言難盡。

若說希望別人都成功,那是虛偽,但文明重建這種事,人少了怕是不成。

感覺應該還是有很多人成功牽手的,只不過那些受體,除了是人,還可能是飛鳥走獸。

秦始皇時代,朝鮮半島分別是箕子朝鮮和馬韓、辰韓、弁韓三個部落。

在歐洲有羅馬文明,非洲有埃及文明,美洲有瑪雅文明,它們與中華文明一樣,在推動着世界的進步。

但是,受限於當時的交通條件和大山,大海的阻隔,這些文明之間並沒有太多的交集,只有羅馬和埃及,因為都是環地中海,彼此知道對方的存在,甚至還有相互的攻伐。

若是人,那回頭不知道是成了幫手還是對手。

算了,不想那麼多。

他還有三年才能繼位,真正掌握大權還要再加九年。

穿越者最重要的事,無外乎先抓權力再統一文字語言,然後再點科技樹。

多少紛爭都是因為語言不一而起。

很多人以為秦軍進攻時大叫“風風風”,其實人家是“吼吼吼”,所謂的風在吼。

就這個字的發音來看,有點閩南語,“起轟了”。

不過也基本能確定一個事實,無論是閩南語還是粵語,都非此時的雅言。

相似音詞,應該是在後來的民族交流中共同形成,比如閩南語中妻子叫“家后”。

就好像“石頭”和“STONE”,就真的是個巧合了。因為古人惜字如金,石就是石,不會多餘加個頭字。

重點還是看核心詞,天地人我父母。

“吾”這個字,在西周金文時就有了,上五下口。

有人會說因為人頭骨有五個口,所以指代自己,可最早是抵禦的意思,這裏面或許牽扯到了“吵架”和“憤怒”的形象。

人吵架怒吼時兩眼瞪老大,鼻孔也張很大,再加上一張嘴,沒錯,就是這樣,發音時近似“火”。

到吾作為我的代稱,在周代的雅言中,語意就柔和了很多,所以就是“五”。

至於後世的粵語裏頭的我,就發得有點粘乎,多了鼻音。

關中是秦地,外面農民工們唱的歌應該就是秦風裏的《黃鳥》。

這可不是勞動號子,這首歌的意思是說當年秦穆公死後殉了三個干臣,國人們心痛啊!

其實挖開秦公一號大墓就知道實殉177人,只是國人憐惜其中三個。

老百姓是沒能力作歌,都是文化人的作品,現在連農民都又開始唱這首歌,說明又有主君過世。

趙正鼻子抽了抽,他在孝衣上聞到了些硫磺味,這麼看來,此時的人已經知道用硫磺可以作漂白劑。

又過一會,趙正眼睛一亮:

啊哩哩!

那紅紅的圓圓的,看起來就很潤的玩意不就是西紅柿嗎!

戰國的時候居然已經在關中有種這玩意了,着實是個驚喜呀!

只不知現在此物喚作何名,反正不會是狼桃。

後世里很多東西都說是起源於美洲,到了明代才傳進中國,這點很存疑。

趙正因為是海上生活時間多,無家室之累,就什麼都看,所以也什麼都懂一點。

很多物種傳播都與候鳥有關,鳥兒在遷移之前吃了食物,就把種子隨着糞便排到別處。

種子落地生長,又長出果實,被鳥兒吃掉,這樣一路接力,可以從美洲到太平洋諸島,一路北上到東南亞,再一路北上進入東亞地區。

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山上水潭裏突然會有魚的原因,多半是鳥帶來的。

另外還有季風的作用,比較輕的種子,像西紅柿的種子,完全可以被風帶飛幾萬里,長到哪個山溝里。

只是不知道為何歷史中沒有記載,諸子百家裏頭居然沒有專門的博物學家....

達子曰:物競天擇之,適者生存哉!

達子還曰過什麼來着?

“夫人,此地便是咸陽原!”車廂之外有人低聲說道。

女子面容一緊,緩緩睜開美眸,輕聲道:“政兒”

趙正回頭,看着此世的母上大人“趙姬”。

薄如蟬翼的霧露輕紗里透出細雪般的白皙藕臂,膚光柔膩、曲線腴滑,在光線幽暗的車廂里看來,如象牙般泛着柔和的光澤。

生趙正時應該不過十六,現在也才二十五歲,保養不錯的美人。

心中有些反感,趙正自己是被孤兒的,而未來的秦始皇也被母親背叛。

女人!

你惹怒我了!

“且將蒹葭背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趙政:我大秦永不斷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趙政:我大秦永不斷更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章 初到秦時有所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