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遊戲
孫遜每天放學后,都會懂事的回家先把米飯燜上,燒開鍋后習慣的撤火,之後米飯悶熟。然後跑到門口路上和玩伴玩耍。孩子們的遊戲簡單但孩子們樂此不疲的,或玩過家家或玩彈玻璃球,有時候孩子們你追我趕的玩起追逐遊戲。
前屋的鄰居家沒有院牆,在那個年代並不是每家都需要砌上院牆,有的簡單的把木棍一排排的埋到土裏面,攔腰用木棍橫着固定,簡易的院牆就算做好了,或者乾脆敞開院落,象徵性的用土墊高院落。前院鄰居院子臨村路是一個電線杆,與高起的院子中間有能過一個孩子身位的空隙,每次孩子們追逐時候都會走空隙作為“捷徑”。
因為旁邊的村路是孫父孫母回家的必經之路,孫遜就一邊等待一邊和孩子們一起玩追逐遊戲,估計是玩的忘乎所以了,在孫遜鑽電線杆空隙的那一刻,孫遜的頭卻撞在了電線杆上,孫遜腦袋一蒙,頓時眼前不知是汗水還是血水。
恰巧孫父孫母正好路過,趕忙背着孫遜往後屋跑,孫家爺爺奶奶在吃完飯,孫奶奶看見孫遜額頭流血,趕忙從柜子裏面拿出一個木盒子,熟練的拿出深灰色藥瓶,用碘酒擦傷口,又拿出紗布把孫遜的頭包上,一邊包一邊嘮叨着孫遜不聽話,每次都是受傷。
還好傷疤不大,經過孫奶奶的處理,已經不流血了,孫父背着孫遜回來前屋。
到家之後,孫母不斷的囑咐孫遜,平時玩的時候要小心,也不知道孫遜聽沒聽見,一直在玩草編蟈蟈,因為平時孫遜也沒有什麼玩具,看樣子是在讓兩隻蟈蟈在“戰鬥”,嘴裏還不時的發出幾聲配音,孫父倒是安慰孫母說:“孩子受點傷沒啥事”,孫母用眼睛白了孫父一眼,轉身走出了裏屋,到外面去做事了。
農村裏的小學,讀書的時間很少,其他時間孩子們都是在玩耍,各家的大人們要麼忙着農活,要麼忙着做工掙錢,基本小孩子在這裏都是“散養”的狀態。
村子裏面靠近各家院牆的地方,會有很多的大石塊,一方面方便村民茶餘飯後的“家門口閑聊”,也方便人們平時歇腳。孩子們發現石頭掀開后,土表總會有很多的土洞,當地人管挖洞的昆蟲叫“地喇蛄”,學名叫螻蛄,孩子們總拿一根木棍,在裏面挖來挖去,一會兒就把“地喇蛄”逮到了,然後放在一個小瓶子裏面。
不過有時候孩子們也會跑到北面的磚廠里完,有時候磚廠停工的時候,不少村民還會在那裏挖黃土,用作自己家裏房屋的修補或者院牆的搭砌。
但最吸引孩子們的地方就是學校西面的“合作社”,“合作社”是一排四五十米長、石塊壘起的房子,那時候村裡還沒有商店,“合作社”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雖說現在已經到了九十年代,但在這個偏遠的小山村,“合作社”還是平時老百姓們買東西的地方,從煙酒糖茶、再到布、鞋、針頭線腦,家裏平時用的東西在這裏都能找到。孩子們除了在這裏能夠買到水果糖,還能夠買到玻璃球、“piaji”,“piaji”是當地的土語叫法,第一個字讀四聲,第二個字讀輕聲,學名叫做片技,其實就是黃紙殼上賬上一張印滿圖案的紙,圖案都是圓形,或大或小,每次買都是一整張,回家用剪子沿着圓形外圈剪下來,如果紙張和下面的紙殼粘的不結實,家長還會給熬一點漿糊再次粘一下,這樣孩子們經常在兜里會揣着“piaji”,三五成群的孩子們,蹲着圍攏在一起,用自己的“piaji”摔向別人的,如果別人的“piaji”在撞擊后換了一個面,那就說明自己贏得了別人的那一枚。
當然孩子們玩得智力遊戲也是不少的,比如地面上用樹枝畫出多個方框,然後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單腳或者雙腳的蹦跳,看誰可以最先完成。
女孩子們喜歡玩的跳皮筋,男孩子是不屑於參與的,但是扔沙包是男孩女孩都可以玩的遊戲,孫遜的沙包是孫奶奶縫製的,裏面放上干苞米粒,打在身上也沒有那麼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