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0章 春闈之事
長孫無忌直言不諱,坦言說:“賢侄,陛下安排你我選才,老夫才識學淺負責明經科,賢侄才高八斗負責秀才科,進士科,如何?”
既有天子門生,自然有百官欣賞舉薦之人。
憑藉自己的影響力,肯定有部分學子希望成為自己門生。
恰好藉機拉攏各地學子,形成自己的勢力。
趙牧似笑非笑說:“趙國公,你想負責明經科,不怕我突然提高明經科考題的難度嗎?”
老奸巨猾,不安好心。
趙牧絲毫不給長孫無忌面子,針鋒相對而言。
嗯?
聞之,長孫無忌面色煞白,神情警惕的望向趙牧。
是啊。
皇上要求他同趙牧全權負責科舉,怎奈趙牧作為主要負責人,關於考題趙牧有絕對話語權,憑藉趙牧霸道強悍的性格,恐怕計劃自己大包大攬,最終同皇帝商議,反而把他排除出去。
但凡他向考生打包票,趙牧臨時改變考題難度,自己出爾反爾,言而無信,恐淪為考生百官的笑柄,引起皇上震怒。
一時間,他內心愕然,有點不知所措。無可奈何之際,長孫無忌冷厲的說:“趙牧,科舉之事尤為重要,朝野上下各位關注,希望你不要摻雜私人想法,更不能當做兒戲。”
眼見氣氛劍拔弩張,房玄齡藉機從中斡旋,叮嚀說:“賢侄,朝廷的確急需治國賢才,特別是邊疆需要處政能力嫻熟的人才,不然類似於高句麗起義的肯定接二連三發生。
不管誰把科考視作兒戲,休怪老夫上書參他。”
此言出,趙牧面孔依然春風拂面,長孫無忌,褚遂良面子上過不去了。
敲山震虎。
房玄齡分明敲山震虎。
早前朝堂上已經發出警告,現今繼續警告,足以證明保持中立的房玄齡偏向趙牧。
趙牧心領神會,含笑說:“伯父勿憂,孰輕孰重,小侄心似明鏡,焉能胡作非為,單純同趙國公開玩笑而已。”
“甚好,甚好。”
房玄齡滿意的點頭。
旁邊,長孫無忌面孔陰沉,內心怒火中燒,趙牧有意給他難堪啊,怎奈朝廷上趙牧穩穩壓過他一頭,皇上對趙牧的信任早超過自己。目前恐難直接扳倒趙牧,他依然需要忍辱負重。
氣氛詭異中,趙牧等走出皇宮。
馬周直奔吏部,派遣吏部禮部侍郎宣佈朝堂決定,告知天下,朝廷決定重新科考,選拔優秀人才。
一石激起千層浪。
消息傳出,長安震驚。
前隋創造科舉制以來,歷年科考非常嚴苛,尚未發生反覆科考的現象。
目前,許多落榜的學子已經收拾行囊,陸續準備返鄉。金榜題名者等待進宮面聖,成為天子門生后,朝廷馬上安排官職。今朝廷突然宣佈重新科考,關鍵是楚王,尚書令趙牧,趙國公,中書令長孫無忌全權負責,最終皇帝宮內選才,足以證明皇帝龍龍恩浩蕩。
一時間,留於長安的學子歡喜雀躍,議論紛紛。
等部分學子意識到接下來面臨錢財短缺時,戶部侍郎帶着紋銀奔赴各處學子住宿之地,宣佈皇上掏出內駑錢財,全權負責所有學子科考前的吃穿用度,當場直接向學子發放五十兩紋銀。
皇上供養學子,開天闢地頭一遭啊。
拿到紋銀的學子興高采烈,爭相答謝李世民,自發吟詩作賦稱頌,不等朝廷特意安排,各處酒樓內出現詩會,辯論,學子之間氣氛洋溢,意氣風發。
皇宮。
李世民獲悉學子稱頌,特意派宦官收集學子的詩詞閱覽。
朝堂罕有官吏歌功頌德,不代表他不喜歡阿諛奉承,何況誇讚內容來自於天下學子。
閱讀學子詩詞,他內心異常高興,朝着旁邊的太監稱讚說趙牧誠不欺朕啊。
他相信自己受到學子稱頌,接下來諸多事務好辦許多,春闈能否選拔賢才,全靠趙牧出的考題了。
不過...
他有點擔心趙牧,長孫無忌出題,特別是趙牧出題讓他拿不定主意。
趙牧想法素來神鬼莫測,令人難以琢磨,也不知趙牧準備什麼考題,能否選拔出足夠多合適人才。
念及趙牧素來做事滴水不漏,基本沒有出現什麼大錯,李世民僅派宦官帶着賞賜前往楚王府提醒趙牧重視春闈,免得他沉迷於他物,而忽視科考。
楚王府。
趙牧全權負責春闈,除負責出題外,他需選拔合適的考官,短期內,日漸忙碌。
他特意邀請大儒孔穎達,顏師古,蓋文達三人閱卷,專門負責閱卷初步閱卷事宜,以彰顯科考的公平性,權威性。邀請閑賦依舊的杜如晦,李靖,連同蕭瑀作為最終的裁決者,以確保前面三人選拔的考生皆能學以致用,而非紙上談兵。
何況,任何不謹慎的決定,均能影響一屆考生的前途,決不能出現任何差錯。
幾人收到趙牧的書信邀請,無不爽快答應。素來和趙牧針鋒相對的蕭瑀,親自登門拜訪詢問,確定趙牧誠心邀請,不光爽快答應,還和趙牧促膝長談,為趙牧出謀劃策。
閱卷之事安排妥當,至於考官則依然出自於吏部,均有馬周安排。
僅剩考題之事,趙牧獨自處理。
幾日內,趙牧閉門謝客,足不出戶,絞盡腦汁思索考題。
以前秀才科最注重策問,所考內容均以策問為主,即皇帝提出問題,考生給出答案。必須連過五策,方可授予官職。礙於秀才科格外的難,是朝堂推行六項常科中最難的,所以通過者鳳毛麟角。
明經科,即必須精通五經,皆因明經科所考的內容為五經中內容。趙牧作為出題者,直接忽視秀才科,明經科,選擇後世大唐極為重視,後世最為流行的進士科。
即試時務策五道,考生需按照皇帝所出的五道涉及或政治、或吏治、或教化、或生產的問題給出自己的答案。
為避免出現偏科者,趙牧把各類內容雜糅在一起,率先考詩詞,再考明經,最終考吏治,兵法或教化,或生產。不過評分時策務五道為重,明經次之,詩詞再次之。
同時,他的策務五道以朝廷目前發生的事情為考題,而非局限於以往的古籍,任由考生隨意發揮,點評時政利弊。同時印刷出五份不同內容的考題,任由科考學子選擇,最終擇優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