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四章 矛盾與衝突

第七百四十四章 矛盾與衝突

貞觀二十四年時,吐蕃國主松贊干布抑鬱而終,當時的吐蕃被大唐從東北西三個方向包圍,南方又面臨著天竺的威脅,可以說整個吐蕃再也擴張的可能,甚至若不是大唐和天竺需要吐蕃做為兩大帝國的緩衝區的話,吐蕃早就被他們給滅了。

不過吐蕃雖然沒有被滅,但是在兩大帝國的擠壓下,日子也變得十分艱難,特別是大唐和天竺從各個方向蠶食吐蕃的領土,雖然每年損失的土地並不是很多,但也足夠讓松贊干布為之吐血的,也正是因為如此,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裏,松贊干布也是活的十分憋屈,甚至後來有人認為,松贊干布之所以在壯年去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後幾年的抑鬱不得志。

松贊干布死後,由他年幼的孫子芒松芒贊繼任贊普之位,大相祿東贊輔佐,其實當時因為國主年幼,所以吐蕃大權完全落到了祿東贊手中,這位李愔的老熟人也總算混出頭了,手握一國重權,這也讓他有些躊躇滿志,準備用自己的力量帶領吐蕃走出現在的困境。

事實上祿東贊也做的的確不錯,他一改之前松贊干布的保守策略,開始積極的向大唐學習,發展本國的工商業,同時積極的與大唐和天竺接觸,加強雙方的交流,增加兩大帝國對吐蕃的了解,減少三國之間的敵意。

祿東贊的這一系列舉措,的確使得吐蕃的情況得到很大的改善,吐蕃國內也出現了一批因工商業而富裕起來的人群,百姓的生活也得到良好的改善,甚至連大唐和天竺對吐蕃的態度也發生了改變,三國邊境上的駐軍也是年年減少,一切看起來都好像朝着很美好的方向發展。

但是隨着芒松芒贊的長大,這種情況終於產生了變化,芒松芒贊身為國主,自然想要從祿東贊手中奪回權力,另外芒松芒贊年輕氣盛。他早就看不慣大唐和天竺的盛氣凌人,對祿東贊交好大唐和天竺的舉動自然也十分反感。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芒松芒贊在暗中籌備很久,終於在一次朝會上發動政變,一舉殺死祿東贊及他的兩個兒子,然後芒松芒贊迅速的掌控吐蕃大權,並將祿東贊家族屠戮一空。

芒松芒贊在掌握大權后。立刻一反祿東贊之前主動交好大唐與天竺的做法,開始積極的備戰。而且在邊境上還是數次挑釁,很是有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感覺。

大唐和天竺自然不能容忍小小吐蕃的挑釁,因此在李治登基的第十個年頭,他與天竺的李惲、李貞聯手出兵,從南北兩個方向夾擊,結果在三十萬聯軍的碾壓下,芒松芒贊組織起來的吐蕃軍隊根本不堪一擊,短短一個月就兵敗亡國。

吐蕃滅亡之後,國土被大唐和天竺瓜分。但是這樣一來,兩國的邊境也就接壤了。開始的時候,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還促進了兩國的交流,大唐的南方各地可以直接到達天竺,雖然吐蕃高原的道路很難走,但畢竟比海路要近很多。

但是隨着這種交流的增加,大唐與天竺的邊境上也經常出現一些矛盾和糾紛。開始的時候還只是一些民間的糾紛,但是後來慢慢的轉變成小股軍隊的對峙,甚至於後來還爆發了一次軍隊之間的衝突,這讓大唐與天竺的高層都是十分尷尬,後來兩國經過多次協商才解決了這次衝突。但是有了這個先例,大唐與天竺邊境上的衝突開始變得越來越多。

以上是大唐與天竺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同樣,在大唐與大齊、大齊與天竺,甚至是大唐與地中海帝國之間,也存在着同樣的問題。

比如這幾年隨着大唐海軍的興起,慢慢的對自己的海岸線加強了防守,同時大唐也需要擴展自己的海上力量,這勢必會對大齊的海上霸主地位產生衝擊。因此兩國在大唐東方現南方的海域都產生了不小的矛盾。

同樣也是因為海域的問題,天竺海軍的擴張也觸犯到大齊的利益,因此兩國在天竺海域也經常發生一些摩擦,甚至這種摩擦已經對天竺海域的安全產生一定的影響。

而大唐與地中海帝國的矛盾主要來源於黑海與裏海之間的領土之爭,黑海是羅馬帝國的傳統勢力範圍,因此在地中海帝國看來,黑海周邊的土地也是屬於他們的,但是大唐在打下裏海后,則認為裏海周邊的土地是屬於他們的,結果這兩邊的土地範圍剛好產生了重合,於是一場對土地的爭奪也就開始了。

