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集 吐蕃崛起
天子發怒,眾臣皆懼。惟魏徵不屈,且振振有詞。
太宗改顏相對,並謂眾卿道:理到之語,不得不服。朕以私愛而忘公義,適者之忿,自謂不疑,及聞徵言,方知理屈。人主發言,何得容易乎!
貞觀十一年春正月,徙鄶王李元裕為鄧王,譙王李元名為舒王。以吳王李恪為安州都督,晉王李治為并州都督,紀王李慎為秦州都督。
將赴任之前,太宗賜親書戒敕諸王:吾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不如得此一言耳。
及諸子赴任而去,便下詔旨,命建飛山宮。
特進魏徵上疏諫道:煬帝恃其富強,不虞後患,窮奢極欲,使百姓困窮,至身死人手,社稷為墟。陛下撥亂反正,宜思隋之所以失,我之所以得,撤其峻宇,安於卑宮;若因基而增廣,襲舊而加飾,此則以亂易亂,殃咎必至,難得易失,可不念哉!
太宗再次納諫,於是收回成命,罷建飛山宮殿。又依漢世之制,豫作山陵,免子孫蒼猝勞費;又志在儉葬,自為終制,因山為陵,容棺而已。
甲子日,唐太宗行幸洛陽,至顯仁宮。官吏有以缺儲偫為罪,而被罷譴者。
魏徽諫道:陛下以儲偫為罪罷譴官吏,臣恐承風相扇,異日民不聊生,殆非行幸之本意也。昔煬帝諷郡縣獻食,視其豐儉以為賞罰,故海內叛之。此所陛下親見,奈何效之!
太宗覽奏,霍然而驚道:若非魏公,我不聞此言。
因謂長孫無忌:朕昔過此,買飯而食,僦舍而宿;今供頓如此,豈得猶嫌不足!煬帝作此宮苑,結怨於民,今悉為我有,正由宇文述、虞世基、裴蘊之徒,內為諂諛、外蔽聰明故也。公等臨此,可不戒哉!
太宗以禮部尚書王珪為魏王師,並對魏王李泰囑道:汝事王珪,當如事我。
李泰領命,此後每見王珪,輒先參拜,王珪亦以師道自居。
王珪子王敬直尚南平公主為妻,為駙馬都尉。此前帝女公主下嫁,皆不以兒婦之禮奉事舅姑,獨王珪為公主先立家法:主上動循禮法,吾受公主謁見,以成國家之美耳。
乃與其妻就席而坐,令南平公主執笲侍立,行盥饋之禮。
時當盛世,八方來朝,四海平定。群臣復請封禪泰山,太宗此番不再推辭,使秘書監顏師古等人議其禮儀,終由房玄齡裁定之。
六月,右僕射虞恭公溫彥博薨逝。
太宗聞說悲悼不已,謂其侍臣:彥博以憂國之故,精神耗竭,我見其不逮,已二年矣。恨不縱其安逸,竟夭天年!
其後未幾,詔命荊州都督荊王李元景等二十一王所任刺史,咸令子孫世襲。又以功臣長孫無忌等十四人為世襲刺史,非有大故,無得黜免。
秋七月,天降大雨,谷、洛二水溢入洛陽宮,沖毀官寺民居無數,溺死六千餘人。
太宗親至洛陽視察,下達詔命:洛陽宮為水所毀者少加修繕,才令可居。自外眾材,給城中壞廬舍者。命廢明德宮及飛山宮玄圃院,分給遭水災者以居。
洛陽災民大悅,皆謂今上與隋煬帝天壤之別。
侍御史馬周上疏:三代及漢,歷年多者八百,少者不減四百,良以恩結人心,人不能忘故也。自是以降,多者六十年,少者才二十餘年,皆無恩於人,本根不固故也。陛下當隆禹、湯、文、武之業,為子孫立萬代之基,豈得但持當年而已!今之戶口不及隋之什一,而給役者兄去弟還,道路相繼。陛下雖加恩詔,使之裁損,然營繕不休,民安得息!故有司徒行文書,曾無事實。昔漢之文、景,恭儉養民,武帝承其豐富之資,故能窮奢極欲而不至於亂。向使高祖之後即傳武帝,漢室安得久存乎!又京師及四方所造乘輿器用,及諸王、妃、主服飾,議者皆不以為儉。夫昧爽丕顯,後世猶怠,陛下少居民間,知民疾苦,尚復如此,況皇太子生長深宮,不更外事,萬歲之後,固聖慮所當憂也。臣觀自古以來,百姓愁怨,聚為盜賊,其國未有不亡者,人主雖欲追改,不能復全。故當修於可修之時,不可悔之於既失之後也。蓋幽、厲嘗笑桀、紂,煬帝亦笑周、齊,不可使後人笑今,如今之笑煬帝也!夫儉以息人,陛下不必遠求上古,但如貞觀之初,則天下幸甚!
