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6藝
開元二十年,謝不群26歲,他師從李邕已有九年。孔子說吾十五有志於學,其實後世的讀書人六七歲就已發矇,但真正把讀書作為終身志向,大多發韌於青年時期。這一時期經過了蒙學經典的洗禮,通讀了四書五經,知曉了世間的道理,看過了人情世故,仍然有志於學者,其發心不可謂不誠也。謝不群把讀書作為終身理想是在他二十歲的時候,那時他剛剛讀完了《史記》和《離騷》,還沉浸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震撼之中,他發心要讀萬卷書,成為像老師一樣的大學者,大學問家,功名於他不過是錦上添花水到渠成。他的老師年輕的時候因為性格傲岸屢遭貶斥,朝內主事的達官貴人都忌恨他,使他被免去官職流落京師之外,儘管在民間一向有很大的名聲,朝中庸碌無識之輩卻不賞識他。老師的經歷讓謝不群對功名利祿有了新的看法,他不再汲汲於成名成家,反而沉下心來潛心學問。老師李邕的父親李善是當朝著名學者,《文選》學的奠基人,他學識淵博,清正廉潔,頗有雅行,學貫古今,人稱書簏,著有《文選注》六十卷。李邕家學淵源,也十分精通文選。謝不群跟隨老師學習《昭明文選》九年,學問不敢說有大成,也算小有成就。文選常讀常新,偶爾他也能有一些新的體會。
謝不群是從小學習君子六藝長大的儒生,在剛剛發矇階段,私塾里的先生就教導他要以修身為己任,不管將來能不能於科考一途有所成就,也要努力成為一個正人君子。
儒家對於君子的最初標準是“君子六藝”。“君子六藝”起源於公元前1046年的周朝,是周朝要求文人必須掌握的六項技能。若要形容一個人才華橫溢,通常會用“通五經貫六藝”這個詞。其中“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這是儒生必學的經典。而根據《周禮》記載,君子“六藝”指的是:“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即民間常說的禮、樂、射、御、書、數。在春秋時期,孔子對六藝進一步闡述融合,此後六藝也成為儒家的核心內容之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傳習君子六藝,也非一朝一夕之功!謝不群六藝經傳皆通習之,這是成為當朝大儒的必經之路!
在李邕成為謝不群的老師后,他根據謝不群的性格有意加大了六藝其中射御書數部分的學習。在孔聖人生活的時代,儒生可不是現在手無縛雞之力的弱雞。那時候的儒生仗劍走天下,這可不是身體孱弱的人能做到的。而後來的讀書人,只是皓首窮經,不事生產,不鍛煉身體和武藝,基本上就是個廢柴。可以說在對謝不群的教導上,李邕是傾注了大量心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