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將軍杖策征塞北

第3章 將軍杖策征塞北

524年,五月,洛陽城。

顯陽殿內,站滿了北魏的各位文武大臣,每個人都面色凝重,大殿內鴉雀無聲。

元淵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看着皇帝將尚書令李崇叫到御座前。御座和大臣之間隔着一層珠簾,看不到後面的情形。

小皇帝元詡今年剛滿十四歲,各項軍政事務都通過侍中兼領軍將軍元叉傳達。

朝廷剛接到前方的戰報,臨淮王元彧頓兵不進,貽誤戰機,導致懷朔、武川均被叛軍攻陷,北道大行台楊鈞以身殉國。

元彧本想乘虛攻打五原,卻遭到破六韓拔陵和衛可孤兩軍夾擊,兵敗逃歸雲中。

安北將軍李叔仁奉命去支援元彧,但沒想到元彧敗得這麼快,結果在白道城遭到衛可孤的伏擊,他倉促應戰,最終也大敗而歸。

元彧乃皇室宗親,不能打也不能殺,先撤職再說吧。

問題是下一步怎麼辦。

第一件事當然是推脫責任。邊鎮亂成這樣,跟我皇帝沒關係,都是你們大臣搞的。

去年李崇追擊柔然的時候,親身了解了六鎮的情況,同時參考了帳下長史魏蘭根的意見,給朝廷上了個奏章。

奏章是關於北方六鎮改革的建議,大體意思是這樣的:

當初設置六鎮的時候,派去鎮守的都是族內精英,當時鎮民的地位高,還有當官、免稅、免徭役等等特權。但遷都之後,形式發生變化。本來在族中地位不高的人,一旦遷到洛陽,馬上身份顯貴,而留在六鎮的精英則逐步變成所謂府戶,不僅特權被取消了,還經常受到政府和權貴的歧視和盤剝。這種身份的巨大落差引起了鎮民的強烈不滿,時間久了可能會有麻煩。所以,建議朝廷把邊鎮改成州郡,把府戶變為民籍,並准許鎮民們暫時保留一些特權,威恩並施,以消除邊鎮的不穩定因素。

這本來是個很及時的建議,如果按此行事,則北方未必會亂。但當時朝廷沒理這個茬。

今天朝廷把這個事重提起來了,不過是當成錯誤拿出來批判的。

皇帝說,都賴你李崇,提這麼個不靠譜的建議,導致邊鎮那些刁民開始有非分之想,不好好乾活了,最終釀成今日之禍。不過現在既然已經這樣了,皇帝我寬宏大量就不追究你的責任了。但是簍子是你捅的,你要負責。這樣吧,你戴罪立功,替代元彧去六鎮平叛吧。

吏部尚書元修義和僕射蕭寶寅也在一旁敲邊鼓,表示皇帝英明,安排的明白。

李崇很暈,趕緊辯解,說我當初就是覺得北鎮乃邊防要地,又存在很多問題隱患,民心不穩,想通過這些措施安撫一下,哪裏敢鼓動他們叛亂?不過陛下你說是我的責任那就是我的責任吧,可是我今年七十了啊,又老又病,帶不動兵了,要不我給您寫個檢討就算了,平叛這事最好能由別人代勞。

皇帝不準。就是你了,別想溜。

就這樣,李崇即刻被任命為北討大都督北上平叛。朝廷同時還給他指定了兩個副手,一個是撫軍將軍崔暹(xiān),另一個是廣陽王元淵。

元淵跟李崇不一樣,受命之後很是興奮。元淵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tāo)的曾孫,從父親那裏繼承了廣陽王的位置。他雖是皇室宗親,卻很有志向,一直希望能有機會來施展才能。元淵曾經做過肆州刺史和恆州刺史,政績還算可以,但前段時間因為得罪了城陽王元徽,被免職在家,已經賦閑很久了。

