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
武術
當代傳統武學藝術的一種展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4個義項
武術是古代軍事戰爭一種傳承的技術。習武可以強身健體,亦可以防禦敵人進攻。習武之人以“制止侵襲”為技術導向、引領修習者進入認識人與自然、社會客觀規律的傳統教化(武化)方式,是人類物質文明的導向和保障,是當代傳統武學藝術的一種展示。
武術,擁有消停戰事、維護和平的實力。作為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生存技能,中國傳統武術伴隨着中國歷史與文明發展,走過了幾千年的風雨歷程,成為維繫這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魂、和承載中華兒女基因構成的魄,止戈為武。武,是擁有維護自身安全和權益的實力。我們修習武術,是讓我們從身到心、由魂而魄得到提升而充滿安全感,精壯神足,具有安然自勝的實力。這是我族歷代沉澱而成、安魂守魄的法寶。[1]
2020年1月8日,武術被列入第四屆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2]。2021年4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經研究,決定成立教育部中國武術教育指導委員會[15]。
中文名
武術
外文名
MartialArt
起源
原始社會
解釋
中國武術
定義
止戈為武
武術簡介發展情況時代價值作用武術文化種類賽事活動武打演員TA說
武術簡介
中華武術因儒法防民的關係,形成“傳統軍械武術”“傳統徒手武術”兩大類。傳統軍武是指刀劍(劍擊)、摔跤(柔道)、弓弩(射箭)、石鎖(舉重)、馬術(賽馬)等武舉考試項目。傳統軍械武術跟傳統徒手武術無關,跟現代奧運會相接近。而現在被稱為“傳統武術”的各種徒手武術流派在古代屬於五花八門的“江湖大師”和農民斗術。空手道的前身“首裏手”和“那霸手”就是琉球農民對付日本人的鬥毆技術。然而傳統和現代未必互斥。日本的空手道、韓國的跆拳道、泰國的泰拳,為了文化輸出從而引入現代標準機制,現代化較為成功而且平穩。“傳統空手道”各流派有JKA聯賽,點數制,類似80~90年代的老散打。極真會改成了更暴力的KO制,類似泰式散打。這幾個項目之間一直有選手互相轉會的現象,主要的轉會門檻在適應規則的過程和身體素質,技術則共通一大半。[1]
論武
一.武解決什麼問題?止戈。
以武止戈。不是以戈止武,也不是以武止武;武不能止武,戈也不能止武。
止戈為武。武,制止暴力。
二.武何時出現?
先有舞(wu),後有武。武,舉戈而舞,旌旗、震懾。
三.武的核心意義:自立、自保、自安。
止為半步,一腿之距。
武通戊(wu,天乾的第五位。方位屬中央),居中。武居中,保半步之安。
武與戊同音通義:戊,wu,會意。從丿從戈。“丿”意為“不”。“戈”與“丿”聯合起來表示“不動之戈”。戊位中央,與“武保半步之安”一致。
步,計量單位:周代以八尺為一步,秦代以六尺為一步。半步,即一腿之距。
尺,尺骨,人體前臂骨。[12]
武,止戈為武;術,思通造化、隨通而行為術。[3]
武術,奔跑(止通假趾,意思為奔跑)戰鬥(戈)的技術。是古代軍事戰爭一種傳承的技術。
從語源來看,“武術”一詞最早見於南朝人顏延之的《皇太子釋奠會作》,其日:“大人長物,繼天接聖;時屯必亨,運蒙則正;偃閉武術,闡揚文令;庶士傾風,萬流仰鏡。”文中的武術,即指軍事。
武術就是軍事技術,也就是古代戰爭技術。所以兵器被稱為武器,軍事被稱為武事,軍備也被稱為武備。所以,武,本意就是拿起武器奔跑,去戰爭,去殺伐。所以武術即為殺伐之術。也為戰爭之術。
武的比對認識
文,精神文明(的來源與過程);
武,物質文明(的來源與過程)。
文化,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導向;
武化,物質文明的保障和導向。
武術文化,消停戰事技術應用上的滲透、導向。
演進應用
商周時期,利用“武舞”來訓練士兵,鼓舞士氣。故認為武術可以以舞蹈形式演練。周代設“序”,“序”等學校中也把射御,習舞干列為教育內容之一。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很重視格鬥技術在戰場中的運用。齊桓公舉行春秋兩季的“角試”來選拔天下英雄。在這時期,劍的製造及劍道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秦漢時期,盛行角力、劍擊,有宴樂興舞的習俗。鴻門宴中即有項莊舞劍。其形式更接近於武術的套路。漢代槍的應用達到巔峰,各種槍法開始出現。據傳華佗首創“五禽戲”,是中國武術的濫觴。
1949年,中國共產黨執政后,正統承傳及武館傳授方式停止了。只有部分門派的武術被編成健身及表演套路,在中小學校教授學生。
改革開放后,一般按其內容分為套路和搏擊格鬥兩個類別。(這兩種類別在傳授時都去除了殺傷性強悍的招式)
武術、功夫關係
武,止戈為武,消停戰事。
武術,止戈的技術,消停戰事的技術。武術分別體現在國家的國防實力、和個人的安全防衛方面,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地方,有不同形式的應用。較於功夫而言觀賞性較大,殺傷性較小,去除了部分殺傷性強悍的招式。
功夫,是在中國清末出現的、關於“武術”的別稱,主要體現在個人在武術上的應用和造詣。[10]殺傷性強,觀賞性較之武術略顯不足。
武術產業
《武術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5年)》
武術產業是以武術運動為載體,以參與體驗和教育為主要形式,以促進身心健康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為主要目的,向大眾提供相關健身休閑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稱。[18]
總說功夫不實戰,那麼國內能學到的實戰武術到底有哪些?