兩國先是舉行談判,但是最後根本談不攏,兩國又都不肯放棄對這片土地的擁有權,畢竟若是丟失了這片土地,那麼李恪的黑海和李治的裏海都會變得很不安全。結果最後黑海與裏海之間的土地變成了兩國之間的共管區,那裏兩國都駐紮有軍隊,矛盾與衝突時不時就會爆發。

上面舉出來的大都是領土或領海方面的衝突,另外還有商業、人口、經濟等方面出現的問題,同樣也困擾着四大帝國的李愔五兄弟,甚至因為這些國家關係出現的問題,已經影響到他們兄弟之間的感情,比如因為南方邊境的事,李治就和李貞大吵了一架,後來雖然經過李愔和李惲的調解,兩人雖然都點頭認錯,但是彼此之間的感情也比以前生疏了許多。

台灣基隆的皇宮之內,李愔坐在書桌後面,右手的手指在桌面上輕輕的敲着,好像是在思考着什麼?現在李愔已經年過四十,頜下留着三縷短須,看起來比當年更加的成熟穩重,只不過這些年他沒有被那些繁重的政務拖累,再加上保養得當,因此現在看起來倒像是個剛剛三十齣頭的年輕人。

年過花甲的王安坐在旁邊的沙發上,眼睛似閉未閉,像是睡著了似的。按照大齊的律法,首相最多只能連任兩屆,每屆四年,王安在永微三年時,就已經連任了八年的首相,因此之後就再也不能再擔任首相,於是在政績上表現突出的劉仁軌被李愔提名,結果超過半數以上的官員同意,於是他就成為大唐的第二任首相。

雖然幾年前王安就已經卸任首相一職,現在擔任着李愔的私人顧問,在大齊國內,他依然有着強大的影響力。況且現在他還是大齊皇子公主們的老師,身居太傅的高位,有時他的一句話,就可能改變李愔的一項決定。

而在王安的身邊,則坐着大唐第二位首相劉仁軌。相比王安的年老,劉仁軌現在剛到五十歲,這個年齡對於首相這個職位來說,還是相當年輕的。另外劉仁軌是個文武全才,李愔手下的第一支火器部隊就是他一手帶出來的,後來大齊規定文武互不統屬,於是劉仁軌這才完全放棄了自己的武職,成為一個徹底的文官。

說起來劉仁軌的性格方正,再加上以前帶過兵的緣故,所以他執政的手腕十分強硬,有時連李愔的面子也不給,兩人經常因為意見相左而在朝堂上吵架。其中有一次李愔實在氣的不行,準備把劉仁軌的首相免去,然後再拿他問罪。但是沒想到劉仁軌雖然性格古板,但古板並不意味着傻,他在接到消息后,立刻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將自己比做魏徵,面對皇權絕不退縮,堅持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

等到李愔看到這篇文章時,先是氣的大罵劉仁軌奸詐,然後在大殿裏仰頭大笑幾聲,就將這件事給揭過去了,再也沒找過劉仁軌的麻煩。畢竟人家都已經將自己比做魏徵了,若是李愔敢拿他問罪的話,那不是明擺着告訴別人,自己這個做兒子的比不上老子李世民的氣度嗎?

雖然劉仁軌的脾氣很臭,但是做事的風格卻十分合李愔的胃口,特別是他身上的軍人作風,也更加適合安定大齊現在的局面。

比如前幾年本州島上的倭人,因為嫉妒漢人的富裕而發生暴動,數十萬倭人都參與其中,幸好軍隊反應迅速,這才沒有造成太大的人員傷亡。後來劉仁軌親自下令,將參與暴動的倭人統統弔死在道路兩邊,結果在數十年之後,倭州的一些道路兩側還能看到幾具乾屍在飄動。有了這種血淋淋的例子在眼前,所有倭人都老實了,幾百年內都沒有倭人敢對官府有任何的不滿。

另外劉仁軌在對外擴張時,手段也更加的強硬,他將那些歸附的美洲人編入軍隊,然後用這些人開拓美洲的殖民地,所有不願歸附的美洲人,都會遭到無情的打擊,男人被抓去做了礦工,女人的境遇則更加悲慘。

也正是劉仁軌這種鐵血的作風,讓李愔聯想到後世德意志的鐵血首相俾斯麥,因此在一次朝會上,他親口稱劉仁軌為鐵血首相,結果這個稱呼被報紙傳揚出去,一時間劉仁軌的鐵血首相之名傳遍了整個世界。

法這無論劉仁軌的手腕再怎麼強硬,有些事情他也還是無權處理,比如像今天這件事,他就親自跑來請李愔拿主意,只不過李愔聽后也有些躊躇不定,因此將年邁的王安也請了過來,想看一看他有何看法?(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資本大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資本大唐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百四十四章 矛盾與衝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