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繼承大統
黛玉坐了月子,寶親王便把朝中的大事分給了幾個大臣處理,所有需要批示的摺子,每日由家人用黃匣子封了帶進府上來,批示完了,再由黃匣子封了交到上書房。雍正爺再第三天的時候,終於熬不住了,坐着小轎悄悄的進了寶親王府。
此時正是夏末的下午,天氣沒有那麼熱了,黛玉剛小睡了一會兒,被麟兒的哭鬧聲驚醒了,正瞧着奶媽子給麟兒餵奶。忽聽外邊林嘯雪說道:“萬歲爺來了。”
只見雍正扶着林嘯雪的手,慢慢的進了屋子,笑道:“你們別嚷嚷,朕是瞞着他們悄悄的來的,不然他們總在朕耳朵邊上聒噪,說什麼產房不能隨便進,會沖了朕什麼什麼的,討厭的很。所以朕乾脆偷偷的跑出來了,黛兒怎樣了?”一邊說一邊已經到了黛玉的床前。
黛玉因身子仍是虛弱,無法起身,只在床上笑道:“皇阿瑪如今老了,倒跟個孩子似的,我好好的呢。”
雍正瞧了瞧黛玉的臉色,說道:“恩,臉色還好,不像先時那樣浮腫了,還了原來的模樣,還是這樣俊。”
黛玉便紅了臉說:“皇阿瑪越發說些小孩子的話了,只不知皇阿瑪這陣子身上可好?”
雍正笑道:“朕好着呢,如今朕不管那些雜七雜八的政務了,倒是健壯了不少,看來朕是時候撂挑子了,弘曆也歷練出來了,朕也該好好的享受享受了。”
黛玉笑道:“皇阿瑪這話可真叫黛兒長見識了。”
雍正笑道:“叫你長見識的事情還在後面呢,你只瞧着罷了。”說著轉頭對林嘯雪說:“把朕的孫兒抱來,給朕瞧瞧。”
奶娘聽了,忙把小嬰兒遞給林嘯雪,林嘯雪便抱到了雍正爺的跟前,雍正爺接了過來,抱在懷裏細看。
“咱們滿家的規矩,抱孫不抱子,弘曆小時候沒少遭朕的冷眼,聖祖爺反倒寵他寵的厲害,今兒朕也有個好孫兒了,到底是圓了朕這個心愿,瞧瞧這小傢伙,虎頭虎腦的,一副鳳子龍孫的模樣,朕瞧着,比他阿瑪強多了。”
黛玉聽了,笑道:“皇阿瑪從來沒這樣誇過人,今兒是怎麼了?他一個小人兒,模樣還沒長開,皇阿瑪就這樣誇他?”
雍正也不接黛玉的話,猶自端詳着懷中的嬰兒,忽聽外邊笑道:“宮裏到處找皇阿瑪,不想竟跑到兒臣這裏來了。”
寶親王洒脫的身影隨聲而進,屋裏的丫頭婆子都忙見禮。
雍正笑道:“到底你小子的腿快,怎麼就跟來了?還是惦記着你的兒子,巴巴的跑來?”
