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第 6 章
漢唐算是對女性比較友好的年代,同時因為國力上升,武德充沛,所以在娶媳婦上,無論是走卒販夫還是皇親國戚,都不怎麼講究出身。無論是二婚的還是帶娃的,只要長得漂亮加身世清白,都可進宮為家人子。遠的不說,就說劉啟的大母薄姬,在被劉邦寵幸前曾是魏豹的小妾,而除薄姬外,劉邦和劉恆的妃嬪里也有不少二婚三婚乃至帶孩子的寡婦。
可是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她們都沒欺君罔上。
雖然老劉家是出了名的葷素不忌,但是作為皇親國戚,劉啟也不能容忍自己的枕邊人欺騙自己,或是自己莫名其妙地背上強搶民婦的惡名。
若是此事擱在劉啟登基后偷偷爆出,趁着王兒姁懷孕得寵加上王娡的溫婉形象,興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然而這是在先帝查抄外戚跋扈時爆出來的。並且跟王娡生有一女的金王孫在當地也算富戶,不說是在朝中很有人脈,但也能跟沒落的臧家田家掰掰手腕。
最重要的是,王娡進宮前並未與金王孫離婚,而是被母親強行帶回,所以在官府里還有二者的結婚記錄。
金王孫也是怕王娡發達後來個殺人滅口,所以早早地藏好相關證物,然後將母親女兒送回老家。
王娡入宮后,王家和田家雖然仗着有女得寵於太子而囂張跋扈,甚至動了殺人滅口的念頭。
可是在王娡入宮后,無論是背靠薄姬的太子妃還是給太子生兒育女的栗姬賈姬程姬都不是好惹的。劉啟就是再寵愛王氏姐妹,也沒道理讓王娡居於正妻或是有子的妾室之上,所以王娡入宮時還只是比宮女略高一級的家人子,算不上太子的正式嬪妃。
直到王娡生下一女,劉啟才好意思給王娡請了個孺人的身份。
而等王兒姁進宮后,王娡在妹妹的幫助下接連生下次女,三女,但是在太子宮裏,她也排在程姬之後,算不上宮裏的人物。
在此情況下,臧家和田家屬實是腦子有坑,不想着如何抹掉王娡的黑歷史,反而把金王孫逼上梁山,最後鬧到縣尉那兒。
彼時正逢先帝整頓外戚,查抄關中的違法之人,是以王娡的過往被盡職盡責的縣尉扒了個底朝天。
上報天聽后,先帝雖然很生氣,但是為著妻兒的顏面,還是讓竇漪房和劉啟自行處置。
顏面無存的竇漪房母子氣得差點把王娡趕出太子宮,最後還是薄細君在劉瑞的提醒下帶着王兒姁和三名郡主去給王娡求情,才讓竇漪房母子冷靜下來,隨即安排竇少君處理此事,逼得金王孫徹底改口。
經此一遭后,劉啟對薄細君大為改觀,覺得這個妻子雖貌不驚人又過於懦弱,但是還有基本的大局觀與良善之心。
至於王娡。
劉啟光是看到她便會想起先帝那無比失望的眼神,以及母親再次拿他和弟弟比較的憋屈。所以在金王孫的鬧劇了結后,王娡算是徹底涼了,連帶着王兒姁在劉啟繼位后也只封了個七子。而且在劉越出生后,劉啟也從未提過要給王兒姁提下位份,估計是怕王兒姁提了位份后,王娡也得緊跟其上。
見到妹妹過來,王娡不等王兒姁坐下便迫不及待地開口道:“怎麼樣?陛下有答應給你提提位份嗎?沒道理唐姬都是良人,而你只是七子。”
瞧着姐姐火急火燎的模樣,王兒姁雖然想抱怨一二,但是她和薄皇后一樣是個無比溫吞性格,自小對命里大貴的強勢姐姐又敬又怕,所以即便是滿肚子的不滿,她也習慣性地聽從王娡的指揮,老老實實道:“沒有,我跟越兒前腳剛到宣室殿,後腳碰見公子瑞過來稽首。”
“公子瑞?那個毛頭小子早不去晚不去,偏偏到宮門落鎖後去給陛下稽首?”王娡的第一反應是有人搗亂,但是想到劉瑞一六歲孩子又懂什麼。況且以薄皇后不想爭寵的性子,要搗亂早就在金王孫的事情爆出后看着她被劉啟趕出太子宮,根本用不着這個時候偷偷使壞。
“真是老天不長眼,偏偏撞上公子瑞過去稽首。”王娡忍不住嘆了口氣,煩躁地錘了下桌案,思考下一步該怎麼做。
劉越出生后,先帝的葬禮還未結束,所以王娡不好讓王兒姁試探劉啟的意思,免得讓劉啟回憶起金王孫的事。而等先帝終於下葬后,王兒姁在王娡的安排下帶着劉越去見劉啟,想讓劉啟看在劉越的份上給她們提下位份。
可誰料劉瑞會橫插一腳。
近期是不便讓王兒姁帶着劉越再去一趟宣室殿了,可這事也不能繼續拖着,否則落到宮人和皇親國戚們的眼裏,便是她們生了孩子也不如侍女出身的唐姬。不僅會對她們的地位有所影響,就連她們的孩子也會低人一頭。
母以子貴的前提是子以母貴。
估計等先帝的孝期一過,陛下的皇子就會一一封王,甚至像劉榮這樣到了婚配年紀的皇子會在封王后立刻就藩。
大漢的疆域雖然遼闊,但也經不住一代又一代的分封。
高祖的子侄輩佔了最好的那些,先帝的兒子們佔了次好的那些,剩下的湯湯水水就等着陛下的兒子們你爭我搶。
劉瑞和薄皇后也就罷了,畢竟仗着嫡出正統,封太子是遲早的事情,估計他也看不上等着分封的土地。
可劉瑞的哥哥們,以及陛下同樣寵愛的栗姬程姬還有賈姬呢?總不能看着自己(的兒子)被封到窮鄉僻壤而無動於衷吧!
是以在先帝的孝期里,不僅是王氏姐妹,前朝後宮都因封王的事不停走動,就連對政事不怎麼關心,但是因為薄姬和劉瑞的關係而在封王上有點話語權的薄皇后,都在近幾日裏接見了栗姬以外的皇子生母。
更別提劉啟的親姐姐,竇太后最為寵愛的館陶長公主。
因着薄姬的緣故,她在少府的“收入”銳減,所以趁着封王的事大撈特撈,差點讓有子的嬪妃爭相競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