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御前交鋒
    “衡臣老相這是老成謀國之見,”弘晝接口道:“將日本和琉球歸於治下,我國的海疆變得空前廣大。”
    “由此可見皇上當初建立兩洋海軍的遠見卓識,此時只有海戰陸戰都能打得來的海軍才是最實用的。”
    “順着衡臣的思路,臣弟想不如乾脆將劉國玉的東洋海軍移駐台灣,同時將琉球群島也劃為他的防區。”
    “將來在廣東或是海南再組建一支南洋海軍,這三支海軍的防區正好連成一條線,把大清從南到北的萬裏海疆牢牢的守住了。”
    “到那時,他們身後的東海、黃海、日本海,哦不,應該改為東瀛海了,這些就都成了我國的內海,在沿海的地方只需配備一些海巡力量用以捕盜緝私就可以了。”
    “既可保我萬裏海疆固若金湯,又把幾塊好鋼都用在了刀刃上,也算是為朝廷省下了大量的軍費。”
    眾人一聽,立時便覺出他的主意比張廷玉的更加完善可行,而且其中還有一個高明之處。
    琉球群島像一條線分佈在台灣和東瀛之間,行政上屬東瀛省管轄,防務上卻歸台灣的東洋海軍,這樣兩支海軍就可以互相牽制。
    不管是眼下還是將來,都能夠有效的防止其尾大不掉、自成一統。
    見眾紛紛點頭附和,乾隆笑道:“正所謂集思廣益、眾智無窮!經張衡臣與和親王這一說,國家的海防大計就見了雛形了!”
    “就依你們所言,着何志遠以北洋海軍提督暫署東瀛總督,防區為千島群島及東瀛諸島。”
    “着劉國玉以東洋海軍提督暫署台灣總督,防區為台灣全境及琉球群島,在南洋海軍組建之前協防廣東、廣西以及海南三省,你們以為如何?”
    眾人思忖着皇上的安排,越咂摸越有味道,這樣一來不僅平衡了何、劉二人的關係,而且他們這兩個總督的“暫署”真可謂是高明之至!
    如果他們做得合了聖意,那就一直“暫署”下去,君臣相安無事。
    萬一有個風吹草動,一道旨意委個正式的總督下去,立時就能不動聲色的制約住兩支海軍的駐防區域以及一應供給,以免對朝廷構成威脅!
    眾人心中對乾隆的帝王心術嘆服不已,紛紛點頭贊成。
    “皇上,”陳世倌道:“琉球群島最西端的先島諸島離着台灣很近,離東瀛各島卻甚遠,治理起來殊為不便,臣想將它划入台灣更適宜些。”
    乾隆略一思忖道:“准了!先島諸島劃歸台灣管轄,沖繩諸島、奄美諸島以北歸東瀛。”
    “兩省地界和防區劃分就這樣定下來,李侍堯政務上的事情太多,軍務上不能兼顧了。”
    “你們斟酌出幾個北洋海軍總兵的人選奏進來朕看,該員到任后即與李侍堯交接,在何志遠的節制下繼續辦理東瀛的軍務。”
    “還有東瀛省的布政使、按察使,大理院、都察院及各部在省里分司的官員人選都要抓緊定下來。”
    “你們都可以提出人選,各部院也可以薦上來。”
    說了這許久的話,在座的多數人都已經傳看過了劉國玉與昭仁簽訂的條約。
    弘晝見乾隆打住了口頭端起茶盞來喝茶,便說道:“看得出來,兆惠他們與昭仁等人商談的很詳細,草約的條款也大都恰當,只是臣弟以為最後一條應該駁了。”
    “這幾年大清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增添了這麼多的疆域,新入籍的滿漢以外各族百姓何止千萬?”
    “依照朝廷現行的大政,各民族間通婚的事情必然會越來越多。”
    “如果這次為日本人開了這個例,其他各族一定會爭相效仿,紛紛請求朝廷豁免了其後人的剃髮易服,後人的後人自然也就一脈相承了。”
    “長此以往,不僅朝廷剃髮易服的制度將形同虛設,漢人們也會心生怨氣,臣弟請皇上留意。”
    乾隆不動聲色的掃視了眾人一眼,問道:“你們的意思呢?劉延清,你前幾日上的摺子裏好像也說了一件類似的案子吧。”
    “因為朕回京后就要議這事情,所以就暫把你的摺子留中了。正好今天都在,你把那案件說說吧。”
    “遵旨,”劉統勛道:“是吉林按察司報到部里的一樁案件,吉林府榆樹縣有一戶村民,男人是朝鮮族,乾隆元年自朝鮮遷到吉林的。”
    “後來娶了當地的漢族女子為妻生兒育女,到今年其家長子已滿八歲,照例該剃髮了,卻一直未剃。”
    “當地甲長多次勸說,均被男童之父以其為朝鮮族,按例免予剃髮為由拒絕。甲長怕受牽連,便通過保長將此事層層報到了縣裏。”
    “縣按察署翻出了乾隆元年遷移朝鮮百姓的相關政令,見其中並未有對朝鮮族與漢族通婚所生男童剃髮事宜的明文規定。”
    “於是將該男子傳到縣裏,以男童之母是漢人為由,勒令其為長子剃髮。”
    “訪男子不僅拒不服從且態度強硬,咆哮公堂,被按察署判罰了二十板子。”
    “被抬回家后,他糾集了百餘名朝鮮族百姓,用馬車將其拉到了府里,把府衙大門堵了,一定要討個說法。”
    “吉林知府是個謹慎人,與府里按察署商議之下,覺得該男童免予剃髮雖然無例可依,但強制剃髮卻似乎也於法無據。”
    “於是他好言勸回了眾人,然後上報到了省里,省里又報到了部里。”
    “以後此類的事情會越來越多,總要有個統一的說法,下面辦起差來才好有個遵循。”
    張廷玉道:“乾隆元年議這事的時候,我們中有好幾個人都在場,我也還記得清爽。”
    “順治二年頒佈《剃髮令》、《易服令》時李氏朝鮮還是外藩,並未受此令的約束,其後直到乾隆元年,朝鮮人的衣冠服飾也未作任何改變。”
    “朝鮮平定後事情千頭萬緒,遷移百姓的期限又很緊迫,當時只想着各族的衣冠服飾保持現狀即可,卻忽略了通婚後所生男童是否剃髮的事。”
    “如今整整九年過去了,通婚後所生男童可不都到了剃髮的年齡?是該有個說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