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我輩豈是蓬蒿人——蘇軾出山前後

第六章 我輩豈是蓬蒿人——蘇軾出山前後

這是一首押平水韻上平十一真的五十韻的長詩,除了表達出蘇洵的出離憤怒的心情之外,我們對於蘇洵能在這種悲憤的心情下還能不跑韻、不掉轍,一氣呵成感到震驚,完全不像顏真卿悲憤時在《祭侄稿》裏的拉拉劃劃。

人往往在失去理智時,會做出一些違反常規的舉動,而蘇洵卻能以以他十萬分的剋制能力,化筆為刃,狠狠地扎向了老丈人程家看似光耀的門楣上!

蘇老泉氣急之下,發重誓此生蘇家與程家從此老死不相往來!而最痛苦的卻是夾在中間的所謂能隱忍的賢妻良母程夫人,一邊是自己的親骨肉,一邊是自己的娘家人!

此時的蘇軾已經年滿十八歲,二伯出任了祥符(今開封市祥符區)知縣。彼時的祥符多是富戶,蘇渙走馬上任后,也不能免俗地少了新官上任的“火”:減免窮人的徭賦,公斷了一些陳年的訴訟紛爭,對於權貴的勢力也是毫不屈服。就連包拯包大人見了,也讚歎道,你蘇渙以一個小縣令能夠在這種權貴群里剛正不阿,確實要比當時的諫官還要強啊!

此時的蘇軾日益壯大,逐漸開始讀史論史,有時間還去學修道。眼看到了婚媾的年齡,卻想着歸隱山林,修道守貧(這和後世的王守仁有的一拼,不過也是大多數文人的通病)。

這一年,蘇軾的另兩個冤家,晁補之、陳師道誕生了。

至和元年(1054),是宋仁宗趙禎上位后第一年。

農曆甲午年,七月,張方平除知益州。古時候,任命官職叫“除”。“知州”: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長官,稱“權知某軍州事”,簡稱知州。“益州”在哪?北宋初年,朝廷在成都設立成都府,為成都府路治所。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王小波、李順在成都附近的青城起義,遂克成都,建立大蜀政權。當年五月,宋軍攻陷成都,起義失敗,成都府被降為益州,成都府路改為益州路,成都仍為治所。北宋嘉佑四年(1059)益州再升格為成都府,益州路再改成都府路,治所照舊。宋朝時期是成都在古代歷史中最為興旺的時期,其經濟地位在國內很高。總的來說,益州與成都從分量上講半斤八兩、不分上下。老瓶裝新酒,換湯不換藥。

這一年,至和元年(1054),按照中國人的習俗,十九歲的蘇軾成大人了,原因是他成家了——娶了鄰縣青神縣鄉貢進士王方的女兒王弗為妻。

此時的蘇軾常曾與父親閉門讀書時交往過的史經臣史叔叔指點江山、臧否歷史人物。對老史寫的《思子台賦》讚不絕口。

思子台是紀念漢武帝太子劉據的,太子被江妃讒死。死後漢武帝才知其冤,作思子宮,並建歸來望思之台(思子台)於湖縣(今河南靈寶市豫靈鎮底董村)。只可惜,《思子台賦》原文今已不存,我輩已難以一睹真容。

蘇軾的另一個弟子張耒,此刻悄無聲息的出生在亳州譙縣(今安徽亳州市)。

四月,二伯蘇渙出任衡州知州。而父親蘇洵則把自己的作品(幾篇文稿)上書呈給了益州知州張方平。二十歲的蘇軾隨父到成都府邸去拜謁張方平,被張大人一見即待以國士。在成都,蘇氏父子遊覽了葯市和位於成都東門的大聖慈寺里的中和勝相院,拜謁了惟度、惟簡(寶月)法師。

蘇軾在成都遊覽期間,見到了一種古法缸硯。

這種缸硯相傳是一個滕姓古蜀人流傳下來的製法,先用藥物把瓦石煮軟,用刀削時,瓦石已軟爛似泥,也能用廢棄的破釀酒缸煮而為硯,蜀人一旦得之,會如獲至寶。蘇軾就曾得到過一方這樣的硯台,不過此後轉手又贈給了弟弟蘇轍。蘇轍甚愛之,後來還意猶未盡地作了篇《缸硯賦》。

這些年,羽翼漸豐的蘇軾已是學通經史。這時候的歐陽修著述了《正統論》,建州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轄縣)人章望之(字民表)也在著述《明統論》,於正統之外,老章倡導的是霸統。躍躍欲試的蘇軾也以修為歸,出於自己的本意,作《正統論三首》,從學術上與章望之進行辯論。

喜愛學習的耕文軒抱着對蘇軾的無限熱愛之情,已認真拜讀了小蘇軾的《正統論三首》,對於這些古時候所謂的哲學論著,——說句瞎話,我覺得都純粹是在扯淡!

