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高澄:陛下何故謀反?

第104章 高澄:陛下何故謀反?

公元547年,八月,鄴城。

韓軌等人迫於西魏的壓力,從潁川撤回來之後,高澄並沒有急於再次出兵。他畢竟剛接班不久,東魏內部還有一大堆事情等着處理,現在還沒到打國際戰爭的時候。

高歡去世已經半年有餘,就算保密工作做得再好,此時也已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沒必要再隱瞞下去了。所以七月的時候,高澄讓二弟高洋留守鄴城,自己回到晉陽,正式為老爹發喪。

東魏皇帝元善見也很給面子,親自在鄴城為高歡舉行哀悼儀式,追封高歡為相國、齊王,備九錫之禮。

高歡死後,空出來的軍政大權如何轉移自然就成為東魏國內最重要的事情。由於高家勢力仍然佔主導地位,高澄又是世子,所以元善見很識相,主動任命高澄為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大行台,爵位也是勃海王,基本上全盤承接了高歡的地位。

高澄沒敢接大丞相這個職位。他畢竟沒有老爹那麼大的功勞,直接搞這麼大恐怕會有人不服。

雙方客氣幾次之後,元善見最後把高澄改封為大將軍,其餘官爵不變。

東魏大丞相這個位置暫時空缺,等着有機會再拿出來送人情。

安葬完高歡之後,高澄回到首都鄴城,晉陽的管理工作暫時交給表哥段紹負責。

大將軍大丞相只是名字不同而已,現在高澄已經接替高歡正式成為東魏的第一權臣。得益於高歡苦心積慮的安排鋪墊,除了侯景造反這件事之外,整個權力過渡過程還算順利。

高澄十五歲就入朝輔政,到現在為止已經在鄴城工作超過十年了,這段時間他跟皇帝元善見經常見面,兩人的關係整體來講還算融洽。所以元善見開始也沒當回事,日子原來怎麼過的,以後就還怎麼過唄。

但他很快就發現自己想錯了。

高歡在世的時候,一直對當初逼走元修這件事情感到愧疚,為了彌補這個過失,他對新皇帝可謂畢恭畢敬。元善見登基的時候只有十一二歲,還是個小孩子,但高歡始終不忘君臣之禮,不僅定期入朝向皇帝彙報工作,大小事務也一定要稟告皇帝之後才敢施行,從不專權。元善見舉行法會的時候,高歡親自手持香爐在皇帝的鑾駕後面步行跟隨,屏聲靜氣,禮數極其周到。

由於高歡領頭做表率,其餘的官員,包括高澄在內,對待皇帝也不敢造次。整體來說,元善見當皇帝這十五年來,雖然本質也是個橡皮圖章,但在面子上比西魏的元修和元寶炬要強得多。

但現在高歡不在了,再也沒人能管得了高澄了,高澄跋扈的一面立刻暴露出來。他一改之前事事要稟告皇帝之後再施行的慣例,開始獨斷專行,還專門在皇帝身邊安排人監視,元善見的一舉一動都有人彙報給中書黃門郎崔季舒,崔季舒再轉報給高澄。

監視也就罷了,高澄還下令對皇帝的行為加以限制。有一次元善見在鄴城城外打獵,馬跑得快了點兒,後面的監衛都督拼了老命也沒追上,乾脆直接在後面扯着嗓子喊:“皇上皇上你別瞎跑啦,再跑大將軍可要生氣了哈!”元善見無奈,只好把速度降下來,慢悠悠地策馬徐行,好好的打獵變成了老頭遛彎。