發展情況
申請奧運項目
2015年6月22日,在日本東京都召開的“2020年東京奧運會東道主城市提議候補比賽項目選擇大會”——組委會工作會議上,8個項目被選為了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候補項目,這其中就包括武術。
2015年9月28日,“2020年東京奧運會”組委會宣佈了他們將向國際奧委會提交的新增項目提名名單,武術未在5個被提名的項目之中,這意味着武術項目將無緣2020年東京奧運會。
助力武術入奧
第一屆世界盃武術套路比賽拉開了全球助力武術入奧的序幕
2019年9月,國務院頒佈了《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印發了《武術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支持武術國際化,支持推動武術項目早日進入奧運會
成為青奧項目
2020年1月8日,在瑞士洛桑舉行的國際奧委會執委會會議通過了武術列入第四屆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的申請,這是武術首次成為奧林匹克系列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
成立教育指導委員會
2021年4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經研究,決定成立教育部中國武術教育指導委員會
競技項目
2022年8月,廣東省第七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舉辦,該屆運動會共12個競技項目,其中包括武術[16]。
時代價值
翻閱歷史,中國武術已傳承千年,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同中華民族同呼吸,共命運,自產生之初,一直助力着“國之大事”。“解決生存”和“促進發展”是中國武術的核心價值。[17]
文化
第一,發揮中國武術文化符號作用,做好文化使者,傳播好中國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的力量往往賦予經濟力量特殊的意義。
健康
第二,中國武術中隱喻着“和諧與共”的生活方式。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在影響健康的各種因素中,人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的影響要佔到60%。
教育
中國武術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習武者的原則,以教者的言傳身教來引導以及發展受教者的一言一行。中國武術中的“武德”指的是:武,止戈為武。武是停止干戈,消停戰事的實力。德,以仁、義為核心理念,以上、止、正為行為操守的言行舉止。[17]
作用
個人自保
原始社會:強弱爭鬥,一方動戈,繼而出現武。武,止戈為武,消停戰事而來。[1][10]
武術,消停戰事的技術。中國武術、中國傳統武術,通過武化流傳,以“制止侵襲”為技術導向、引領修習者進入認識人與自然、社會客觀規律的傳統教化方式。是人類物質文明的導向和保障。[1]
安國強民課程
國家、社群:楚莊王曰:夫文止戈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財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
楚莊王,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訪楚國,稱楚莊王的政治思想與儒家的“仁”的思想相符。在楚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華夏文化之外;自楚莊王始、使楚國強大,為華夏文化的傳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巨大作用,威名遠揚。
武術文化
武術文化概念有二:一是它本體的文化特徵,一是它的外延,即對其他文化範疇的影響或詮釋。武術本身的構成和發展,具有豐富的文化含義。拳術是武術的基礎,《詩經》裏有“無拳無勇,職為亂階”,說明當時已有拳術了。器械與拳術同步發展,從文化角度看,器械還更進步些,典型的代表就是射藝與劍技。劍技比射藝包蘊了更深厚的武術文化內涵。早在先秦時代,劍就超出了一般兵器的價值,擔負了時代的民族的深厚文化內涵,這種負載有越來越豐厚之勢,這是武術文化在民族文化系統中的地位特殊性和重要性的表現之一。[19]
種類
傳統武術
軍事技術。南朝宋顏延之
《皇太子釋奠會作》詩:“偃閉武術,闡揚文令。庶士傾風,萬流仰鏡。”
我國民族體育的主要內容之一。運動形式有套路和對抗等。其中有的已列入競技運動項目。如長拳、太極拳、南拳、劍術、刀術、槍術、棍術等。[11]
中國武術,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
中國武術,延衍流長,流傳迄今可考證史實有4200年的中華文明史,文武相承相傳。然當今武門外人對中國武術的理解,大部分局限在將武術定義為觀賞性與競技性範圍內,而忽略武術對修習者帶來“消停侵襲”所達到的高度安全的核心價值,同時不注重自身身體的鍛煉,導致出現對中國傳統武術的誤解,不利於真正中國武術的修習和傳播。
武術界裏常說“南拳北腿”,那麼拳是什麼拳,腿是什麼腿呢
歷史大學堂
贊72
閱讀1.2萬
關於武功
武功,在個人,是制止侵害,維護自身安全和權、益的功力;在國家,是戢兵保大而定功。
中華傳統武術無用?干日本人的時候還是很猛的!
