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章 童年和那些隨歲月逝去的器物(2)
童年裏有太多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家什(傢伙事,東西,器物),他們伴隨着我的兒時、小學時光,有的陪伴我走到了現在,但也即將逝去。
蒲團(蒲團墩子)
農村的婦女飯屋裏常用,坐着的,用棒槌子窩子編織而成的可以替代板凳的東西。
早先時候沂蒙山區都吃煎餅,攤煎餅用鏊子,鏊子很矮,如果坐着板凳攤煎餅長時間人很累,所以攤煎餅的時候用蒲團。而且蒲團比板凳子軟,屁股着力的地方也大,很受歡迎,只是會編的人很少。
我小時候家裏只有一個蒲團,我都是和弟弟搶着坐。
鏊子
沂蒙山區攤煎餅的工具,鏊子很矮,攤煎餅的要坐在蒲團或者地上,麥慷或者麥秸杆子續到鏊子底下燃燒。
有時候攤煎餅,有時候烙餅,有時候烙煎餅夾子
泥爐子
小時候的泥爐子是家裏常用的燒火灶,經常是爺用破瓷盆或者破瓷罐子做模子做成,有時候也用破臉盆,底下摳一個小洞落灰,後面留一個小孔出煙,三條腿,一個簡單的泥爐子就做成了。
農村之所以用泥爐子因為可以就地取材,不用花一分錢就可以有個爐子用,燒的柴火也可以多種多樣,棒槌子骨頭、棒槌窩子、麥秸、棒槌子秸、煙杆子都可以燒。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用泥爐子了。
生鐵爐子
鋁鐵鍋子配生鐵爐子(大鐵爐子),是絕配。鋁鐵鍋子外面有道呀油,是為了放在鐵爐子上掉不下去,所以我猜測以前鋁鐵鍋子就是為了放在鐵爐子上使用,我家的大鋁鐵鍋子都是和鐵爐子搭配使用,為了不至於讓鋁鐵鍋子漏下去爺還給鋁鐵鍋子加了一個家裏脫粒機上倒下的傳送帶的箍。
箢子
箢子是個文明器物,出現在各種重要場合。小時候誰家有閨女,老人們常說以後多一個背箢子的,意思是初二走丈人家要背箢子,有閨女的以後有女婿來看他會背箢子。走姥娘家爺娘背箢子,結婚的場合親朋好友送箢子,看長輩的時候背箢子,就連親戚家生孩子望祝米(農村的一種習俗,按照鄉俗,出嫁的姑娘生小孩以後,娘家要“望祝米“)也送箢子。
我記得小時候家家戶戶過年出門走丈人家都是背箢子,箢子裏裝上乾糧,外面掛幾兩肉,窮就掛個一二兩,條件好點就掛半斤一斤,多數時候都是掛在外面故意讓人家看見,給丈人爭面子,也給自己爭面子。箢子裏放一瓶酒,必須立着,這樣能把包袱撐得高高的,讓人看到是滿滿的箢子,至於裏面到底乾糧多與少就只有丈人和丈母娘才知道了。
簸箕
簸萁是之前農村婦女常用的,不管是簸小米,還是簸麥子都用它,一點點的把裏面摻雜着的石頭、沙子、葉子去掉。正宗的簸萁是用柳條或者藤條編織的,現在集上有一種用三合板或者膠合板做的,能替代簸萁,也可以勉強用。
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背椽子了,一切都變的那麼沒有儀式感,好多老傳統都逝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