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女帝番外二十一
承華二十九年,太后薨逝,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何殊仍覺傷心不已,與正寧帝議定太后的謚號為孝仁賢皇后、恭德顯聖皇太后。
太后的葬禮未過,受髮妻去世的打擊,一病不起的正寧帝也隨之駕崩,上謚號為聖德文和孝仁皇帝,定廟號為明宗。
在短時間內接連失去雙親,着實讓何殊深受打擊,可她不得不強撐着處理父母的後事,好在還有沈卓從旁協助,她才沒有倒下。
畢竟她現在也已年滿半百,歲月不饒人,體力遠不如從前。
看着鬢角也已開始出現銀絲的沈卓,何殊滿心感慨地說道。
“父皇與母后尚健在時,總覺得自己還年輕,如今沒了父母,哪怕知道這生老病死,乃是世間常態,這心裏……唉,這段時間辛苦你了!”
沈卓溫聲安慰道,“這些都是臣的分內之責,陛下不必對臣說這種話,因陛下的努力,父皇與母后才能得以安享晚年,陛下此生忠孝兩全,無愧天地,想來二老的在天之靈,也不願看到陛下為他們傷懷。”
二人都知道那些‘夢’中的內容,也知道若沒有何殊這些年的苦心經營,正寧帝夫妻與這大安將會落得怎樣的結局。
道理都懂,就是這一時半會兒的難以釋懷,何殊點頭道。
“若有來世,希望二老來生都能擁有一個幸福如意的美滿人生吧,他們值得!”
不僅何殊這麼覺得,大安的百姓也這麼覺得,正寧帝夫妻的梓棺,被一同送入早就修建好的帝陵中后,大安的朝臣與百姓們這才知道,正寧帝當年只撥一萬兩銀子修墓的事,竟然是真的。
帝后二人的合葬陵簡陋到遠不及一般王公大臣,乃至民間富戶為長輩修建的那些陵墓,而且是曾經的厚葬之風被遏制后的那些。
更重要的是,正寧帝生前還曾留下遺詔,再次重申自己拒絕厚葬與陪葬的旨意,所以他們夫妻二人下葬時,都沒有帶陪葬品。
隨着正寧帝駕崩,承華女帝遵照其遺詔,將其簡葬的消息傳出,大安百姓都深感悲痛。
這種悲痛,不是名義上的那種禮制,而是真正的舉國舉悲,無數百姓自發前往明帝陵祭奠,奉上一塊刻有自家成員姓名的青磚或是石磚。
使得本來只是虛有帝陵的名號與規制,規模卻被大幅縮減的明帝陵外層,被這種萬民磚給鋪了一層又一層。
因後來總有來處大安各地的百姓相繼到來,這種萬民磚也在持續增加,連異邦來的異域人聽說后,也會跟着奉上一塊磚,向這位備受稱頌的偉大帝王表達敬意,令明帝陵變得越來越壯觀。
何殊聽說這個消息后,露出充滿欣慰的笑容,這才真正對父母的離去感到釋懷。
她知道與孝仁賢皇后從不掩飾她要當賢后的目標不同,正寧帝也有一顆想要當青史的留名的明君之心,或者說,有超越他爹英宗的志向。
只是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沒那本事,才不曾將這個願望訴之於口。
哪怕在她的輔佐下,他名義上在位的十八年中,所取得的樁樁政績,足以讓他實現這個願望,讓他成為在成就與名望上,都能全方位超越英宗的皇帝。
但是正寧帝自己總是對此感到心虛,認為自己德不配位。
可是在何殊看來,就算是她借對方之手做成的那些事,但是若非有對方願意相信她,給她提供施展機會,配合她的種種安排,她也不可能有機會做成那些事。
所以那些功績與成就,正寧帝可謂是當之無愧,如今他們夫妻能夠得到萬民敬仰,乃是順理成章。
除了被流放出海的四個公主,與解除圈禁后,沒過幾年就已去世的四公主,剩下的八姐妹在孝仁賢皇后薨逝時,就已回到京城。
從而有機會在正寧帝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裏,侍奉在他身邊,讓正寧帝走前十分欣慰。
知道正寧帝夫妻去后,如此受百姓愛戴與尊崇,不僅何殊感到欣慰,大公主等人更是激動不已。
“父皇與母后若在地下有知,定能含笑九泉,他們這一輩子,算是值了!”
聽到大公主的感慨,在場眾人都深有同感地點頭。
“是啊,事實證明,老百姓心裏都有數着呢,雖然父皇已經退隱三十多年,他們還記得父皇當年的恩澤,才會出現這等盛況。”
正寧帝夫妻的陵墓,成為凝聚着無數民心的萬民墓,創下史無前例的一大盛況的事,讓這些公主都深感與有榮焉。
每每談論起這件事,公主們都有說不完的激動與感慨,畢竟與個話題相關的延伸話題實在多。
例如承華帝不顧她們這些姐妹們的勸阻,堅持要一板一眼的按照正寧帝的遺旨做,不備半點陪葬品,就那麼當著無數人的面,當眾將正寧帝夫妻送入那座寒酸到極致的帝陵中時,她們心中有多難受。
百姓們在知道正寧帝的事迹后,自發的奉上磚石的舉動,給她們帶來的震撼等。
聽到這些姐妹們的議論,三公主只是笑笑,沒有多說什麼,見到很少參加這些姐妹聚會的何殊后,她才找機會問道。
“陛下現在的壓力所面臨的壓力,可能不小吧?”