還有一次吃飯的時候,高澄一時興起,端起一個大酒杯讓元善見喝酒。

大臣給皇帝敬酒也不是不可以,但要有一定禮數,而且喝不喝完全看皇帝心情。問題是這次高澄用的是平級官員之間的勸酒方式,也就是說,他根本沒拿元善見當皇帝看。

元善見很生氣,心說哪有臣子這麼勸酒的,皇帝也是要面子的好不好,這我要是喝了豈不是奇恥大辱?不行,我不喝。

高澄也很生氣,心說你個傀儡皇帝裝什麼裝,難道要敬酒不吃吃罰酒?不行,你一定要喝,不喝就是跟我過不去。

元善見心說反了反了,今天你敢灌我酒,明天指不定就把我趕下台自己當皇帝了。他今年只有二十四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想起這段時間高澄的所作所為,心中積攢的怒火剎那間就引爆了。他正色對高澄道:“自古沒有不亡之國,大將軍如此相逼,朕活着還有什麼意思?”

高澄也喝多了,他見元善見居然擺出皇帝架子,也勃然大怒道:“朕朕朕,狗腳朕!那個誰,崔季舒,出來給我揍他一頓,看他還朕不朕了!”

崔季舒一看高澄酒氣熏天,知道搪塞不過去,他也是個牛人,收到命令之後絲毫沒猶豫,衝上來就往元善見身上招呼了三拳。

打完之後,高澄一甩衣服,轉身直接回家。

元善見被打傻了,崔季舒雖然只是做個樣子,並沒用多大力氣,但這個行為本身已經足夠爆炸了。自古以來,從來沒有哪個臣子敢當眾毆打皇帝的,高澄這次簡直是開歷史之先河,惡劣程度幾乎沒法用語言來表達。

第二天高澄酒醒之後,回想起昨天的情況,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兒過火,他沒好意思親自出面,還是派崔季舒去跟皇帝道歉。

崔季舒很無語,心說我乾的這都是啥活兒啊。但高澄的命令他不敢不聽,只好硬着頭皮去找元善見承認錯誤。

元善見雖然氣得鼓鼓的,但他知道自己沒資格跟高澄攪拌,所以也只能委曲求全。他向崔季舒表示自己昨天喝多了,具體發生了啥事已經記不清了,可能有些失態,還請大將軍海涵。印象中崔中書好像輕輕碰了自己幾下,但那是在提醒自己注意言行,所以不僅沒有罪過,反倒有大大的功勞。他下令賞崔季舒布絹一百匹,以示嘉獎。

崔季舒沒敢直接領,回頭去請示高澄。高澄一看元善見還算識時務,於是跟崔季舒說你領一段意思意思就行了。崔季舒又回來轉告給元善見。元善見一看自己賞人多少東西都要高澄同意,一股火又上來了,他讓人把一百匹布絹首尾相連繫在一起,直接扔給崔季舒道:這也是一段,你全收了吧。

這件事情就這麼不尷不尬地過去了。但從此之後,高澄跟元善見之間的矛盾開始公開化,註定無法調和了。

高澄是欺負人那一方,而且吃定了元善見沒有反抗的資本,所以一直是有恃無恐的狀態。元善見則天天憤懣抑鬱,他終於體會到了當年元子攸被爾朱榮霸凌的感覺。

更讓他感慨的是,元子攸在逆境之中,周圍還有楊侃、元徽、溫子升等人堅決支持他,最終冒險翻盤手刃了爾朱榮,自己身邊咋一個敢站出來的都沒有呢?

元善見鬱悶的時候,天天在宮裏翻來覆去地念叨謝靈運幾句詩:“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本自江海人,忠義動君子。”

他念叨這首詩是有深意的,這首詩的背景是南朝劉宋篡位東晉的時候,謝靈運對此表示強烈不滿,以詩言志,堅決不跟劉宋統治者合作,最終死於宋文帝劉義隆之手。元善見想用這首詩來諷喻周圍的近臣,期望能找到像張良、魯仲連、謝靈運那樣忠於國家忠於皇帝,恥於與篡位者為伍的人,大家一起想辦法對付高澄。

元善見其實也沒報多大希望,畢竟眼下高澄大權在握,朝野上下、宮城內外全都是高家的人,又有誰敢於不顧自身安危做這種成功率小得看不見的事情?

