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公信
常洵對在京城的軍功勛爵道出自己的計劃,那些勛爵左右上下對比今日境地,長期利害得失一致同意后,新京營開始將新兵招進去在新兵連訓練了。
那些為獲得留用與新招收考核合格者開辦的士官培訓班、尉官培訓班也在同時開始上課了。另外一個就是被清退的士兵、不受處罰的軍官也開始領取他們的欠餉,還有退伍補助費。
當然也有不少軍官因吃空餉、占役、貪腐而退賠了不少錢,更嚴重的被抄了家產,處以勞役。就京營大案處理軍官就到勞役而已,但也有更重的乃是屬於強佔民財、逼良為娼之類罪惡所以也處決了一些,勞役者當然也送去干工程。
文官方面這時軍餉未給足主要是財政問題為主,不存在幾個主官對龐大的軍餉一口吃掉三分之一的。另外要獲取這縮水的軍餉給各種經手人好處確實是存在,這方面包括錢、財、物如糧草、軍服、兵器等都存在缺、劣、差問題。
這些問題有文官也有內官,有官員也有吏員,也有在京營中的大小文員。對他們的處理與軍官差不多,數額大的也會抄家並查其它問題,達到處決者不多幾個。
可這一次處理仍然讓所有的官吏感到害怕,這害怕並非是常洵刀快殺人。就殺人每次查貪腐不殺人不可能的,況京營之案之大少有殺好幾百人也不算特別殘酷。
讓官吏害怕乃是這一次查案細、嚴,還有對今後的規矩進行了大量改革。如此不僅要將之前吃進去的吐出來,新規矩下欲貪腐愈加不好辦了。
總而言之京營繳械徹底整頓重編,讓常洵擴大了幾倍基本力量,解決了京城最大的不可控軍事組織。雖然暫時還未直接整編成幾個新京營,可那些士兵只要短期訓練就可以成軍了。
加上常洵才幾天就強勢推動各種改革,提出的措施也有理有節並非是荒腔走板一相情願式。京報又幫腔將正確消息傳遞出去,又點明改革的好處或要害,到這時所有的文武官員對常洵於對朱棣、朱元璋差不多了。
不過這一來文官內部爭權奪利少了也不敢明了,主要是常洵的改革指向十分明顯在針對士紳。當然第一刀砍在了在京城的軍功勛爵身上,還有一些原來的高級軍官頭上,可是他們對此根本無法彈冠相慶。
因為此舉乃是常洵奪權與鞏固權威必須的,至於軍功勛爵與高級軍官早已經讓他們壓倒了,此時就算是被常洵嚴懲了也就是那麼回事。
而且軍隊肯定會重建,軍功勛爵倒下只是換另一些人而已。從此時傳出大員島情形常洵對文武之間並不偏重,軍隊只是規定不可介入政治,只在民政需要時應民政官員出動,可軍隊也不由民政控制錢、財、物所以軍隊比較超然。
不受文官控制錢、財、物外,在常洵那裏軍隊也不用文官決定戰略戰術、糧草之類後勤管理。軍官甚至是包括士兵都要求讀書,整個管理體系他們第一次見到十分完整有效。
所以今後軍隊不再由文官可以控制的,連插手也不可能了。反倒是在大員島軍官轉職民政的不少見,文職轉武職罕見,當然也是軍隊中教育發達軍官比移民水平高。
可這樣一支軍隊與軍官於此時文官而言比現在還不如,有可能真該拉那些軍功勛爵一把。只是京營一下被常洵控制住,那時他們還覺得好事知道不妙無法補救了。
不過新兵連一個接一個成立了,士官尉官培訓班開辦了,並不等於京營問題徹底解決了。原來京瑩名額十八萬,實有十二萬差點兒。
這些人中步、騎、炮外還有一些鐵、木、皮、藤、泥瓦等工匠,他們少許為了生產一些用量小的物件,大多數為了修理各種軍械。這些人一部分仍然需要,一部分人會合併去專業生產工廠,另一部分人多餘了,要安排他們去常洵辦的其他工廠工作。
另外將近十二萬人中這次招兵四萬,與常洵原來一萬人編為十個旅。可原京營士兵包括各種工匠只留下一萬多人,新士兵大部分為原京營士兵子弟、周圍農民,另加一部分流民。
如此十萬左右原軍人失去了軍餉,不少人還可能一時找不到其它謀生手段。雖說他們補了欠餉與遣散費少者也有六七兩,可於長期生活這點錢不算什麼。
於是常洵又動員他們移民出去,動員的人也不僅他們對缺地的僱農,京城周圍數十萬計的流民,還有自耕農、小地主們一樣發出了移民邀請。
為什麼向自耕農、小地主也發出邀請呢?原來自耕農完全有自己充足耕地者不多,不大可能土地正好夠他們耕種,只是他們只需少許佃租或兼干一些其它事如手工業、小商販之類。
可他們的財政收入平衡極容易打破,如子女多一娶親分家下一代就不可能保持了。如果讓他們分出一子去海外自籌資金墾荒肯定也有人願意,富農、小地主也有一樣的需要。
而安置那些勛爵的島嶼正好有大量間隔空地供他們開發,這條路走通了會有更多人選擇。畢竟北方的土地太緊張又產量只及南洋三分之一,在南洋墾荒一開始肯定門檻也不高。
還有常洵在大員島實行土地歸他所有加合作社制,再過幾年他會讓農民將這百分之二十作為贖地款,收十年後將耕種權完全給予農民的,合作社也要靠他們的共同利益維持,所以這時開放‘自費‘墾荒常洵不會在乎,為了形成風氣還只能一開始給予更多優惠。
那麼之所以之前不動員人去大員島自費墾荒?原因在於常洵需要一個掌控力超強的基礎為一,其二其他人也不會信任他。
別說自耕農、小地主,就算是流民流落京城地區三四十萬也有的,可目前為止成為移民在大員島的不超過八萬。其他人都是勉強可以半飽者極少願意移民的,為什麼如此十分簡單:常洵還缺乏‘公信力‘。
但這時不同了,常洵接權強勢回來證明之前傳言都是真的。比如原京營出去的三千人中,此時好幾百次人為原來的士兵或他們的子弟,雖說之前來接家人與親友時也傳說大員島非常好,可是他們仍然是認為不大可靠。
況且他們那時也不敢私自離開,此時失去了軍職,又有那麼多人活生生證明。所以這時不少京營的人、京城周圍的農民、流民蠢蠢欲動移民了,一下有二十萬左右報名的。
連自耕農、小地主們動心的不少,紛紛打聽自費墾荒在什麼地方,大概需要多少資金,運輸方式及物資準備等細節。有了京報上登載章程,不少人買回家細讀研究。
京報上為此還連續刊登了不少訪談錄,主人翁都是去大員島的移民,還有個去過南洋的海商。從他們的敘述讀者知道了大員島與南洋,植物茂密到人也不易行走乃是太肥沃了。
比如在大員島每季收三石稻穀正常的,一畝田養活二個人也可以。在大員島一半多糧食交租子或賣出去,每個人還吃了六百斤左右糧食,當然一部分糧食為飼料糧,所以大員移民三天二頭有肉吃。
因為京報的公信力可以,加常洵強勢回歸的因素,不僅京城與周圍掀起移民熱朝,讓整頓京營刷下來的人不陷入生活困境,讓京營整頓不完美。
其它地方的人心動的也多了起來,如此一來因需要將軍功勛爵封賞地移往南洋,增加的移民也一下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