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全力以赴,聚變發動機!
在陳仲策踽踽獨行,再次攀登這座工程學上最高峰的時候,無數的技術細節開始在陳仲策的腦海中浮現。
浩如煙海的數據。
在前世,每個數據都是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很多次的重複計算,不停地推演,結合了無數人心血才得出來的結果。
這些數據即便對於天才如陳仲策來說,也是極為浩瀚,梳理起來也是非常艱難。
在醞釀了足足一一整天以後,陳仲策終於在計算機上加載了第一個自己親手設計編寫的工程製圖軟件。
開始輸入第一個指令。
當開始工作起來以後,本來紛亂的腦海開始逐漸變得清晰起來。
同時,編寫的模擬軟件也開始計算起來。
在這段時間聚變反應堆運行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數據,有這些數據做支撐,陳仲策可以精確的模擬出不同反應條件下,不同質量的聚變燃料釋放出來的能量的多少。
目前在這間辦公室里所用的計算機性能極強,基本上已經達到了超算的標準了,可以算是個人用的計算機的頂尖配置了。
在這台超算的運行下,兩個氘原子的反應,四個,八個,十六個,乃至於1摩爾的氘原子之間的聚變反應隨着反應時間和反應數量的增加,都一一呈現在陳仲策編寫的模擬軟件中。
開始的時候,兩個氘原子之間的反應以及反應之後的能量釋放,以及產生的氦和中子的運行軌跡都清晰可見,隨着反應數量的不斷增加,以及反應時間的不斷延長,數據開始變得沒有那麼的精確。
但是在統計學意義上,還是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如果藍星上其他國家可以看到這套數據模擬系統,以及華國對於核聚變研究的精深程度,他們一定會發現,華國此時的研究進度已經超過他們足足十年的時間了。
這幾乎是存在代差!
陳仲策全心全意撲在數據模擬和聚變發動機的設計上,幾乎已經忘記了時間的流逝。
整個團隊都知道此時的組長正在密室里攢大招,也沒有任何人敢對陳仲策進行打擾,都在期待這位破關而出的時候可以給大家帶來什麼樣的驚喜。
事實上,他們的工作已經沒有必要再打擾陳仲策了。
直到他們自己上手去做這些分子系統的工作的時候,才真正的明白組長那句“原本我是想給你們機會,讓你們多鍛煉成長,現在只有我自己來”是什麼含義了。
在最開始分配工作的時候,這位妖孽到不像話的年輕人幾乎已經是手把手地把每個分子系統的工作要求給講得非常詳細了。
工程製圖組的成員,幾乎是把每個系統的圖紙都畫得清晰明了,甚至細微到每一根導線需要什麼顏色,需要什麼標準,每根螺絲的尺寸和材料標準,全部給標出來了。
基本就是按圖索驥就行!
所有人心裏只有一個疑問:這特么還是人嗎?
大家都在思考一個可能性,如果現在有一架成型的空天戰機放在自己的面前,自己可以隨便地逆向工程,自己是否可以像陳仲策這樣完美地把每個細節全部復現出來?
這些頂級的工程師們在仔細思考了這個念頭以後,都在沒人的時候狠狠地扇了自己兩個巴掌,自己作為一個凡人怎麼會有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
有這種想法,簡直就是狂妄!
更別說,這位年輕的組長並不是逆向工程,而是從無到有的創造,這是何等天才的能力啊!
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
這些頂級的工程師們,只有一個想法:我特么在人間湊數幹嘛?
同時,這些頂級的工程師們對那間已經封閉戒嚴起來的辦公室充滿了好奇,而且更加好奇讓這樣陳仲策這樣的天才都全力以赴去完成的工作,到底是何等精巧和霸道的項目?
陳仲策可不知道自己團隊有什麼想法,他現在幾乎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個項目中去。
吃喝拉撒,基本上全部在這間辦公室里解決。
此時的他,就好像是一張拉滿的硬弓,體力精力都已經綳到了極限。
如果說高考的難度是1,研製出可控核聚變工程堆商業堆的難度是500,那麼現在他就是在難度超過10000的層級上不住的狂奔。
這台聚變發動機需要很多學科的較差,而且幾乎是把每個學科的應用都達到了極致。仟韆仦哾
機械、航空動力學、航天動力學、材料力學、流體力學、液壓、電子、電磁學、熱力學、控制論......
一般人學完這些知識都需要話費幾乎是一生的時間。
即便這台辦公室配備的計算機幾乎是頂尖的,但是仍然在這個超負荷計算的過程中顯得有些不堪重負,風扇艱難地轉動,勉力維持着計算機的工作溫度。
看來在這樣的世界級難題面前,超級計算機和陳仲策之前家裏的普通個人計算機一樣啃地非常艱難。
一行行的數據被陳仲策輸入到構建的模型中,模型開始逐漸變得完善起來,開始有了骨架,然後又有了血肉,最後有了豐滿的形體。
從最開始聚變燃料的輸入,到點火,到聚變,到做功,催動整個空天戰機在大氣環境和外層空間不同的工況下進行極速運轉,最後再到熄火。
全過程的模擬,在這台微型超級計算機的崩潰邊緣,終於算是完成了。
至少,按照這套算法的模擬,在理論上是可以完成聚變發動機的機械設計的。
提筆。
開始在專業的圖紙上落下第一筆,思來想去,陳仲策決定還是以手繪的方式完成這台聚變發動機的設計圖紙。
或許,在陳仲策看來,這樣對於整台聚變發動機的建造把握來說,更有律動的感覺。
在陳仲策看來,這台發動機是有生命力的。
一筆。
接着一筆。
一張。
接着一張。
從外形設計,到內部的燃燒室,纖毫畢至!
在他的身側,關於這台發動機的設計圖紙堆在一起已經有了一米多高,足足有一百多張。
現在,陳仲策在最後一張圖紙上落下第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