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第 129 章
這群學子無所事事,就知道罵各國君王沒有識人之能,錯失了他們這樣的良才。
要不是顧忌着他們讀書人的身份,背後又有老師同學之類的人物撐腰,藍河衛早就想把他們一起給抓了。
如今他們也是自己湊到藍河衛的刀.口了。
“這群學生裏面,姜國人多嗎?”姜蓁問道。
“姜國人只有幾個,其餘都是另外四國的文人。”
聽到這個回答,姜蓁還不算很心寒,無所謂的說道:“對這群人下手別太狠,關兩個月就差不多。他們要真死了,都邑又不知道有多人會叨叨。”
不論是士大夫還是文士,只要讀過書的,都覺得自己有點評君王和國政的權利,要是覺得自己的這項權利被侵犯,他們絕對會蹦起來給姜蓁唱反調。
就這種憨貨,姜蓁怎麼敢讓他們來姜國做官。
關他們兩個月的時間,給個教訓也就差不多了,正好可以讓他們錯過科舉的時間。
科舉之所以叫科舉,是因為它分科選拔人才。
但姜蓁分的科目,跟後世分的科目不一樣,她分的是律法,算術,基礎的醫療衛生防疫知識,農業知識……這些東西在大學的課本里都有。
參加考試的人,要麼綜合成績好,要麼某一科滿分,這樣才能獲得特別的推薦,反正他們最後都要大學裏學習兩三個月,還有時間對他們進行慢慢改造。
姜蓁在官報上說的是八月開考,但七月的時候,她就已經開始出題,安排工匠印刷卷子,挑選去各縣監考、閱卷的老師。
為了確保考試的公平性,印刷試卷的工匠,從七月開始就不見外人,印刷好的試卷更是密封保存,由藍河衛全程護送到縣城。
就算姜蓁大力推廣簡化字,弄出了印刷的書籍,姜國的讀書人較兩年前翻了好幾倍,但基數太小,姜國如今的人才也沒多少。
因為姜國人少,人才也少,所以姜蓁就把科舉的流程簡化了一下。
各鄉的百姓先到縣裏或是郡城去參加縣試,挑選出來的人,來都邑參加最後一場考試,選出這最後三百人。
然後姜蓁再親自面試這三百人,給他們定個排名。
都邑是姜國的第一大城,周圍鄉里的百姓,接受教育的機會,比別處更多,這兩年識字的人更是猛增,他們全都報名參考。
他們不懂什麼政治博弈,只知道跟着姜蓁混,可以吃香的喝辣的,姜蓁想讓她們考,她們就考。
不止是姜國的百姓,在都邑遊學的他國學子,也紛紛加入。
【這群儒家的文人,在鄭國把鄭王坑得這麼慘,到了姜國就化身成小綿羊了。】
【別說儒家,法家的人在衛國也不知道創死了多少貴族,但他們在姜國,也就偶爾頭鐵,不會次次創人。】
【只要阿蓁強大,姜國強大,各家大佬都會是阿蓁的貼心小棉襖。】
連各家大佬都沒能在姜蓁面前支棱起來,更別說那些學生們。
都邑這場考試,所有人都老老實實的,沒鬧一點么蛾子。
像鄭國那般,眾人棄考的情況,姜國完全不存在。
得到姜國科舉考試的最新情報,鄭王忍不住又掀了一張桌子。
“憑什麼姜國緊緊是都邑的初試就有三千人?!它姜國哪來的那麼多讀書人。”
“這裏面有一半,都不是姜國人。”近侍小心回答。但他沒敢說的是,這一半人,全是從鄭國跑去姜國的。
自從姜蓁弄出了竹紙,印刷了書籍,大批的文人就開始向姜國都邑遷移。
鄭國曾經繁盛的私學,如今已經空了八成,這群老師全都帶着學生跑姜國去了。
但這些事
情,近侍不說,鄭王心裏也有數,因為他是親眼看着鄭國私學衰敗的人。
上次鄭王科舉選才,都邑就百來個人參加,而姜蓁那邊卻有三千人,這三千人,在鄭王看來,原本有一半是該屬於他的。
想到這個,鄭王忽然疑神疑鬼的說道:“你們說,姜王是不是用了邪法,吸取了我鄭國的氣運?”
近侍表情凝重,“不無可能啊王上。”
鄭王‘哼’一聲,說道:“召奉常,準備三牲,我要去祭祀祖先!”