關鍵時刻,一個老學究站了出來,表示支持皇帝對付高澄。

這個人名叫荀濟。他並不是東魏國內的人,而是來自南梁。

荀濟的輩分很老,他年輕時居住在江東,跟梁武帝蕭衍還是布衣之交。荀濟生性自負,他也知道蕭衍素有大志,但就是不服蕭衍,號稱只要蕭衍敢造反,自己就領兵去平叛,把蕭衍氣得不想理他。等蕭衍當皇帝之後,有人跟他推薦荀濟,蕭衍道:“荀濟這個人雖然很有才華,但太喜歡唱反調瞎搗亂,不是可用之人。”

蕭衍還是有一些氣量的,他不用荀濟,但也沒想着給荀濟小鞋穿。沒想到荀濟死性不改,明知道蕭衍好佛如命,還專門寫了一封諫書給蕭衍,把佛教貶得一無是處。這下戳到蕭衍的肺管子了,他一怒之下打算把荀濟抓起來砍了。

好在蕭衍的秘書朱異跟荀濟關係也很好,提前通知他跑路,於是荀濟逃離南梁,投奔了東魏。高澄很仰慕荀濟的大名,任命他為侍讀,負責陪皇帝讀書。

關於啟用荀濟這件事,高歡起初是不同意的。高歡看人很厲害,他知道荀濟才學雖高,但太喜歡無事生非了。他如果當個沒權的學究,還可以成就一番文學事業,如果讓他出來做官,遲早會出問題。無奈高澄一直堅持,高歡最後還是妥協了。

荀濟此時的年紀已經很大了,官職也從侍讀變成了散騎常侍。但他老毛病依舊沒改。他知道元善見的心意之後,當即偷偷向元善見表了忠心,表示堅決支持皇帝,跟高澄勢不兩立。

在荀濟的工作下,祠部郎中元瑾、華山王元大器、淮南王元宣洪、濟北王元徽等幾個利益相關的王爺也先後加入了進來。元瑾是廣陽王元淵的兒子,元大器是華山王元鷙的兒子,元宣洪是淮南王元敬先的兒子,元徽是原北魏丞相高陽王元雍的孫子(跟元子攸時期的那個元徽重名)。

大家聚在一起偷偷商量辦法,最後一致覺得當前形勢下,還是採用元子攸對付爾朱榮的辦法最有效,也就是找借口把高澄騙進宮,趁他勢單力孤的時候突然出手把他做掉。

可惜這幾個人不是王爺就是老頭,基本沒啥戰鬥力,真正動手還得專業的武士來幹才行。

但問題是高澄已經借鑒了前朝的經驗,對元善見監視得非常嚴格,宮城裏的衛兵都是高家的人,根本不能用。

這幾個王爺倒是可以從自己家找出一些忠於皇帝的武士,但怎麼把這幫人搞到宮裏來又成了新的問題。根據規定,王爺進宮時身邊的隨從人數非常有限,老鼠搬家式一點一點往裏帶又很容易暴露。

大家商量來商量去,最後想了個土辦法:挖地道。

只要挖出一條連通宮城內外的地道,就可以在短時間內讓大批武士偷偷潛進宮中,後面的事情也就好辦了。

挖地道是個大工程,好在現在高澄還沒有篡位的想法,所以元善見可以慢慢干。但是,挖地道挖出來的土怎麼辦?