何殊知道對方在問什麼,正寧帝去后,朝臣更是一再奏請她要儘快確立繼承人,世人都知道她膝下有一雙女兒,卻都不了解公主與皇子的成長情況。
對於朝臣而言,這是一件讓他們感到非常不踏實的事,畢竟確立繼承人的事,將會直接關係到大安江山社稷的未來。
何殊嘆了口氣道,“確實不小,不過三皇姐不用擔心,朕知道輕重,因為事關重大,朕才選擇暫先擱置此事。”
三公主也知道這其中的難處,點到為止后,便轉移話題道。
“大公主與小皇子都已年近而立,他們的親事?”
何殊直接坦然回道,“他們姐弟都已在外大婚,只是他們一直在外歷練,才沒公開。”
三公主聞言,難掩錯愕地看着眼前這位彷彿特別受時光的眷顧,雖已年滿半百,且需日益操心一個龐大的國家政事,竟然絲毫不顯蒼老之態的女子。
“陛下?”
話到嘴邊,她還是選擇咽下自己的滿心疑問,因為那些猜測僅僅是問出來,都讓她感到難以置信,若讓外人聽到,甚至可能引起事端。
何殊嘆了口氣道,“三皇姐不必多慮,世事難全,關係到這大安的江山社稷,朕肯定要盡量求全,不負父皇所託。”
聽到這話,三公主深以為然地點頭,不過她還是忍不住勸道。
“陛下這些年來,已為大安傾盡所有,為後輩打下了一個非常厚實的基礎,即便後來者只是一位守成之君,只要能夠繼續堅持您所制定的那些政策,大安依舊能江山永固,依臣之見,您……或許可以稍降低一下要求。”
何殊又何嘗不知道這些道理,所以她在想開后,已經做好最壞打算,也算是留好退路。
“三皇姐放心,朕已決定實施秘密立儲制,到了適當的時機,就可公開繼承人的人選。”
說完這件事情后,何殊才轉移話題道。
“翎兒近來如何?朕曾徵詢她的個人想法,想要調她回京,結果她竟如三皇姐一般,堅持留在地方任職。”
想到自家那個靠着自身的能力,已經主政一府的女兒,三公主就深感欣慰,同時也對何殊感激不已。
“臣這次也曾在她回任地前,特意就這件事與她溝通過,她也是這麼跟臣說的,她想留任地方,認為自己在地方上,可以為百姓做更多的實事。”
何殊笑着點頭道,“女承母業,翎兒頗有三皇姐之風,朕很欣慰。”
三公主卻苦笑着搖頭道,“臣可不敢居功,臣與她父親都很清楚,翎兒能取得如此成就,不僅有父皇與母后悉心照顧的因素,更是陛下用心教導的結果。”
提起不僅養大了她,還幫她養大女兒的正寧帝夫妻,三公主就有些哽咽,還很愧疚。
她在長大成人後,就一直忙於事業,數年不回京,乃是常態,很少有時間陪伴正寧帝夫妻,這是她這輩子最大的遺憾。
不過也正因常翎兒被何殊與正寧帝夫妻給教養得十分出色,讓三公主十分相信,大公主與小皇子的能力與品性肯定差不了。
“三皇姐太謙虛了,俗話常說,響鼓不用重槌,還是翎兒這孩子天賦好,才能成長得如此優秀,我們都老了,這些年輕人,才是大安江山的未來。”
從內心講,何殊是真心羨慕三公主,說實話,她在自己的女兒何明瑜身上投注的精力,遠在常翎兒之上。
常翎兒順利成為一個頭腦清醒有主見,目標明確的能臣幹將,何明瑜卻長成一個至今還沒看清形勢,做着魚和熊掌想要兼得的美夢的蠢貨,讓何殊想起來就覺得失望。
唯一讓她稍感安慰的,是何明瑜還沒蠢到底,這些年展現出的任職能力,沒有徹底辜負他們這些長輩多年來的培養與教導。
何明瑜不會知道她縱然表現相當不俗的做事能力,在何殊這邊,也彌補不了她所暴露出來的巨大性格缺陷。
與楊錦浩成親后,她已在過去的七年中,陸續生下兩子,卻始終沒有得到她想要得到的名分與地位,不僅她的丈夫與孩子都沒得到宮中的召見與公開,她本人也一直處於隱姓埋名的狀態。
這讓她感到有些無措,但是在她弟弟早就放棄機會,同樣以隱姓埋名的身份娶妻生下子女,同樣沒有得到宮中召見與公開,還經常帶着妻兒住到鄉下的情況下,何明瑜連質疑自己是不是已被放棄的機會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