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傾巢而來決勝負,駐蹕之戰凶萬分

第308章 傾巢而來決勝負,駐蹕之戰凶萬分

唐朝和高句麗在安市城針尖對麥芒,這是關係雙方國運的一戰。

六月二十,李世民率軍至安市北,人不留行,馬不停蹄,立即開始進攻。

蓋蘇文反應也極為迅速。

六月二十一,蓋蘇文派遣高句麗北部大酋高延壽和南部大酋高惠真,率領高句麗,靺鞨聯兵,總計十五萬,增援安市城。

雙方亮出底牌,成與敗,在此一戰。

十五萬增援,應該就是高句麗所能召集的絕大部分正規軍,也是他們的家底了。

但這種傾國而來,傾巢而出的行軍,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

李道宗一眼就看清楚高句麗的虛實,他提出一個非常激進的大刀剜心戰法。

李道宗準備奇襲高句麗的國都平壤城。

他向李世民進言說:“高句麗傾國以拒王師,平壤之守必弱。願假臣精卒五千,覆其根本,則數十萬之眾,可以不戰而降。”

非常奇怪的是,李世民並沒有回應。

或者,當時李世民並不是不想採納李道宗的建議,而是他心中早已是翻江倒海,心神失守了。

或者隨着戰線的推進,李世民的心中,可能第一次產生了後悔和懼怕。

高句麗太能打了,這種強悍和堅韌,遠遠超過他的預料和估計。

他陷有些期待的擊潰高句麗,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想法,從來沒有出現過一絲的可能。

至少現在,唐軍孤懸安市域外,在人數和後勤上,已經處於絕對的劣勢。

據《隋唐嘉話》和《唐語林》的記載,當大唐軍隊看到高句麗和靺鞨和聯軍,連綿四十里,軍容鼎盛時,李世民平生第一次露出懼意和退意。

以李道宗這種大膽剜心的戰法,如果是在中原時,李世民必然早就支持進行,甚至可能親自帶隊。

但當時當日,李世民並未回應。

當李世民從遼東撤軍,回到長安城后,他和李靖談論起此次征伐的得失,還是久久沒有釋然。

他疑惑不解地問李靖說:“吾以天下之眾,困於小夷,何也?”

李靖顯然早就研究了此戰的利弊得失,他莫測高深地回復說:“此(李)道宗所解。”

李世民轉頭向江夏王李道宗,他這才說出當日,想以五千勁卒直取平壤的計劃。

李世民悵然若有所失地說:“當時匆匆,吾不憶也。”

可見此一時,彼一時也,高句麗境內的李世民,已不再是中原大地之上,那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李世民了。

在高句麗,他在戰場之上的心理,已經完成了由戰神李世民到大唐皇帝的轉變。

縱使那年猶可勝,可惜當時已惘然。

天下,是屬於年輕人的。

但至少當時,李世民心中雖然畏懼,但他依然是大唐軍隊人人信仰和尊奉的神,也是大唐軍隊的靈魂所在。

他依然可以指點江山,談笑用兵。

李世民寶刀猶未老。

對於高延壽和高惠真的援軍,李世民好整以暇地指出了,他們有上中下三種應對方式。

“引兵直前,連安市城為壘,據高山之險,食城中之粟,縱靺鞨掠吾牛馬,攻之不可猝下,歸則潦為阻,坐困吾軍,上策也。”

這確實是一條上上之計,也是對付中原王朝軍隊的不二法門。

此對策和高句麗軍中老於故事的老軍頭的看法,也完全一致,他們在無數戰鬥中,早就總結出堅壁不戰,待敵自潰之道。

李世民接着侃侃而談,“拔城中之眾,與之宵遁,中策也。不度智能,來與吾戰,下策也。”

但自古以來,上策為下策,取下策者最多。

高延壽再一次詮釋了這一條真理。

他仗着自己兵精將勇,人數又佔據絕對的優勢,引軍直進,準備和李世民決戰。

這正中李世民下懷,他生怕高延壽改變主意,特意派出東突厥降將阿史那社爾許敗不許勝,率領千騎人馬當誘餌。

高延壽即使明知道是講,他也一定會上當,因這他既對自己的聯軍抱有絕對的信心,也根本不知道李世民真正的厲害。

事實上,這是一場艱苦的戰鬥,遠遠不象李世民表面所說的那麼輕鬆。

阿史那社爾完美地完成了任務,剛交兵,他就假裝敗退,並且戲演得非常逼真。

在旁邊觀戰的高句麗放下心來,互相傳遞信息說:“易與耳。”

這導致了高延壽心態上的完全放鬆。

他本來連營紮寨距離安市有四十里之遠,但現在發現勝利可期,竟然放鬆警惕,直接將戰線推進到離安市城八里之遙。

這種心態上的放鬆和輕視,將讓高延壽一敗塗地。再無捲土重來的可能。

只一仗,高延壽就輸盡底牌。

和高句麗軍內輕鬆的氛圍相比,唐軍戰陣之內,士氣就要高昂激越得多。

這也許源於李世民高明的激勵手段。

他是情緒激勵大師,在開戰前,以自己戰無不勝,絕對的自信感染了整支軍隊,唐軍對李世民有種盲目的自信,因為李世民縱橫半生,未嘗一敗。

沒有失敗過的人,似乎永遠不會失敗。

或者,每個人都做如此想。

就連不以軍事才能為首的長孫無忌,都感覺到這種可喜的狀態。

他充滿信心地說:“臣適行經諸營,見士卒聞高句麗至,皆拔刀結旆,喜形於色,此必勝之軍也。”