寶親王笑道:“兒臣不像皇阿瑪,只顧着看孫子,兒臣記掛着黛兒,不知黛兒今兒午膳進了多少,所以急着趕回來瞧瞧。”
雍正爺同黛玉及丫頭婆子們都被寶親王的話給逗樂了。一時英琦聽說皇上來了,也進來伺候,一家子圍在黛玉跟前說笑了一陣子,雍正方不情願的離開回宮了。
晚間,寶親王親自餵了黛玉進了一碗參粥,方到了前面同英琦一起用了晚膳,復又進來看黛玉。黛玉勸道:“你這幾日總在我這裏,麟兒晚上哭鬧,擾的你睡不好,白天事情也多,王爺不如到西邊歇下的好。”
寶親王自行解了衣衫,靠着黛玉在床上歪下,笑道:“我習慣了睡在你身邊,麟兒哭鬧橫豎有奶媽子照看,不妨事的,到了別處,我更加睡不好。”
黛玉無法,只得憑他去了。滿人的規矩,洗三,滿月酒,雍正爺的賞賜一次比一次豐厚,大臣們的賀禮也一個比一個稀奇,寶親王府里歡聲笑語,忙而有序。
夏天就在這樣忙碌的日子裏悄悄的走了,秋風乍起,頓生寒意,雅蘭苑早早的生了炭火。黛玉已然可以下地走動,閑時便親自抱了孩子逗弄,寶親王忙了起來,雍正爺倒是常來看看孩子,每回來了,總抱着他捨不得放開。人老了或許都是這樣,見了小生命,總覺得更加珍惜自己的年華。
雍正十三年初夏,雍正爺因閑紫禁城裏悶熱,便移架圓明園避暑去了,寶親王以及大臣們自然也是要跟着去的,黛玉因麟兒太小,不能出遠門,所以便留在了王府的雅蘭苑。
這日傍晚,黛玉正在院子裏的涼榻上逗弄着小麟兒,麟兒嘴裏咿咿呀呀的不知說著什麼,忽見紫鵑跑了進來,跪在黛玉跟前哭道:“福晉,皇上……皇上……”
黛玉忙把孩子交給奶娘,便抓着紫鵑的手問:“別著急,慢慢說,皇上怎麼了?”
紫鵑哭道:“外邊的侍衛傳來消息,皇上在圓夢園的杏花春館,駕崩了!”
“什麼?!”黛玉驟聞噩耗,氣血上涌,暈了過去。
“福晉!福晉!你怎樣?別嚇唬奴婢啊。”紫鵑等丫頭們都搖着黛玉,撫胸捶背。
須臾,黛玉方醒轉過來,忙拉着紫鵑的手問:“王爺呢?這是什麼時候的事情?消息可靠嗎?”
紫鵑忙說:“福晉,你別著急,咱們去前面瞧瞧就知道了。”
一時黛玉扶着紫鵑往前面正房來,只見英琦也正在掩面哭泣,便知道消息非假。便叫馮紫英先去圓明園探看,黛玉不比別的福晉,她本是特旨參知政事的福晉,皇上駕崩,有多少大事會發生,這可不是小事,再說,皇上走的時候還好好的,怎麼說沒就沒了,也太蹊蹺了。
一時黛玉上了車子,同紫鵑奶娘一起把麟兒送到林府,交給林嘯雪撫養幾日。
此時的圓明園,侍衛太監以及大臣們,全都換了素服,一片白皚皚的,好不素整。杏花春館,只見雍正躺在那裏,身上蓋着陀羅經被,是那樣的安詳寧靜。
此時,庄親王允祿、毅親王允禮、寶親王弘曆、怡親王弘曉,上書房大臣張廷玉,鄂爾泰,兩江總督李衛等人都已經在兩旁侍立。
張廷玉道:“皇上已然駕鶴西去,國不可一日無君,還請諸位王爺和公主一同趕回大內,宣了皇帝的遺詔,立了新君,也好為大行皇帝舉辦喪葬事宜。
眾人聽了,心知只能如此,於是庄親王允祿、毅親王允禮、寶親王弘曆、怡親王弘曉四人,便對着張廷玉點點頭說:“張相的話很是,我們沒有異議。”於是眾人便動身離開。
四位王爺和兩位宰相趕到大內,天色已露晨曦。早朝進來到軍機處和上書房排號回事和等候鄂爾泰、張廷玉接見的下屬司官,還有外省進京述職的官員已經來了幾十個人,都候在西華門外。張廷玉隨眾下馬,因見李衛的官轎也在,便吩咐守門太監:“傳李衛立刻進來,其餘官員一概回衙。”說罷,與眾人徑直穿過武英殿東北角門,由弘文閣西側,過隆宗門進天街,由乾清門正門沿着甬道向北,遠遠見丹陛上下燈火輝煌,八名乾清宮帶刀侍衛釘子似地站在丹墀上。殿內各按方位點燃着六十四根碗口粗的金龍盤繞的紅燭,十二名太監垂手恭侍在金碧交輝的須彌座前。七個人站在乾清宮丹墀下一字排開,對着大殿行了三跪九叩大禮,張廷玉見值班頭等侍衛是張五哥,便招手叫他過來,說道:“有旨意。”一邊說,一邊用手擎起雍正皇帝用於調遣五城兵馬的金牌令箭請驗。
“原本沒有信不過中堂的理。”張五哥笑道:“不過這是規矩,這殿裏存放皇上傳位詔書,是天下根本之地。”他已是年近七十的老侍衛,從康熙四十六年入值,到現在整二十八年,別的侍衛一茬又一茬早換過了,唯獨他寸步未離大內,取的就是他這份忠心。五哥接過,就燈下驗看,果見上面鑄着四個字:
如朕親臨
涼森森黃澄澄閃爍生光,忙雙手遞還張廷玉,“叭”地打了馬蹄袖顫巍巍跪下。
“奉先帝雍正皇上遺命,”張廷玉從容說道,“着內閣總理大臣領侍衛內大臣上書房行走大臣張廷玉、鄂爾泰會同乾清宮侍衛拆封傳位遺詔,欽此!”
