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224 見王錫爵
第二百二十四章
張學顏當著張居正面誇讚柳賀,其中有吹捧張居正的意思,也對柳賀重農一事頗為欣賞。
柳賀人在鎮江府,心中卻依舊挂念着百姓溫飽,為官到這種地步,已經十分了不起。
張居正早已讀過這一期《育言報》,報紙登載先由內閣核查,他與柳賀又常常通信,自然清楚柳賀近日在忙些什麼。
柳賀離京之時和他說過的話,都在一步步慢慢實踐。
張居正心中明白,柳賀與那些戀棧權勢的官員不同,他在京為翰林也可,在地方為親民官也可,但張居正私心裏認為,以柳賀的才能,必得放在天下權勢最尊貴之處方可有為。
他年輕時在官場失意,由京城返回家鄉江陵,一路多見官員貪腐、百姓窮困,然官員也有精幹圖治者,但其所恵不過一地百姓罷了。
因而越是有能力者,越應當到能徹底發揮其能力的地方。
不過張居正心中也十分欣慰。
他未將心中真實想法告知柳賀,然而無論柳賀選擇暫退返鄉,還是在家鄉促農事、助文教,都令張居正覺得,他張太岳還是有弟子緣分的。
隆慶五年這一科進士榜,先是柳賀將他長子篩落,之後傅應楨、劉台上疏彈劾他,張元忭、鄧以贊二人成日只知說他錯處,之後奪情一事,吳中行、趙用賢意圖上疏……於師生之緣,張居正已無太多所求。
他不是沒有想過培養門生,可他所重之人大多反他。
柳賀心中同樣有自己的堅持,但遇上大事,他仍願站在張居正這一邊。
奪情一事後,他與柳賀算是將話都說清了,於政事上柳賀依舊有許多不贊同他的地方,但在他一眾門生中,能理解他的也只有柳賀一人。
張居正其實不願柳賀返鄉太久,但他新讀了柳賀所寫的《鄉居小記》,便覺得也該讓柳賀悠閑幾日。
柳賀人不在京城,卻仍在《育言報》上撰文,也有許多人對此不太服氣。
翰林院中,沈一貫便道:“這報歸禮部,而非某人私有之報,若致仕返鄉的官員人人都在報上撰文,其若戴罪,天子讀了他文章恐怕還會憐惜,令其早日返朝。”
羅萬化聽得此言不由皺眉:“肩吾兄,不如讀過文章再行批判,如何?”
羅萬化是狀元,沈一貫為三甲,然而羅萬化不受天子及內閣器重,官運只是平平,他一開口,沈一貫便道:“一甫兄,我只就事論事罷了,並未針對誰。”
沈一貫雖未提柳賀之名,但他實則句句不離柳賀,誰都能聽出來。
事實是如此,柳賀人雖不在京城,《育言報》的影響力卻一日勝過一日,人人皆知這《育言報》是柳賀所辦。
本月將是太后聖壽,揚州鹽商主動獻銀為太后祝壽,民間主動捐錢,天子與太后十分高興,便見了這些鹽商,誰知這些鹽商談着談着竟提起了柳賀,贊他為揚州百姓出力甚多,揚州鹽業的秩序由他整頓,秩序一清,鹽商們只專心掙錢就足夠了,獲利反倒比過去更多。
聽在不喜柳賀的人耳中,柳賀簡直是陰魂不散的存在。
柳賀是不知曉宮中有這一遭,若他知曉,恐怕要感慨一句,哥雖不在京城,京城卻有哥的傳說。
不管旁人想法如何,他是意志堅定之人,只做自己必須做的事。
這一期《育言報》,柳賀因寫農事所得受到滿朝矚目,論科第,滿朝文武沒有能與他相較者,他都如此重農,日後官員士紳誰若對農事不屑一顧,旁人便要問一句,您科第如何?在朝中又當什麼官?
有柳賀帶頭,官員士紳看《育言報》時便對農事多了一份關注。
事實上,到了萬曆朝,朝野內外已經有了對農與商的爭論,農為本,而商獲利甚多,許多士紳便提出,要農商並重。
這種理論本身無錯,但商之所以為時人所棄,也有商人狡詐之因。
試想一下,百姓一年在地里刨食,辛辛苦苦不過掙了幾兩銀,商人一倒手便能賺取許多利潤,糧食豐收時便聯合抑制糧價,致百姓豐年比貧年日子更難過,到了百姓家中無糧時,商人們又坐地起價,令百姓以數倍價錢購買糧食。
商人本身是不生產的。
柳賀上輩子看過一部電視劇,劇里說,百姓們吃着商人辛苦運的糧,沒有商人吃不上飯、穿不上衣,這就不知將農民與織工放在何處了。
商人在大明為最賤,便是賤在此處。
《育言報》眼下已經有了爭農與商的苗頭,柳賀覺得,可惜這個時代的信息實在不發達,不然就將各種作物收購價幾何在報上標註清楚了。
而後一期《育言報》終於將柳賀《鄉居小記》一文登了出來。
到了此時,即便沈一貫有意見,也不得不閉上嘴巴。
柳賀眼下是公認的文壇大家,《育言報》所收稿件一向是擇優登載,柳賀文章發在此處,《育言報》便不可能棄他而取旁人。
何況這篇《鄉居小記》描寫可謂意境深遠。
經柳賀那篇《祭師文》,天下讀書人知曉,鎮江府丹徒縣有一位孫夫子,而《鄉居小記》一文則將柳賀家鄉美景寫出,此地有山有水,可遠眺長江,渡口遊船如織,綠樹蔥蔥,百姓安寧,經他所寫,鎮江府的美景躍然紙上。
柳賀極少寫散文,這篇《鄉居小記》不似他從前文章那般稜角分明,但一篇讀完,卻有一股清新之感撲面而來,令人心中歡快。
“柳澤遠文章已是大成了。”
“此人投身官場倒是可惜,若一心寫文章,史書上必能有他姓名。”
“好文難得,自《祭師文》后,便是這《鄉居小記》最合我心意,澤遠他回鄉有空閑,不寫上十篇八篇怎麼能行?”