天可憐見,再次出山的機會終於來了。

收到任命通知之後,元淵立刻到新領導李崇那裏報到,然後整理行裝,協助李崇調度部隊,離開洛陽北上。

六月下旬,平叛大軍到達雲中,軍旗招展,聲勢浩大。

結果沒幾天,就被當頭打了一棒子。

那個撫軍將軍崔暹,本是個姦猾好利、善事權貴之徒,雖然文韜武略樣樣稀鬆,但架不住人家出身好。他屬於清河崔氏,是北魏孝文帝欽點的漢家四姓之一(另外三個是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和太原王氏)。孝文帝提倡漢化,尤其注意拉攏這些名門望族,結果就是無論有沒有本事,統統可以出來當官。崔暹原來當過南兗州刺史,因為貪污被彈劾免官;後來再當豫州刺史,因為搶佔田宅被彈劾免官;再後來任平北將軍、瀛州刺史,依然貪暴如故,因為不稱職被解還京。這次不知道皇帝,或者說元叉,哪根筋搭錯了,又把他選出來協助李崇領兵平叛。

崔暹剛到雲中沒幾天,不知從哪裏搞到的情報,說衛可孤去沃野跟破六韓拔陵彙報工作去了,現在武川守備空虛,是個偷襲的好機會。於是他沒有請示李崇,私自領兵去偷襲武川。崔暹琢磨着如果得手,肯定是大功一件。

算盤打的很好,但這次對手可不是任你盤剝的州縣百姓小白兔。自古兵不厭詐,多個相互印證的情報都有可能是假的,何況這種不太靠譜的單線情報。

果然,崔暹在白道城順利鑽進了破六韓拔陵和衛可孤的包圍圈,剎那之間伏兵四起。好在崔暹跑的快,見勢不妙果斷棄軍而逃,單人獨騎跑回了大營。

李崇聽聞前線戰敗,不禁大驚失色,立刻親自領兵前去救援,結果半路遭到衛可孤部隊的阻擊,無法前進。不久崔暹所部人馬全軍覆沒,破六韓拔陵同衛可孤合兵攻打李崇的部隊,李崇支撐不住,只好撤回雲中。

開門就打了個大敗仗,李崇大怒,但崔暹是朝廷命官,不能私自處置,只能把他逮起來揍了一頓板子,押送回洛陽。

違背主帥節度私自出兵,而且還棄軍逃跑,喪師辱國,致使部隊全軍覆沒,擱哪個朝代都是要被咔嚓掉的。

結果這個崔暹對這種情況駕輕就熟,暗地裏給元叉送了不少美女田園,居然神奇地免責了,放出來繼續在洛陽當官。

元淵和李崇沒時間理這些,他們在發愁下一步怎麼辦。

元淵知道打仗之前要先做調查研究,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所以這段時間他認真考察了北鎮的相關情況,還從僕射元纂那裏調來了於謹作為長流參軍,為自己出謀劃策。

於謹出身河南於氏,跟六鎮之亂的導火索懷荒鎮將於景同族。於氏家族是孝文帝欽定的勛臣八姓之一,曾經是北魏最煊赫的名門望族,自於栗磾(yúlìdī)以下,出過一位皇后、三位開國公,以及多位三公、領軍、尚書令等朝廷重臣。但到了第四代於忠之後,就已經盛極而衰了,逐漸從中央要員降到了地方郡守。

於謹一家世代守邊,他太爺爺做過懷荒鎮將,爺爺做過高平鎮將,老爸做過隴西郡守。於謹本人性格沉穩,才器過人,打小就喜歡讀書,尤其愛好孫子兵法。奈何現在家族整體趨勢在向下走,沒有合適的崗位安排給他這一代的後生,於是於謹乾脆不找工作了,整天不是宅在家裏看書,就是出去四處晃悠。很多人勸他說以於氏的家族背景,出去大小都能弄個官當,總比呆在家裏好啊。於謹回答道,我不是不想上班,但是現在出去最多只能弄個州郡一級的官職,實在愧對於氏先祖,而且也沒啥意思。我看中的是朝堂上三公的位置,但現在時機還不到,只能先耐着性子等着了。

於謹雖然沒有出仕,但他的才能已經遠近聞名。當朝太宰元穆曾經親自為於謹背書,稱讚他是王佐之材,前途不可限量。

上次李崇來北邊追擊柔然的時候,僕射元纂作為副手隨軍出征。元纂久聞於謹大名,便請他來自己的軍中擔任鎧曹參軍。

於謹同意了。

自古以來,打仗從來都是陞官最快的途徑,於謹對自己的能力也很自信,機會來了就一定要抓住。

當時柔然搶掠之後向北逃竄,李崇的大部隊沒有追上就退兵了,但於謹沒有退,他帶領兩千多騎兵,北出平城三千多里,一直追到郁對原,前後十七戰,屢戰屢勝,把柔然打得沒有脾氣。

