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人生如歌——四. 第1張存款單
二十世紀六十年的農村,經濟還很落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很低。樸實勤勞的農民每天面朝黃土背天土裏刨食,溫飽還沒有徹底解決。誰家的孩子長大了也只能算個勞動力到生產隊掙工分,沒有別的掙錢門路可尋。辛辛苦苦幹了一年都不知道自己一天能掙多少錢。
那時隊裏主要收入來源是農業收入,靠天吃飯。年頭好了豐收了就能多分一些錢。大部分的資金是賣徵收糧取得的。一斤玉米八分二,一斤地瓜二分五。有時候隊裏養幾頭母豬,賣幾頭小豬崽增加一點收入。後來政策允許可以搞點“副業”了,從此隊裏有了採石廠,打石頭賣錢,再可以出賣勞力去附近的鹽場掙點勞務費。這樣以來日值也隨之上升了一點,由原來的3-4角錢逐漸提高到5-6角,最高時達到8角多。這在當時,全公社也算最高水平了。當老百姓聽說能分8角錢的消息后,都樂得奔走相告,那個高興勁兒,就像中了彩票。
我當了一輩子會計,當時秋收分配的一些情節我至今記憶猶新。比如:日值的計算,有時侯都精確到小數點後面三位數。記得有一年是六角一分三厘。因為那時老百姓一到年終歲尾最盼望的是自己能收入多少錢,最敏感的是每個日值是多少,比上年多了多少,哪怕高一點點,他們也高興。這給我們做會計工作的員增加了不少難度。要知道那年頭也沒有計算器,全靠算盤珠子撥拉,這也讓我們練就了一手打算盤的“真功夫”。每年秋後結賬時,各個生產隊的會計都集中在大隊會計室(因為我們是大隊核算),有時候通宵夜戰,打老遠就能聽到屋子裏噼里啪啦的算盤聲。
那些年我們的會計工作其實是繁雜的,業務量很大。光是社員往來帳就足夠人忙活的了。因為當時生產隊與社員之間所有經濟往來都不是現金交易,而是打白條記到帳上就行,秋後再一起算帳。大到糧食分配、買個小豬崽、使用一個瓦工等等;小到買一個筐,二斤茄子、5斤小白菜(生產隊有菜園子),都不用付現金,蓋個章記到賬上就可以了,以社為家嘛!而所謂秋後算賬,似乎也是一句空話,因為秋後分配時,不管你的帳有錢沒錢,口糧照常分給你,除了工人家屬需要交口糧錢以外,所有人一律按人頭分糧,打白條記賬。
我們為了早一天把帳算好,爭取早一天為老百姓開餉,所以每年年終時都要挑燈夜戰。當地供銷社也會不失時機的提前備好商品,因為那時候計劃經濟時期,各種商品都很緊缺,貨源很不充足,老百姓平日裏手裏也沒有錢,都等到開餉的時候集中購貨。所以如果我們村開資晚了一步,供銷社來的貨就被鄰村的人給搶購光了。那時候大多是晚上開餉,因為信用社的人白天沒空,晚上可派人過來幫忙順便把錢帶過來。等到第二天早上,你會看到供銷社還沒開門,門口就聚集了一大群人,便呼啦啦一下子湧進屋內櫃枱前,舉着手裏的錢,他要買這個,他要買那個,營業員忙得不可開交,都不知該接哪份錢好了。有時候擁擠差點把櫃枱都擠倒了。
我們家這幾年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因為爹多了我和妹妹兩個幫手。當時我和妹妹一個在大隊當會計一個在小隊當會計,掙的都是滿分。爹是木匠鋪的負責人,是掌尺的也是掙的最高分。要不是這兩年還買房子的債務,早就有餘錢了。終於1965年年終分配時,-不僅還清了所欠的所有外債,
扣除口糧等花銷,最後還剩下了270元,老爹樂得成天合不攏嘴的。
那時生產隊年終開餉時資金往往不能全部到位,必須分兩次開。這年首次只能開60%,我們家能開160元。開餉那天信用社的工作人員帶着錢過來幫忙分發現金,同時當場吸收存款。每家每戶的錢都不多,全大隊才一兩萬元。開支前信用社的人向大家作着宣傳,希望大隊積極存款支援國家社會主義建設。
爹早早的來到會計室。自從我當了大隊會計之後,加上這兩年也沒剩錢。每年開支時爹都沒來過現場。今年我們終於有了余錢能夠開餉了,爹高興得不得了,我也有意讓爹體驗一下領到錢的滋味,便建議爹親自去開晌。爹爽快地答應了。輪到我們家的時侯,爹笑容滿面的來到桌子前,對信用社得人說:“我存,我存100元!”這是爹在家時就計劃好了的。信用社的工作人員很快就寫好了一張存款單,連同剩下的60元錢鄭重地交到爹的手裏。我看見爹接過那張寫着自己名字的存款單在油燈下看了一遍又一遍,臉上露出一絲滿足的微笑,然後小心翼翼地揣進懷裏。他生怕弄丟了似得一直用手捂着走回了家。
這是我們家的第一張存款單啊,100元,數量不多,但在當時已經是很大的一筆錢了。全屯子也只有二十幾戶存了錢,數量都不大,最多的存了200元,少的也有存20元,50元。我們已經很知足了。從此以後我們家擺脫了貧困。這一年的春節我們過得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