鄭王在鄭國暗戳戳的搞他的歪門邪道,姜國的科舉進行得正熱鬧。
雖然姜國是第一次舉辦這種大型考試,但有直播間提供的成熟經驗,都邑的這次考試十分成功。
為了閱卷方便,姜蓁出的題目,全都是有標準答案的,考官們等加班忙活了不到十天,都邑這邊的三千份卷子,就批閱完畢。
“按照王上的標準,有八百人可被錄取。”秋月把錄取人員的名單遞交給姜蓁。
姜蓁的表情不算歡喜,“光是都邑就有這麼多?”
【我開始提前替偏遠小縣的學生們擔心了。萬一沒爭過都邑的人怎麼辦。】
【偏遠小縣的人才沒長成,大不了就再養幾年,總有能用的一天。不能因為照顧他們,就失去了公平。】
【要是到時候錄取的都是都邑的學子,說不定就會有人跳出來,建議阿蓁直接在都邑挑人,不用大費周章的去民間撈人。】
【咱們怕這個?誰敢亂叫,直接把他拍傻!】
等姜蓁翻開秋月遞過來的名錄,整個人都驚住了,“這錄取的八百人里,姜國人連一百都不到?鄭國獨佔四百人?”
“鄭國學子的實力強勁。”秋月感慨道:“這批人都出身良好,從小就被名師教導,會說話的時候,就會背詩經,能騎馬的時候,就會練騎射……優勢佔盡。”
因為最後要去大學深造,參考都是年輕人,稍微年紀大點的,都沒好意思參加,否則那群老師出場,姜國人的錄取比例還會被拉得更低。
姜國的人才還沒多到能挑剔的地步,姜蓁無奈的說道:“你就按照這個名單公佈吧。”
【鄭國的文化人可真多。這波確實得感謝鄭王了。】
【姜國以前的底子太差,鄭國以前的底子太好。等再過兩三年,姜國才能趕超。】
【話說鄭國都邑當初參考的人才一百上下,咱們這邊錄取都錄取了四百個,鄭王知道了,他不得瘋啊。】
【希望鄭王能堅強點,接受這個現實。】
都邑的錄取人數,超過了姜蓁的預期,但各郡縣的信鴿帶回來的消息,卻讓姜蓁有些失望。
“一個縣就只有小貓兩三隻,着實可憐。”
【我記得一個縣以後可以有20個名額,還需要靠搶的,怎麼如今的戰況這麼慘烈。】
【剛起步嘛,正常的。】
【而且法家的一些觀點也沒錯,讀過書,了解過世界,大部分的學生都不會甘心留在老家,總想仗劍走天涯,來都邑看看,去四國轉轉。】
【都邑參考的那一千多名姜國人,戶籍信息遍佈全國。】
雖然每個縣都只有幾個人,但姜國有兩百多個縣,湊在一起,人數也不比都邑的錄取人數少。
從這兩千個通過初試的人裏面挑出三百人,也能算得上是優中取優。
前面兩場考試,都是有標準答案的考試,留給諸位學生髮揮的餘地並不大。
所以把這三百人召進王宮,進行殿試的時候,姜蓁給了他們足夠的自由。
“今日能進宮的,都是學識過人之輩。我就不再考你們那些基礎的東西。今日我就只出一題,你們以‘民之於官何位’寫一篇文章,我想
看看你們獨特的見解。”
這個文章,考核的不是這群學生們的能力,而是彼此的政見是否相和。
人民在當官的心中是什麼地位,這個問題,要是擱二十一世紀,甭管大家心裏是怎麼想得的,嘴裏說出來的,肯定是標準答案:官員是為人民服務的,黨.政人民公僕。
但這個時代,很多讀書人是瞧不起庶民的。
管教百姓,在他們眼裏,跟牧羊一樣,羊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聽話就行。
姜蓁可不想培養這樣的官員。
看着那群學生們在殿前動筆開始寫文章,來湊熱鬧的姜王,有些無聊的吐槽道:“這就是你保密了那麼久的最後考題?也不難嘛。”
“我可沒保密,您前幾天問我的時候,我都還沒想好呢。殿試的考題就要臨時發揮才有意思。”姜蓁一邊說話,一邊自顧自的批改奏摺。
倒是姜王沒事幹,耐不住寂寞,領着郭凡左相等一乾重臣,在考場巡視,偶爾還要委婉的點評兩句。
“你這字寫得一般啊,還得再練。”
“你寫的有些字,我看着怎麼怪怪的,這幾個稍微生僻一點的,是鄭國字吧,不是姜國字。”
【大頭一摻和進來,我想像中的莊嚴肅穆的感覺,怎麼就消失不見了呢?】
【中央集權才剛發展起來,君王也沒那麼高的架子。尤其是大頭這種脾氣好的,能帶着大臣一起看艷.舞,你還能指望他當高嶺之花?】
【不過有一說一,大頭這種嘚瑟的監考老師最可氣。被他內涵字丑的學生臉都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