這次追擊行動雖然沒有得到很大的封賞,但於謹的戰鬥力充分展露了出來,尤其引起了元淵的注意。

元淵最大的優點是喜歡人才,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必須藉助於謹這樣的牛人才能幹成大事。於是他親自上門,請於謹做自己的參謀長,所有重要的軍政大事都跟於謹一起商量,還讓自己的兒子拜於謹為老師。

除了經常諮詢於謹之外,元淵還親自走訪了一些在雲中避難的六鎮鎮民,結合自己當年做恆州刺史的經歷,基本理清了北鎮的基本情況。

六鎮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時期,在長城沿線創設的六個軍事性統治防禦單位,自西至東一字排開,分別是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和懷荒。這六個邊鎮的主要作用是抵禦北方外敵入侵和鎮壓國內叛亂,保衛當時北魏的首都平城。

六鎮剛設立的時候,因為當時北魏政治中心在北方,所以非常受重視。六鎮屬於軍事性單位,所在地區不設州郡,鎮民大多由北方部落精英和中原高門子弟組成,亦兵亦民,按需應召。鎮民之上設有鎮將,通常由朝廷揀選鮮卑貴族中傑出的軍事人才擔任,總攬當地軍政大權。當時身為六鎮鎮民是相當有面子的事情,六鎮的軍將通往中央的升遷通道也比較通暢。能到六鎮工作一段時間,是北魏官員非常榮耀的鍍金經歷。

六鎮面對的北方敵人是柔然。

柔然是當時蒙古草原上的汗國部落,其統治階層也是鮮卑族。北魏雖然是鮮卑王朝,但受中原文化影響,已經逐漸漢化。在北魏看來,自己是中原的主人,而曾經的同族柔然則變成了北方的邊患。

北魏曾多次與柔然互相征伐。一百年前(424年),北魏創立之初,柔然可汗趁着北魏明元帝拓跋嗣駕崩不久的機會,率領六萬騎兵進攻雲中。新繼位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力排眾議,親自率兩萬騎兵急赴雲中救援。柔然仰仗人多,把拓跋燾的部隊前後包圍了五十多重,打算一舉幹掉這位當時還不到十六歲的小皇帝,徹底打敗北魏。

但拓跋燾如果這麼容易就被幹掉,就不會有後來北上驅敵萬里,南下飲馬長江,英圖武略事駕前古的超級評價了。他在絕地之中表現出了超常的堅定,親冒矢石與士卒們並肩作戰,左右死傷相繼,拓跋燾依舊神色自若。在少年皇帝的鼓舞下,北魏部隊士氣高漲,擊退了柔然發動的多次進攻,射殺柔然大將於陟斤。拓跋燾趁勢率軍大縱深穿插突擊,柔然最終大敗而逃。第二年(425年),拓跋燾五路並進征伐柔然,柔然知道打不過,只好繼續向北方撤退。

拓跋燾為了擺脫被劉宋和柔然南北夾擊的被動局面,以及雪洗雲中被圍的恥辱,決心先傾全力徹底幹掉柔然。429年四月,拓跋燾親自率軍越過大漠,進攻柔然王庭,最終大獲成功,繳獲軍馬無數,前後三十多萬柔然軍民投降了北魏。

但是柔然並未被滅亡,此後經過三十多年的蟄伏發展,又逐漸恢復了元氣,開始再次頻頻侵擾北魏及邊境諸國,460年吞併高昌,470年進攻于闐,472年進攻敦煌。北魏一看這個刺頭鄰居又開始不安生了,需要再次修理一下,於是又先後九次出兵征討。柔然招架不住,只好主動服軟,派人過來跟北魏說總打仗多不好玩啊,要不咱們和個親,還是當好鄰居吧。當時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剛即位,馮太後代為執政。當時保持政局穩定更加重要,既然柔然主動上門認錯,就同意了和親請求,之後北方維持了一段時間的和平。

在同柔然的戰鬥中,北方六鎮作為前線基地,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但當柔然勢力變弱,邊患壓力減少的時候,六鎮的重要性也開始逐漸下降。