眠眠冰室
贊80
閱讀1.4萬
武術表演
表演藝術,在電影未出現之前,主要是以舞台戲劇形式呈現。中國戲劇的前身是中國戲曲,歷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宋劉塤(1240-1319)繼而便到了元(1271年—1368年)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和明魏良輔《南詞引正》。
因為戲曲、戲劇在民間中廣泛傳播,而具有殺傷性的武術一直屬於皇室貴胄或隱市山人(潛身於山林,隱跡於市井的人)隱而不全之技,雖然民間亦有身懷絕技,武功高強的習武者,然而有清規戒律在身(傳武須傳有德之人,不可在市井之中顯露武功),所以民間難得以窺真武(全貌);及至後來電影藝術對“中國武術”的廣泛傳揚,讓套路、表演類的“武術”在一般人當中產生了先入為主的印象,導致現代人對中國武術的概念被表演化、套路化。[1]
但在民間,一直有修習中國傳統武術的群體,仍然秉持其不獻演、不競技的傳統操守,內斂恭肅,在民間潛心研習中國武術。
中國戲曲
以表演來展示的“武術”,是舞術,無法展示出武術真正的實戰作用與效果;競技,是瞬間藝術,以競技方式所展示的武術,形而下、不能體現武術的殺傷性所帶來的震懾力;形而上、不能體現武術對修習者精氣神綜合素質的提升。所以,若以舞術效果和競技結果、去衡量武術的效果,是落入了錯誤的桎梏裏面,沒法了解到真正的中國武術。[1]
表演與競技、體育等,是近代對武術的曲解。當我們以表演、競技、體育等來衡量我們的武術,其實,是以我們非常有限的幾十年、上百年的“知識認知”,來定義我們沉澱進化億萬年而得的身體的使用價值,是非常局限、甚至是自我貶損的、摧毀的。
中國武術,伴隨中華文明4000多年流傳至今,是捍衛我族文明迄今屹立不倒的、重要的文化組成部分,不可割裂。它將引導我族攜中國文化帶領世界人民走向精神與物質並存的高度文明,是我國以文化崛起、文明治國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之一。[1]
武術競技
二戰後,全球用“競技體育”方式,來消除二戰餘下的戾氣。新中國為順應國際形勢,以全國之力全民發展競技體育,導致中國武術被捲入體育範疇,以比賽、競技等形式進行“發展”,至今。但是,以奧林匹克精神所推動的競技體育,其使用的規則,與中國傳統武術“止戈為武”的核心思想迥然不同,兩者之間難以擬合、釐定,導致當今中國武術形成出以表演為主、以競技為主和以民間傳統功夫為主的不同概念武術並存、的局面。
競技,是以體育為基礎,以展示體育成果為目標的社會活動形式。體育,來自於日文中的“體育”一詞,出自於19世紀70年代,在中國最早見於20世紀初的清末,由在湖北開辦幼稚園、對幼兒進行全面”保全身體之健旺“的教育方針而來。競技體育是在西方現代解剖學主導的框架下解釋的運動形式,它不能涵蓋中國傳統武術所包涵對修習者除身體外,在精、氣、神等綜合方面的提升。中國傳統武術並無單一的體育形式,中國也沒有傳統體育(在2009年7月9日日,由國家體育總局以體育概念為基礎創立的“傳統體育”新概念,沒法提供任何傳統文化引證、及支持。)在2015年3月19日,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陳國榮副主任,在對中國武術的歷史和社會地位等問題、進行了全面闡述后,重新將武術與體育的關係復原定義:中國武術不僅涵蓋了西方體育的多種運動形式,而且,還擁有獨特的東方傳統運動形式、深邃的思想和厚重的文化。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武術不是隸屬於體育,而是體育的上位概念。
賽事活動
北京
2022年第十三屆北京國際武術邀請賽將於9月26日啟動,本次賽事由北京市體育局主辦,北京市武術運動管理中心承辦,北京市武術運動協會協辦。
1.3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