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7章 法軍的部署與主攻方向
從1797年11月,到1798年4月間,也就是法普開戰之前的這半年時間裏,依照安德魯統帥的意見,總參謀部聯合6軍部,對法軍40多萬野戰部隊的(集團)軍1級的主要指揮官,進行了小範圍的調整與補充。
5月12日,在完成3易其稿的“黑色方案”獲得通過後,安德魯隨即以法國最高統帥的身份,在巴黎簽署了“1號作戰指令”。分別任命索漢、佩里尼翁、席塞爾與馬塞納,為西普魯士方面軍、中普魯士方面軍、東普魯士方面軍與波蘭方面軍的總指揮。
至於原匈牙利方面軍的總指揮官,塞律里埃中將,他被改任多瑙河方面軍的司令官,留守在奧地利西部的林茨1帶;並在軍情局和維也納使領館的配合下,嚴密監視美泉宮和弗蘭茨2世的1舉1動。
伴隨上述作戰令1同下達的,還有1份晉陞令,那是馬塞納被授予(戰時)中將軍銜。
事實上,作為第1軍軍長的德賽,其在德意志戰爭、哈布斯堡王朝戰爭,以及荷蘭戰爭中的優異表現,要遠勝於馬塞納。
毫無疑問,很多人認為最高統帥對馬塞納的任命,顯然是顧及了原意大利方面軍的情緒,以免造成厚此薄彼的影響。
當然,依照軍事管理條例,方面軍總指揮的軍銜為中將,且原則上也不得兼下屬(集團)軍的指揮官。基於此,原第11軍的軍長1職,交由米歇爾·內伊將軍擔當。
在1796年到1797年的德意志與哈布斯堡王朝戰爭中,內伊1貫表現的相當出色,他熟知步騎炮兵,戰術技巧高超,作戰勇敢,備受官兵愛戴。
在最為關鍵的林茨之戰中,內伊曾3次負傷,1次傷腿,1次傷腳,1次傷手。包紮好傷口后,內伊都拒絕離開陣地,依然堅守在第1線,成功鼓舞了部下的士氣,最終1舉拿下了3座要塞。
事後,29歲的內伊被安德魯執政官譽為“勇士中的勇士”,全軍通報表揚。因此,在普魯士戰爭開始之前,他和11軍被調往佩里尼翁指揮的中普魯士方面軍。該方面軍屬於法國的主攻部隊。
除了內伊將軍成為1798年的法軍序列中,耀眼的“將領之星”外,28歲的路易·尼古拉·達武將軍,也得到了安德魯統帥青睞。
在北海運河之戰中,達武替代了墜馬負傷的指揮官,以代理師長的身份,指揮9千人,在荷蘭槍騎兵的配合下,以及30多門火炮的掩護下,1路追着2萬多英軍,狂奔了近40公里,從阿姆斯特丹城下,直到北海運河的入海口……
事後,達武結束了從1794年開始,長達4年的準將生涯,最終晉陞到少將軍銜。今年3月,達武被任命為憲兵第2師團(軍1級)的指揮官,成為法軍中另1顆冉冉升起的“希望之星”。
5月下旬,14個集團軍和2個軍1級的近衛師團,以及它們麾下的各師旅團,依照統帥部和總參謀部的要求,完成了全部調整。目前法國16個集團軍的指揮官名單,如下:
第1軍軍長,德賽;第2軍軍長,聖西爾;第3軍軍長,麥克唐納;第4軍軍長,克萊貝爾(45歲);第5軍軍長,莫蒂埃;
第6軍軍長勒費弗爾(41歲);第7軍軍長維克多;第8軍軍長,蘇爾特;第9軍軍長,旺達姆;第11軍軍長,內伊(替代已晉陞波蘭方面軍的馬塞納);
第12軍軍長,奧熱羅;第13軍軍長,蘭德爾(替代塞律里埃);第14軍軍長,儒貝爾;近衛第1師團(軍級),指揮官貝西埃爾;近衛第2師團(師級),指揮官達武。
此外,統帥部下屬還有各直屬作戰部隊,這包括霍斯將軍指揮的山地旅(師級),弗恩將軍指揮的特殊作戰部隊(旅級),以及數十艘蒸汽炮艇組成的內河艦隊,等等。
在共和國現有的14個(集團)軍中,有4個軍並不直接參与對普魯士的戰爭,他們是:
德賽的第1軍和維克多的第7軍,目前將佈防於比利時和荷蘭1帶,重點防禦海峽對岸的英國;
儒貝爾的14軍隸屬於馬塞納的波蘭方面軍,防範涅曼河東面的俄國-軍隊;
蘭德爾的第3軍,依然屬於塞律里埃中將的多瑙河方面軍,目標是監視戰敗中的奧地利及附庸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
其餘10個野戰軍,以及2個憲兵師團(軍級編製),合計12個軍,約近30萬精銳法軍都將進入北德意志戰場。
不僅如此,以魯爾、巴登、符騰堡、巴伐利亞為核心的德意志諸侯也將從國內或其他自由城市裏,招募到8萬士兵,配合法軍主力進攻普魯士與北德意志聯軍;
而以荷蘭、瑞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的僕從國也將調來10萬軍隊,其中5萬人會參與北德意志的戰爭,至於餘下的5萬人與法國的14軍1到,加入波蘭方面軍,全力防範涅曼河對岸的俄國-軍隊。