聽黃鳳翔這般說,羅萬化不由笑道:“鳴周兄,你且放過澤遠吧。”
黃鳳翔道:“待澤遠回京,我定要他將這文章抄錄下來,贈一份予我,文章大家的文稿,日後可作為傳家寶,一甫兄也叫澤遠贈一份。”
羅萬化也有些意動。
……
柳賀忙了一陣農事,王錫爵的信又到了,他便抽出空來去太倉拜訪。
他與王錫爵約定了某日到,鎮江府離太倉不遠,一日也夠了,王家是太倉豪富,王錫爵任吏部左侍郎后,在太倉一地,王家更是說一不二的存在。
當然,王家子弟頗為低調,畢竟蘇州府這地盤高官眾多,王家行事若是太猖狂,也易被言官盯上。
柳賀見了王錫爵便感慨道:“我知元馭兄為何常惦記着歸鄉了。”
王錫爵笑了,道:“你若喜歡,便在此多住半年。”
柳賀道:“元馭兄再這般說,我明日便舉家遷至太倉。”
“鎮江知府恐怕得先和蘇州知府打一架。”
兩人開了會兒玩笑,王錫爵便稱讚起了柳賀那篇《鄉居小記》:“澤遠你在家也是勁頭十足,我卻非如此,在鄉只願當個富貴閑人,教教兒子們讀書。”
“這樣也不錯。”柳賀道,“元馭兄你也知,我在禮部辦了不少事,全放下我也辦不到。”
他們當過官的,只要對朝事還有一點憂慮,便不可能說放下就放下。
“京中究竟是何情形?”柳賀道。
王錫爵輕輕搖了搖頭:“你我都退了,元輔便不再提增補閣臣,京中許多官員都十分心急。”
“此事實在難看。”柳賀道,“天子已成年,恩師的確該歸政,可落到如今這個地步,倒好似天子急着抹殺恩師功勞似的。”
“你我二人不在京城,縱是憂心,也顧不上那麼多了。”王錫爵嘆道,“我思慮許久,仍是覺得澤遠你當先我一步入閣。”
“為何這般想?”
王錫爵道:“我雖不願認,心中卻也明白,無論是天子還是元輔,都更屬意澤遠你。”
換了旁人王錫爵或許會不服氣,但對柳賀他一向敬佩。
“澤遠你要歇到何時?”王錫爵道,“經元輔歸政一事你也能看出,朝堂上辦實事者少,謀心機者眾,澤遠你想避開妖風,可一味逃避也不是辦法。”
柳賀嘆了口氣:“元馭兄,我今日來此實不想聽這些。”
“那便改日再談。”王錫爵道,“今日你難得來一趟,我令府中廚子做了幾道拿手菜,也好叫你嘗嘗蘇州口味。”
柳賀道:“我當年遊學也在蘇州住過一陣,可惜當時與元馭兄並不相熟。”
王錫爵的意思柳賀也明白,但他覺得,至少現在還沒有到他回朝的時機。
若是可以,柳賀希望能在天子感受張居正歸政誠意的時候回朝。
論起朝事,王錫爵有許多見解,但不論朝事時,他於琴棋書畫品茗等道無不精通,柳賀不由感慨,大戶人家出身和他這小門小戶出身果然不同。
在太倉王錫爵家中住了幾日,對方待柳賀可謂事事周到。但兩人談話間仍是提到了張居正歸政之事,一方面,張居正的確要歸政,時機已經到了,但另一方面,天子同樣要做好親政的準備。
臨別之際,王錫爵對柳賀道:“澤遠,若我所料不錯,你歸朝應當比我更早一些。”
柳賀疑惑道:“元馭兄為何如此篤定?”
“你不必猜緣由,只需知道我王元馭是神算便可。”
柳賀無奈道:“元馭兄,若我真如你所說那般歸京,我定要向天子奏明,元馭兄你在鄉極是清閑,竟要和欽天監搶活干。”
王錫爵不由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