494年,孝文帝拓跋宏決定將首都由平城遷到洛陽。這次遷都在客觀上鞏固了北魏政權的統治,但對六鎮而言卻不是好消息,因為這意味着六鎮從此失去了拱衛京師的戰略地位。

此外,北魏政府開始推行全面的漢化改革,推行漢語漢服漢姓,史稱太和改革。

太和改革體現了中華文明強大的同化能力,促進了北朝各族人民的融合,也使得北魏國力迅速增強。但北魏在漢化的時候,不管精華還是糟粕全盤接收,典型的問題就是實施了門閥化,高門子弟以門第入仕,而六鎮軍民無論立了多大的戰功,總是被排斥在門閥以外,失去了上升通道。鎮民原來的特權也逐步被取消,社會身份大幅下降。後來朝廷甚至將罪犯發配過去當兵,六鎮已形同流放之地。

同時,由於沒有戰事,政府的物資供給也越來越少,鎮將們失去了原來的聚財通道,開始轉向內部盤剝壓迫。鎮民同鎮將之間的矛盾日趨激化,對於北魏朝廷的反感情緒也在不斷累積。

可以說,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六鎮已經逐漸變成了火藥桶,如果不對鎮民的憤懣情緒進行有效疏導,隨時可能爆炸。

可惜朝廷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直到去年的飢荒成為引爆的導火索。

簡單來說,六鎮之亂的根本原因就源自鎮民在政治和經濟上巨大的身份落差,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加之飢荒,不得不反。可惜現在大亂已成,臨時再改已經來不及了。眼下叛軍的氣勢正盛,而官軍這邊則是連戰連敗士氣極其低落,這種情況下想打勝仗基本上是沒可能的。

元淵跟於謹商量了一下,都覺得雲中雖然地勢險要,但畢竟處於長城以北,後勤保障非常吃力,如果被叛軍包圍就麻煩了。因此最好暫時先退回到長城以內,派精兵守住各處要塞,阻止叛軍進一步發展。按兵法來說,就是先立於不敗之地,然後靜待時機。

元淵跟領導李崇彙報了一下自己的想法,李崇表示同意,但他認為雲中是戰略要地,不能就這樣輕易送給叛軍,還是要留人鎮守,於是他任命輔國將軍費穆為朔州刺史,留一部分部隊駐守雲中,李崇和元淵則引兵退回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

到平城之後,元淵在於謹的協助下,積極籌劃,練兵佈防,各項工作做的頗為出色。李崇很欣賞這位後起之秀,加之本人的確年老體衰,精力不濟了,所以多次跟朝廷申請將平叛工作交給元淵,自己退居二線,奈何朝廷那邊就是不準。

李崇實在無奈,便同元淵商量了一個辦法。李崇曾經推薦一位國子博士祖瑩作為軍中長史。祖瑩出身范陽祖氏,也是名門之後,跟祖逖、祖沖之同屬一族,他自身的文學造詣也很高,三字經中“瑩八歲,能詠詩”說的就是他。這位祖博士雖然才華出眾,但有個小毛病,就是行為不甚檢點,喜歡貪小便宜。當年在冀州鎮東府做長史的時候,就曾經因為貪污受賄被政府除名。這次協助李崇北伐,又有多次虛報戰功和貪污軍需物質的行為。

於是李崇跟元淵說,現在是你們年輕人的時代,廣陽王你資格能力都夠,已經可以獨立統領大軍了。我年紀大了,希望能回去頤養天年,不想掛在邊疆塞外。這樣吧,你去參祖瑩一本,順便說我幾句壞話,比如用人不當啥的,這樣我就可以回去了。北邊平叛的重任就交給你吧。

元淵本就希望能擺脫各種掣肘,有更大的發揮空間,而且祖瑩的確也有問題,不適合再留在軍中。既然領導都這麼說了,元淵就做個順水人情,向朝廷參了祖瑩一本。結果效果剛剛好,祖瑩再次獲罪除名,李崇也被免職召回朝廷。

李崇走後,元淵終於得償所願,獨自統領北伐大軍,全權負責北方六鎮的平叛工作。

----------

【備註】關於元淵的名字:後世因避唐高祖李淵的諱,很多文獻將元淵改名元深。本書使用原名。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敕勒歌:兩魏英雄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敕勒歌:兩魏英雄傳
上一章下一章

第3章 將軍杖策征塞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