荀濟有辦法,他宣稱要在宮內開學術講座,為了讓皇帝聽起來方便,同時讓後宮妃子們也能跟着學習,需要在宮內修建一座土山當講台。

於是在這個借口的掩護下,幾位王爺派遣心腹人員進宮開始偷偷挖地道,挖出來的土就直接堆到土山上,反正土山規模大,多點兒少點兒誰也看不出來。

計劃開始階段執行得很順利,但挖到千秋門下,眼看就要大功告成的時候,出問題了。

千秋門的守軍也是高澄的人,其中有個人耳朵好使,人也比較機警,他晚上睡覺的時候聽到地下有挖土的聲音,覺得情況可疑,立刻向上級反映,最終彙報到高澄那裏。

高澄聰明,一聽就知道是怎麼回事,這肯定是元善見打算挖地道暗算我。他惱羞成怒,連夜領兵氣勢洶洶地闖進皇宮。挖地道的人不知道暴露了,還在熱火朝天地幹活,結果被抓了個現行。

元善見聽說高澄領兵進宮,知道計劃已經暴露了。事已至此,也沒必要藏着掖着的了,他整理一下衣服,在房間裏正襟危坐等着高澄。

高澄命令把其他人都抓起來,自己直接進到元善見的房間裏,讓人搬過胡床大大咧咧坐下,質問元善見道:“我高氏父子功勞這麼大,對陛下這麼好,陛下為啥要造反捏?這肯定是你身邊的嬪妃在挑撥離間。”他也不等元善見辯解,當即命令左右去後宮,想要把胡夫人和李嬪兩個重要妃子抓起來砍了。

元善見氣得直哆嗦,他對高澄道:“你說這話虧不虧心吶,自古以來你聽說過有皇帝造反的道理么?現在明明是你要造反,反倒倒打一耙來指責我?現在局勢很清楚,只有幹掉你才能保全社稷,否則必定天下大亂。我反正已經豁出去了,如果你真要弒君謀逆,趕緊動手吧!”

這幾句話義正嚴辭,把高澄整沒電了。古代的君臣地位不是說著玩的,魏代漢,晉代魏,以及南朝的宋、齊、梁三代,雖然本質上是篡位,但表面上都走了禪讓的流程。高澄就算再跋扈,直接砍了當朝皇帝這種事情他也不敢幹。

於是高澄趕緊起身給元善見道歉,也不敢追究兩位嬪妃的罪名了,他當夜在宮城之中擺酒賠罪,安撫元善見的情緒。

這次計劃敗露,意味着元善見再也沒有翻盤的機會。絕望之下,他反倒覺得一切都無所謂了。想怎麼處置就隨你吧,大不了你整死我。

高澄還真不敢拿元善見怎麼樣,但他也不能容忍元善見再這樣瞎搞。三天之後,他下令把元善見軟禁在含章堂,不再允許他跟外人私自接觸。

其他人就沒這麼幸運了。高澄下令把參與這次計劃的所有人統統抓起來,烹殺在鄴城的東市。

荀濟也包括在內。

荀濟是高澄提拔重用的,高澄實在沒想到他居然也會站在皇帝那邊反對自己,感到非常痛心。高澄一直很敬重荀濟的才華,很想找個借口赦免荀濟的死罪。於是他派侍中楊遵彥去問一下荀濟為什麼要摻和這件事。結果荀濟回答道:“我這麼大歲數了,還什麼大事都沒幹過,不甘心,所以才打算挾天子,誅權臣。”

高澄一聽這老頭不是沒事找事么,合著就是嫌生活太平淡,想通過幹掉我來找點兒刺激啊。他還是不死心,親自去見荀濟,問他到底為什麼謀反,是不是有什麼委屈隱情?

只要荀濟隨便找一個理由,高澄都可以免去他的死罪。

結果荀濟正色回答道:“我奉皇帝聖旨誅殺高澄,名正言順,你憑什麼說我是謀反?”

高澄知道多說無益,這老頭已經沒救了。

由於荀濟年紀大,高澄最後給他留了一點兒尊嚴,沒有直接拖着遊街,而是用一輛小車載着他到達刑場,連人帶車一把火都給燒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敕勒歌:兩魏英雄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敕勒歌:兩魏英雄傳
上一章下一章

第104章 高澄:陛下何故謀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