事實上,唐軍從上到下,全軍用命,士氣高漲,是此戰唯一可以依靠的因素。

長孫無忌接着提出了一個所有人想提,卻不敢提的問題。

“陛下未冠,身親行陣,凡出奇制勝,皆上稟對謀,諸將奉成算而已。今日之事,請陛下指綜。”

顯然,長孫無忌也沒有摸清現在的情況,依然盲目地覺得或是相信,李世民是那個戰無不勝的神。

那個永遠不會失敗的戰神將為他們指明勝利之道。

李世民或者並無絕對的把握,但時勢至此,他只能當仁不讓。

李世民和長孫無忌等人,率領幾百人,乘高遠望,想找出高延壽聯軍的弱點,以便制定對策,這是李世民在戰場之上,行之有效,必然成功的察敵知敵的法寶。

只是,這一次,李世民心中真的在打鼓了。

因為,即使強悍智慧如李世民,在看到高句麗長達四十里的長陣,並且軍容鼎盛,相比己方的軍隊,卻大有捉襟見肘之劣勢。

李世民心中沒來由地,第一次產生了畏懼和后怕的心態。

但他強自壓下心中的不安,隱藏到自己心底最深處,他依然象往常一樣,充滿信心地,佈置好各種迎敵和突擊以及埋伏之事。

臨敵不驚,既可決勝千里,也能肉搏爭勝。

為了麻痹高延壽,李世民主動示弱,他派出特使,向高延壽解釋說:“我以爾國強臣弒其主,故來問罪,至於交戰,非吾本心。入爾境,芻粟不給,故取爾數城,俟爾國修臣禮,則所失必復矣。”

這番話合情合理,高句麗舉國上下,對於蓋蘇文的霸道,心懷憤憤已久,只不過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而已。

況且,李世民堂堂大唐皇帝,當然不會失信於人。

更重要的是,按照慣例,使者大概也帶來了貴重的禮物,進獻給高延壽。

這讓高延壽放鬆了警惕。

既然李世民說不準備開戰,高延壽並沒有按戰時的標準去防備。

這引發了不可承受的災難。

唐軍軍營,一次緊鑼密鼓的軍事任務正在佈置。

李世民制定了以正兵臨敵,出奇兵衝擊高句麗后軍的作戰計劃。

他巨細無遺地分派了諸將的任務,以期畢其功於一役。

此戰兵分三路,正面是李世績的一萬五千騎兵,堂而皇之衝擊高句麗正面。

但李世民另外佈置了兩道奇兵,一是由長孫無忌等人以一萬一千人,北出峽谷,衝擊高延壽的后軍。

而另一路,則由李世民親自率領,銜枚急進,從北高峰進擊高句麗。

三方約定,聞鼓角聲,則同時出擊,有勝無敗,有進無退,戰至最後一人。

李世民知道此戰只能成功,失敗就將失去所有。

最後一搏的時間到來了。

為了大唐的榮耀,他自己將再一次親自上陣。

李世民傾其所有,讓李世績親率一萬五千名騎兵正面佈陣。

當高延壽看到李世績的攻擊陣型時,他才恍然大悟,自己被騙了,但他來不及後悔,只能倉猝應戰。

可惜,他面臨的不只是李世績一支軍隊,各隊伏兵,如潮水入般,齊聲殺出,喊殺聲聲聲震耳。

高延壽的陣腳已亂,諸軍已陷入各自為戰的困境。

如果給他一些時間,讓高延壽重整軍隊,那李唐此戰,毫無勝算。

但天佑大唐,這種大陣仗,就是英雄橫空出世的日子。

大唐一代傳奇,薛仁貴閃亮走上這個最耀眼的舞台。

在戰後的論功會上,李世民滿心歡喜地對薛仁貴說:“朕諸將皆老,思得新進驍勇者將之,無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

可見,薛仁貴以此一戰,就奠定了在大唐軍隊和李世民心中的地位。

但當日的情勢,卻是險到了急處。

即使打了高延壽一個措手不及,但高句麗的軍隊人數達到十五萬人,實在過多了。

唐軍此戰,才動用了三萬人參戰。

雙方的比例,達到可怕的五比一,高句麗軍隊呈現壓倒性的優勢。

李世民在高處綜觀整個戰局,心早就綳到嗓子眼了。

他最關注的李世績的帥旗,這畢竟是大唐正面進攻的主力。

當探子回報李世績的黑色帥旗,被高句麗人重重圍困時,李世民心中大驚,難道天不佑大唐?

勝敗之數,至此地步,只能依靠天命了。

危急關頭,上天派了薛仁貴來拯救李唐王朝。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隋唐天字七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隋唐天字七書
上一章下一章

第308章 傾巢而來決勝負,駐蹕之戰凶萬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