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遷
康熙給了兩日時間寫疏奏潤色,林如海將自己關在書房,久久不能下筆。
文書上給的範圍很廣,他尚且不知道康熙要考察的究竟是哪一項能力,是要看才華辭藻還是看政要洞察之心?
猜不透這層意思,他很難找到下筆的契機和主題。
就在他心中想法猶豫不定的時候,房門輕輕扣響,賈敏帶了林黛玉來給他送糕點。
林如海暫且放下糾結之心,擱了筆,開了門。
賈敏牽着林黛玉的手走進去,笑着道
“知道你忙,但也不能連飯也顧不得吃,這些東西好歹墊墊肚子。”
林如海心中一松,左右一時間也寫不出來,不如和妻子女兒一起放鬆片刻。
林黛玉湊到林如海跟前,林如海看着女兒稚嫩乖巧的面龐,心中更是軟成一片。
林黛玉烏黑的眼珠子從桌面上空白的紙面掃過,問林如海,
“爹爹是要寫文章嗎?”
林如海點一點林黛玉的鼻子,
“小機靈鬼,看到紙張和筆墨了?”
“爹爹有一篇極重要的文章要寫給貴人看。”
林如海和尋常家長最不一樣的地方,便是從來不把女兒當個無知兒童,一旦涉及嚴肅的話題便三緘其口,反而什麼都願意和她多講兩句。
這既是他前世今生一直深得林黛玉信任的關鍵,也是林黛玉智慧磨礪的基礎。
他說得多,林黛玉便也學得多,於是小小年紀,便才思敏捷,
“貴人想看什麼不一樣的東西嗎?要爹爹如此費心糾結?”
林黛玉一語道出關竅,不一樣三個字如雷貫耳,林如海心中恍然大悟。
康熙寫這道文書,最終是要選拔哪個特定的職位並不要緊,最要緊的,是要寫得別出心裁,極具特色,無法替代。
康熙既是想看文,也是想看人,想看經歷,想看性格,想看別具一格無法掩蓋的人生閱歷。
林如海心中潮思如泉,已經將巡鹽御史任上幾庄能作材料的事一一過了一遍,在加上自己的分析理解,已然有了文章的雛形。
林黛玉依舊抬着頭,拿一雙靈動如秋水的眸子等着林如海的回答,林如海摸了摸林黛玉柔順的頭髮,笑着道,
“玉兒幫了爹爹大忙,爹爹知道要寫什麼了。”
賈敏假裝生氣,
“就玉兒一個人的功勞嗎?我這糕點是白餵了人了。”
林如海連忙去哄,
“夫人也是頗有助益。”
林黛玉笑眯了眼睛,看着父母這般自然甜蜜的相處,心裏只覺得暖洋洋的。
賈敏不過逗林如海一回,當即就被哄好,又極其體貼地關懷了兩句,便不再繼續留在書房打擾,轉而哄着林黛玉離了書房,好讓林如海抓住這好不容易冒出來的靈感,將棘手的文章早點寫出來。
~~~
兩日內文章集齊,通通放在了康熙的案前。
康熙這一次特意在回京的官員中徵集疏奏,確實是為了一個緊要的職位。
明珠被罷官,身後牽連甚廣,連翰林院這樣緊要的緊要的地方,太子身邊原先的講師先生也受了影響。
緊要缺口大量缺人,剛好從地方升上來的這一批還沒定實職,用文章來考量便成了最方便快捷的方式。
一篇文章,從字體到立意,從遣詞到用句,不僅有觀點,更有人品和性格。
康熙將收集來的“答卷”整整齊齊放在手邊,開始一一拆看起來。
看了大約一半,康熙大發雷霆:“天天都是這些陳芝麻爛穀子的東西,追求辭藻華麗倒是下了功夫,實際不知所云!
這樣沒內容的東西,也好意思拿出來丟人現眼?”
康熙接連翻看了幾份封面的名稱官職等批註,明明都是地方上任實職出來的,不寫官場上實實在在的經歷問題,腳踏實地提出建議,以古為鏡,以今為警,反而着眼於歌功頌德,大花功夫寫起自己在任上的功績來?
這是疏奏嗎?這簡直是自我表揚傳記,求賞書!
表面看着華麗,其實狗屁不通,沒半點用處!
粱九功連忙遞上來一杯新茶,
“聖上消消氣,氣壞了身子不值當,先歇一歇,慢慢地再將剩下的看了吧。”
康熙接過茶水,清香的茶味兒稍微沖淡了怒氣,溫熱合宜的口感讓他心情舒暢,他看了紫砂琺琅茶杯中翻滾的茶葉,問粱九功,
“這是新進貢的茶葉?吃着倒是香甜。”
粱九功笑起來,
“是前日才到的,頭一道的茶葉尖兒泡茶的水也是露水蒸出來的,能得聖上聲誇讚,也算它的福氣。”
康熙點點頭,將茶杯擱在一邊,接着看起剩下的疏奏來。
康熙原先仍舊是皺着眉的,看到末尾大約倒數第三篇,突然眼前一亮。
這篇文章一改前頭那些文章千篇一律的華麗表功,寫的是鹽政運輸賦稅上的的一樁案子,通過案子將目前鹽政存在的一些地域間的阻隔娓娓道來,後頭更是聯繫當前國庫財政,提出了實實在在的暢想和建議。
康熙一氣呵成,讀到最後,越看越覺得心中激蕩,這樣有胸懷有見識有格局的人,恰好是他心中所好。
康熙倒回去,重新將文章讀了一遍,隨着心中暢快面上表情也發生轉變。
粱九功察言觀色,笑着道,
“聖上可算展開眉頭了,奴才不懂什麼,只懂得聖上的喜怒,聖上高興,奴才便也高興。”
康熙帝合上疏奏,笑罵粱九功,
“你個成了精的猴兒。”
神清氣爽的康熙回過頭來看這文章的作者,林如海幾個字赫然寫在前頭。
林如海?康熙帝依稀有些印象,問起梁九功,粱九功一拍大腿,
“是約莫十幾年前的進士,也是入了三甲,進了宮門面見聖上的。”
康熙也回憶起些事情來,笑着道,
“我倒也想起些事來了。”
那時候正是意氣風發的林如海跪在殿下,康熙看着他的名字和身世,多留意了片刻,說了一句
“五世襲爵,鐘鼎世家,還能出一個進士三甲,實在不容易。”
年輕的林如海抬頭,不卑不亢,
“祖上恩蔭是上天所賜,進士及第是自身所學,如海願意放至京外,行萬里路,磨礪后再歸來。”
康熙當時大手一揮,親自點了巡鹽御史。
康熙笑起來,
“他果然如當初所說,磨礪歸來了。”
康熙略加思索,大筆一揮,擬了內閣學士,兼補太子胤礽身邊老師的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