張廷玉和鄂爾泰會同張五哥正要入殿,卻聽旁邊有人說道:“三位大人且慢。”
三個人一齊回頭看時,卻是寶親王弘曆。寶親王穿着四團龍褂,足蹬青緞皂靴,燈影里只見二層金龍頂皇子冠上十顆東珠微微顫動,晶瑩生光。真箇目如明星面如滿月,因修飾整潔,二十五歲的人了,看去還象十**歲那樣年輕秀氣,只是似乎剛哭過,白凈的臉上帶着一層薄暈。
鄂爾泰、張廷玉忙回身道:“四爺,有何吩咐?”
“還該傳弘晝來一趟聽旨。”弘曆皺眉說道:“他和我一樣是先帝骨血。逢此巨變,他不來不好。”說罷注視了一下眾人,只這一瞥間,顯現出與他實際年齡相稱的成熟幹練。
張廷玉忙躬身連連道:“四爺說的是,臣疏忽了。五哥叫乾清門侍衛去傳,這邊只管搭梯子,等五爺十爺到,再取詔開讀。”
於是,在眾目睽睽中,張廷玉、鄂爾泰和張五哥三人邁着沉重的步履拾級而上直到殿頂,在“正大光明”匾下用鐵箍固定着一隻紫檀木箱,張五哥取出鑰匙打開了,取出沉甸甸亮閃閃圍棋盒子般大的小金匾,鄭重交與張廷玉。張廷玉象捧着剛剛呱呱墜地的嬰兒緩緩下來,站在丹墀上,眼風一掃,看了一眼鄂爾泰,把金匾又交張五哥。幾乎同時,兩個人從腰裏各取出一把金鑰匙——那金匾正面有兩個匙孔,兩把鑰匙同時輕輕一旋,機簧“咔”地一聲,金匱已是大開。裏邊黃綾封面金線鑲邊平放着那份詔書。張廷玉小心地雙手取出捧在掌上,又讓鄂爾泰、張五哥看了,輕聲道:“這是滿漢合壁國書,請鄂公先宣國語,我宣漢語。”轉臉對幾個王爺道:“現在宣讀先大行皇帝遺詔,諸臣工跪聽!”
“萬歲!”
滿語在大清被定為國語,不懂滿語的滿人是不能進上書房的。清朝立國已九十一年,飲食言語早已漢化,通滿語的寥若晨星。幾個王爺聽鄂爾善嘰哩咕嚕傳旨,都是一臉茫然之色,惟弘曆伏首連叩,用滿語不知說了些什麼。聽來似是而非,似乎是謝恩。張廷玉見大家只是糊塗磕頭,接過詔書便朗誦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日:皇四子弘曆龍日天表資品貴重堪為人君。即由弘曆嗣承帝位,以繼大清丕緒。欽此!雍正元年八月中浣御書。
這一來大家才真的是都聽清楚了,齊聲俯身叩頭稱道:“臣等謹遵先帝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