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李代桃僵
老方丈面對毫不知趣仍舊死纏爛打的白無延也並不氣惱,他始終保持着勝利者般的微笑,從容不迫的說:“施主你還有什麼問題,請問便是。”
“我之前聽聞,鹿門寺的鎮寺之寶,是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時候,救他的那位高僧來這裏時留下的,此事是否屬實呢?”原來白無延想起了,先前在山下,客店老闆說過的那個傳說。
而老方丈想也沒想的回答,正好印證了白無延的推測:“沒錯,敝寺的鎮寺之寶,相傳就是那位高僧留下的。”
“那位高僧,他是一個人來到貴寺的嗎?”白無延又追問道,不過其實這個問題已經變得沒有那麼重要了。
“應該是吧,不過我也不知道。”老方丈吞吞吐吐的,回答開始變得十分猶豫,似乎他也察覺到了自己所說與傳聞中的矛盾之處。
白無延見時機差不多了,於是便做出了論斷:“請恕我直言,老方丈,也不知是您被人給矇騙了,還是我們被您給矇騙了,總之貴寺的鎮寺之寶,根本就不可能如您所說那樣,是一套十多年前丟失的竹簡古籍。”
老方丈被說到痛處,一骨碌從卧榻上爬了起來,頭上青筋爆起,站着大聲喝道:“大膽,你憑什麼這樣說?”
現在輪到白無延開始從容分析了:“且不論當年關羽征戰四海,過五關斬六將時,能否帶着整套竹簡製成的史書,一路邊走邊讀,單說後來救他的那位高僧,就不可能一個人拉幾車竹簡到鹿門寺里來講經授課。所以我才說,鹿門寺的鎮寺之寶如果是那位高僧留下的,就絕對不可能是要放滿小半間屋子的古籍竹簡。”
老方丈聽完白無延的分析,竟然不再動怒,轉而大笑道:“哈哈哈,施主果然才思敏捷,邏輯嚴密啊。沒錯,十多年前,鹿門寺的確丟失過整套《春秋左氏傳》的竹簡古籍,不過那些古籍只是本寺前代僧人仿照鎮寺之寶抄錄的全書,而真正的鎮寺之寶,只有《春秋左氏傳》全書中的一卷,是當年關公過五關斬六將時遺落在救命高僧處,關公死後又由那高僧贈予本寺,經本寺歷代方丈妥善保存至今。老衲的這李代桃僵之法,十多年來應付過無數覬覦真寶之人,沒想到今日還是被施主你給堪破了,也許這就是佛緣吧。只是老衲不知,眾位施主,為何要打聽這關公的遺物呢?”
白無延光想着如何去尋找困有關羽靈魂的魂物了,卻完全沒有考慮如何從世間凡人手中拿到這魂物,多虧古靈精怪的翟靈秀,幾句半真半假的瞎話張口就來,兩下就把老方丈給唬弄住了:“不是我們非得想要這關公的遺物,而是我們無意間遇到了他老人家的怨魂。關公他要我們幫他尋找這件前世遺物,我們也是逼不得已呀。這位姑娘手中的,名叫鎮魂笛,方丈你若不信,我叫她隨便引來一些鬼魂來與你聊聊?”
老方丈連連擺手說道:“不必了,不必了,大千世界,果然超乎想像,老衲不想活着見鬼,姑且相信便是。這寶物如今既有機緣遇到尋它之人,也希望它有朝一日真的能夠物歸原主,諸位施主,你們權且隨我來吧。”
老方丈說完,便帶着眾人來到了寺廟後面最高的一座佛塔面前。
這佛塔高約二十餘米,呈六角狀,共有七級。
老方丈來到塔前,將塔壁上的雕刻的兩隻石鹿按照一定的方位順序旋轉了幾圈后,只聽轟隆隆的一陣巨響,佛塔中間竟然出現了一扇石門,朝着一側開始緩緩的移動。
等到石門完全打開的時候,
方丈從袖袋裏掏出一個了火摺子,並將它點燃,然後試探性的將其伸入進門后,他見火摺子並未熄滅,於是轉身對眾人說道:“跟我進來吧。”
眾人猶豫的上前觀察,竟然發現這佛塔內,原來還有一條石階通道,一直向下延伸進黑暗裏。
這下面,應該就是佛塔的地宮了吧。
想到這裏,眾人便不再有絲毫的猶豫,都跟隨老方丈走了進去。
老方丈走在前面,憑記憶依次不斷點燃交錯在通道兩側的油燈。
白無延等人跟在後面,忍不住的期待一會兒到了地宮內究竟能夠看到什麼。
當老方丈點燃第十八盞燈的時候,白無延等人眼前出現了一扇青石門。
然而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在那青石門的前面,竟有一個半人多高,一尺見方的石台。
眾人忍不住上前,發現石台上放着一塊刻有雲紋的圓形白玉璧。
不過更讓人稱奇的卻是,那白玉璧的中間,還有一個鏤空的鹿形圖案。
老方丈並沒有理會眾人詫異的目光,只是小心翼翼的從懷裏取出一枚和白玉壁能夠和嚴絲合縫對應起來的鹿形白玉,輕輕的放在了門前石台上的玉璧中間。
片刻之後,那石台上完整的玉璧就觸發了青石門的機關,青石門被緩緩的打開了。
在青石門的後面,一尊龐大的漢白玉卧佛映入了眾人的眼帘。只見那卧佛慈眉善目,面帶桃花微不露,玉口常開笑人間,一隻大手抬起,食指朝向兩邊各色佛骨舍利塔中最高的那一座。
老方丈並沒有理會那尊卧佛,而是徑直走向最高的那座佛骨舍利塔。
這座舍利塔並非是由後世常用的銅質銀漆或者五色琉璃製成,而是由更為古樸華貴的青銅鎏金工藝通體打造。
老方丈把手伸進舍利塔的基座底下,搬開了其面前的一塊青石方磚,拿出一個朱漆的紅木盒子,遞給白無延說道:“這座舍利塔相傳就是本寺為那位對關公有恩的高僧所打造的,而這紅木盒子裏的東西,便是關公留下的那捲古書。”
白無延接過紅木盒子,打開一看,果然是一卷寫在竹簡上的《春秋左氏傳》,只不過除了史書的正文,卷首上面還篆刻了一行小字:玄德贈吾弟雲長。
而且在篆刻的筆畫近旁,還隱隱留有手書文字的墨跡,想必應該是當年由劉備親手所書,然後又被關羽篆刻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