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戰前
房陵。
孟達反叛,封鎖道路,楊大目只能停止前進,駐紮在房陵城。
此時,謝承也率五千兵趕到。
漢軍掌控了漢水以南后,秩序很快就能建立起來,謝承以自己的舊部千人為骨幹,很快就將南鄉郡掌控,迅速集結五千人。
楊大目佩服道:“偉平文武兼備,某家不如也。”
謝承謙虛道:“將軍不必菲薄,論衝鋒陷陣,吾自不如將軍。不知前方道路如何?”
楊大目道:“這孟達真不識好歹,竟敢抗拒天兵。”
謝承道:“房陵城小,如今八千人在此地,糧道困難,必須解決糧草困難。”
一直不說話的申耽道:“申某在東三郡有點威望,可以向豪族借糧。”
申耽現在聽說劉備並未處理申氏家眷,為了家眷的性命,自己得發揮作用。
“不必了!”
門外,趙統帶着十餘扈從進來。
謝承驚道:“將軍怎會到此處?”
趙統道:“偉平不必擔心,襄陽初定,有張司馬在,又有公操輔佐,無憂。”
謝承問道:“那將軍此時當如何用兵?”
趙統道:“當急行軍。”
楊大目等人拱手:“請將軍吩咐!”
趙統立刻走上台,文武兩班迅速按位次站好,留下一臉茫然的申耽。
趙統看了一眼申耽,道:“申公先為我軍嚮導。”
申耽心中不忿,心道趙統這征北將軍還是自己戰敗投降才空出來的。但眼下形勢比人強,要是申氏部曲還在手,自己豈能被這小兒指使?
申耽便立刻站好,等着趙統下令。
趙統拿出將令,道:“孟達小子,屢次反叛,陛下念東三郡之失罪在劉封,故不沒其家。然此人不思報陛下恩情,竟再次反叛!今陛下下詔,由某督汝等破叛賊。此戰,偏將軍楊大目督兩千兵,務必打通房陵至上庸道路。隨後諸軍並進,不可使孟達走脫。”
楊大目上前,領了軍令先行。申耽作為嚮導,也跟着楊大目一起走。
餘下六千人,趙統自率一千人作為本部,謝承欲撥兩千人給趙統,但趙統拒絕了。
“此乃偉平組建之軍,若吾來指揮,恐將令不行。”
“將軍不必擔心,南鄉軍皆按將軍訓練之法編製。”
“也罷,待時機成熟,我會請主上修書給吳侯,將家眷族人送來荊州。”
謝承自馬鞍山被趙統俘虜后,便在趙統麾下任營督,本來想着用俘虜與孫權做交易,誰知孫權在主要將領放回后便撕毀和議。令一眾吳軍俘虜憤怒。
漢末的君臣關係不是後世那種“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關係,而是“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因此,吳軍也有萬餘俘虜留在了荊州。劉備也量才施用,提拔了一些軍吏,謝承在其中隨趙統征戰,又在俘虜中地位較高,便提拔為太守。
於是,近萬吳軍俘虜便來到南鄉安置下來。謝承選拔其中的精壯者為郡兵,羸弱者為民。並登記造冊,便於徭役徵發。
考慮到趙統的感受,謝承調了兩個荊州人佔多數的州郡營兵給趙統。
“末將零陵劉敏,見過將軍。”
“末將南陽杜祺,見過將軍。”
劉敏、杜祺向趙統行了軍禮,趙統回了個禮,心中瞭然,便問了下系統,這二人可是後期守衛漢中的功臣,怎麼出現在這裏?
系統給的回答是,因為漢軍奪回荊州,空缺出大量的基層職位,不少荊州士人在家族的運作下,紛紛從益州趕回荊州,壯大家族。正好,趙統在奪回荊州的過程中,立下巨大功勛,所以不少世家子弟都想辦法運作到荊州麾下任職。
“不能讓他們立下功勛,否則之後的改革,他們會成為阻礙。”趙統如此思索。
相對於樹大根深的世家子弟,趙統更願意啟用單家寒門,或者失去家族依靠的流亡士人。雖然在這個年代,前者的才能遠比後者強,但是就算士族崛起,趙統也願逆潮流而上。
所以在趙統崛起的謝承、楊大目都不是荊、益的世家子弟。但軍吏中堅,趙統不得不用了,他們有家族教育,不是寒門一朝一夕就能追趕上的。
思慮到此,趙統看向另外兩個營督,手指道:“汝二人上前來。”
二人拱手:“見過將軍。”
趙統示意,一人道:“末將滎陽楊恪,字仲義,本偽魏驍騎將軍,今為南鄉軍營督。”
另一人道:“末將朱序,本丹楊朱氏部曲。”
趙統點了點頭,道:“就汝二人隨吾一同進兵。”
楊、朱二人愕然,道:“末將營中甲士十不足一。”
趙統道:“此戰攻城為主,披甲反而不利於先登。”
二人只好領命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