至於意大利北部諸侯也將拼湊出2萬軍隊,不過他們不是參與普魯士戰爭,而是進入奧地利的南部,加入到多瑙河方面軍,替代法軍實施監視奧地利和美泉宮。
依照“1號作戰指令”,索漢麾下的“西普魯士方面軍”,將從魯爾公國出發,首先攻佔漢諾威公國和布倫瑞克(公國),向柏林進軍,漢堡與不萊梅等自由市也屬於其攻擊範圍。
“西普魯士方面軍”的作戰部隊包括,麥克唐納的第3軍,克萊貝爾的第4軍,南德意志軍團的5萬人,以及小克勒曼指揮的5千魯爾公國的軍隊,合計10萬兵力。
“西普魯士方面軍”的主要對手,是默倫多夫元帥軍團,下轄4個師,大約有3.2萬人,以及5、6千漢諾威公國的軍隊。
在配合軍情局收集的信息,總參謀部給予對手默倫多夫元帥的評價,“……由於完全缺乏正規的教育和精神活動,他(默倫多夫元帥)身上的力量日漸衰減,因多年出入宮廷而破壞了他天生的堅強性格……”。
此外,所謂的漢諾威軍隊,不過是民兵披上了普軍制服,戰鬥力可想而知;更別說,軍情局私下宣傳過,只要民兵褪下軍服,放下武器,法軍就可以放任他們通過防線,回到家中,與妻兒團聚;
佩里尼翁指揮的“中普魯士方面軍”將由南向北,在佔領萊比錫、魏瑪與黑森國后,繼續向北進攻馬格斯堡、波茨坦和柏林,直到波羅的海南部港口斯德丁(什切青)。
作為主力中的主力,中普魯士方面軍全部配屬的是法國的5個集團軍,總兵力達到了12萬,這包括聖西爾的第2軍,莫蒂埃的第5軍,蘇爾特的第8軍,內伊的第11軍,以及奧熱羅的第12軍。
“西普魯士方面軍”的主要對手,將是駐防於哥達與埃爾富爾附近布倫瑞克軍團,以及駐防於耶拿與薩爾菲爾德1帶的霍恩洛厄軍團,下轄有11個師,約9.3萬人;
依照總參謀部下發給“中普魯士方面軍”的資料中提及,“(布倫瑞克公爵和霍恩洛厄親王)都已是個70歲的老頭,身居要職而不能勝任,他們對老1套方法十分精通,但從頭腦中卻根本產生不出偉大的指導性思想……
他們不相信任何人,把每個人都看成他權威的爭奪者,全部精力都消耗在堆積成山的公文里。
此外,把同1戰場上的軍隊分為兩支,是十分少見的,這本身就是個重大弊害……”
席塞爾的“東普魯士方面軍”,將沿着維斯瓦河向北攻擊,並在波蘭軍民,以及馬塞納的波蘭方面軍的配合下,奪取華沙、羅茲、托倫與但澤(格但斯克),繼而拿下東普魯士的首府柯尼斯堡,徹底截斷威廉3世及家人通向俄羅斯避難的道路。
其麾下包括勒費弗爾的第6軍,波蘭自由軍團的主力,還有來自瑞士和荷蘭的輔助軍隊,也保持在10萬兵力左右,只是戰鬥力方面,要遠遠遜於勢力強大的中普魯士方面軍。
“東普魯士方面軍”主要對手,是呂歇爾軍(獨立縱隊)擁有3個師,約2.5萬人,目前駐防在艾森納赫。
由於呂歇爾軍主要是為了監視不安分的薩克森公國,所以在戰爭初期的時候,這個獨立縱隊不會主動出擊。
此外,普魯士在波蘭佔領區還有大約3萬民兵,但其中大半屬於隨時可能會反水的波蘭人,因此戰鬥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馬塞納的“波蘭方面軍”的戰鬥目標,除了配合東普魯士方面軍圍剿普軍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防禦從波羅的海南岸的柯尼斯堡,到波蘭涅曼河的邊境線;
其麾下包括儒貝爾的第14軍、波蘭自由軍團的1部,捷克、斯洛伐克與匈牙利人組成的喀爾巴阡兵團,合計8萬兵力。
與以往1樣,安德魯統帥身邊的兩個近衛師團,包括貝西埃爾的近衛第1師團,達武的近衛第2師團,旺達姆的第9軍,以及山地旅、特種作戰聯隊和內河艦隊,8萬多人,將擔當戰略總預備隊。
而總參謀長貝爾蒂埃將軍(中將軍銜)被任命為這個預備軍,名義上的總指揮官。毫無疑問,實際指揮總預備隊是安德魯本人。而且,這個戰略預備隊就是為了配合中普魯士方面軍。
綜上,安德魯動員了4個強大的方面軍,包括2十多個僕從國-軍隊在內的41萬大軍,直接或間接參與對普魯士的戰爭。
事實上,普魯士軍隊也擁有龐大的潛在兵力,總參謀部預估普軍在23萬到25萬之間,但實際野戰部隊僅有15萬不到,其他兵力必須得守衛各個城池要塞。
41萬久經沙場的精銳法軍(及盟軍),對陣新兵居多的23萬普軍,瞎子都看得清楚,誰將是戰爭的勝利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