為了說明問題,我特挑選出幾個觀點:蘇軾說正統的說法來自歐陽修,而霸統的說法,起自章望之。什麼是正統,君子是正統,擁有天下的朝代政權。而章望之認為只有名正言順的朝代才是正統,靠造反建立的朝代只能算霸統。章望之還打比方說,如果把像魏國這樣並沒有一統天下的朝代視為正統的話,就好比兒媳把老公公的寵妾視為婆婆一樣愚蠢,老公公行為只能算是霸統。

蘇軾的意思是,把妾當妻子是公公的錯,兒媳稱之為婆婆,並不是兒媳的錯,因此,被老公公視為妻子的妾,在兒媳的眼裏也應該被視為正統的婆婆。

這些話題說真的可謂扯淡,但在書論的寫作與思維的辯論過程中,蘇軾不經意間卻完成了學業上的提高。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成都人費孝先(字景韶)游青城山,損壞了一位老人的竹床,表示要賠,老人笑道:床下有一行字:某年月造,某年月被費孝先損壞。好壞有定,何必要賠?費孝先於是留下跟老人學藝,六年後,費孝先竟以軌革卦影術名聞天下,王公貴族不遠千里重金求費孝先之卦影。

何謂“軌革卦影”之術?宋刑居著《扶掌錄》記道:軌革者,推八卦言禍福。卦影者,以丹青寓吉凶。軌革卦影包括推八字成卦和將卦象成圖兩步,所以此術太過繁複,不夠簡潔。

傳說宋代書法名家米市常模仿軌革卦影中的人物圖畫,經常着僧衣,戴俗帽登朝靴。時人都稱之為“活卦影”,可見軌革卦影盛行對宋代之影響。

費孝先是軌革卦影的始祖,所以後人習此術者,都自稱費孝先的弟子。然而只有蜀人楊望才得其真傳。楊望本字希呂,幼異於人。后以術數聞名於世蜀人稱其為楊抽馬洪邁《夷堅志》載:楊抽馬卦影,言人生死吉凶,貴賤確定天,往往如神。

傳說費孝先曾著《分定書》,北宋大將狄青之孫狄村得其書,善其術,曾買卜於都市。但是由於其術太過繁瑣玄奧,晦澀難懂。費楊狄后漸漸失傳。只有《宋史·藝文志》裏記載一些有關典籍如《軌革傳道錄》,《軌革照膽決》等

只可惜,軌革卦影始於宋,盛於宋,卻匿於宋。此術的失傳,不知砸了後世多少人的飯碗與斷了多少所謂先知先覺者的財路!

這年,弟弟蘇轍娶了十五歲的史氏,也長大成人了。

父蘇洵命正式發出指令,命蘇轍從此以後以其兄長蘇軾為學業上的老師,說明了老蘇對蘇軾還是比較信任和認可的。

嘉祐元年(1056),二十一歲的蘇軾與弟蘇轍跟隨父親蘇洵去雅州(今四川雅安)拜謁了知州雷簡夫。

雷簡夫,字太簡,同州郃陽(今陝西合陽東南)窪雷村(今合陽縣城關鎮雷家窪村)人。早年隱居,宋仁宗康定中為秘書省校書郎,代理秦州觀察判官,不久去職居長安。簡夫在雅州時,識眉山蘇洵,讀蘇洵《洪範論》,二人相見恨晚。

蘇老泉(即蘇洵)攜其二子蘇軾、蘇轍,拜謁簡夫,以師事之。簡夫遂以書信投老友益州太守張方平、文壇泰斗歐陽修、韓琦等人,推薦“三蘇”父子,有着雷簡夫大力引薦,後來的蘇軾父子三人遂名滿天下。

雷簡夫盛讚蘇洵有王佐之才,撰寫書信把書信把蘇洵推薦給張方平、歐陽修、韓琦。雷簡夫雖然有盛譽於當時,但蘇軾兄弟卻對此人不太感冒,原因是覺得雷簡夫從政后改變了他的初衷,蓋因雷簡夫曾受惡人長安大姓范偉之賄,為惡人張目(撐過腰)。

回到眉山後,蘇軾經常流連於醴泉山、石佛山、爾家川。

這些往事,可不是我憑空想像的,蘇軾在任杭州通判期間的《自昌化雙溪館下步尋溪源至治平寺二首》與在京師開封任中書舍人期間《送表弟程六知楚州》詩中,均有家鄉醴泉山的表述為證。

除此之外,蘇軾還曾到家鄉眉山的連鰲山棲雲寺及三峰山、寶相寺、華藏寺讀書,甚至還到青神縣上岩讀書。上岩下面二里許有個巨那尊者道場,道場下有個喚魚池,遊客至此,撫掌喧嘩,群魚即出。傳蘇軾題有“喚魚池”三個大字(題沒題過,於今有爭議),另外清光緒《青神縣誌》還記載有東坡的一首七言題詩。后經“磚家”破譯,系俗士偽托蘇軾而作。

這一年,一心求官的蘇老泉決定要出去走動一下,上次是帶着蘇軾,這次決定兩個兒子統統帶上,準備起身到京師開封。動身前,蘇軾還曾去過在雨天聯過句的同學程建用家的星橋別業(注意了,不是今天的別墅)告別。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東坡往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東坡往事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章 我輩豈是蓬蒿人——蘇軾出山前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