太宗覽其疏奏,稱善良久,謂侍臣道:馬周真宰相才具,實乃公忠體國之士。
忽一日,太宗大會眾臣,獵於洛陽苑中。時有群豕突出林中,太宗引弓四射,則箭無虛發,連殪四頭野豕。有一豕獸性大發,突至太宗之前,將要撲及馬鐙。
民部尚書唐儉大驚,縱馬挺矛來搏。太宗早已掛起寶弓,拔劍斬其野豕,唐儉方至。
李世民笑道:天策長史征戰半生,不曾見上將於萬馬軍中擊賊邪?今何恐懼之甚!
唐儉正色道:萬里江山社稷之重,漢高祖以馬上得之,卻不以馬上治之。陛下以神武平定四方,天下皆知,今豈復逞雄心於一野獸!
太宗聞言大悅,為之罷獵,尋加封唐儉光祿大夫,以獎其敢於犯顏直諫之功。又下詔命,將女豫章公主下嫁唐儉之子唐善識為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太宗之子吳王李恪時任安州都督,屢次出城畋獵,頗損民居莊稼,被侍御史柳范上疏彈劾。太宗遂命將李恪坐罪免官,削戶三百;然後遷怒權萬紀,對有司說道:安州長史權萬紀事奉吾兒李恪,不能匡正其失,罪當論死。
眾官為權萬紀求情,天子不允。
柳范遂當面頂撞:房玄齡事奉陛下,猶不能勸止陛下畋獵,豈得獨罪權萬紀哉!
太宗聞言大怒,面紅過耳,拂衣而入。此後良久,獨召柳范入內,私下問道:卿因何面折於我,不留分毫情面?
柳范答道:只因陛下聖明,臣不敢不盡愚直。
太宗聞言大悅,於是詔赦權萬紀無罪。
貞觀十一年十一月,天子巡幸懷州,丙日還歸洛陽宮。
并州都督李世積遣使至洛陽參駕,太宗忽憶起故荊州都督武士彟,便問其家人情狀。
原來早在貞觀九年五月,太上皇李淵駕崩之後,武士彟在荊州都督任上得知消息,便即悲痛成疾。李世民屢遣名醫前往診治,武士彟仍因醫治無效逝世,享年五十九歲。
武士彟去世后,太宗因其原籍在於并州,故命并州都督李世積主辦喪事,棺木及喪葬費用都由朝廷公庫支給,將武士彟靈樞運回并州老家安葬,家人隨返原籍。
因其太原首義之功,追贈禮部尚書,謚號為“定”。
并州來史見問,便說武定公死後,其妻楊氏寡居,自與二子三女過活,生活清苦。三女皆都美貌,惟次女今年十四歲,姿色絕倫,異乎尋常。
太宗聞之,即命召入後宮,封為才人,賜名武媚。
武媚奉詔,母親楊氏不舍,哭泣不已。武媚勸道:兒此去侍奉聖明天子,豈知非福?
由此辭別母親,入宮陪王伴駕,開始其長達十餘年深宮幽居生活。
歷史真相:後世關於武則天野史軼聞極多,簡直汗牛充棟,數不勝數。但正史對於武媚為才人時在宮中生活絕少記述,僅見武則天晚年時回憶自己為太宗馴馬一事。
有人自西域進獻良馬一匹,喚作獅子驄。太宗愛之,但其馬性烈,無人能馴。
武媚奏道:陛下賜妾三物,我便能降服此馬。
太宗奇道:卿討哪三物,做何用處?
武媚答道:妾所討者,乃是鐵鞭、鐵棍、匕首。此馬性烈,先用鐵鞭抽打;若是不服,則用鐵棍敲擊其首;又不服,則用匕首斷其喉嚨。
李世民聽后,頗贊其志。但亦因武媚性烈,便不得太宗寵愛,十二年未得升遷。
貞觀十二年,申國公高士廉、黃門侍郎韋挺、禮部侍郎令狐德棻、中書侍郎岑文本等人編修《氏族志》成書,呈獻御覽。因博陵崔氏既屬關隴集團,又為山東名族,故將崔氏第二房黃門侍郎崔民幹家族定為第一等。
太宗非常不滿,說道:漢高祖與蕭、曹、樊、灌,皆起自閭閻布衣,卿輩至今推仰,以為英賢,豈在世祿乎!高氏偏據山東,梁、陳僻在江南,雖有人物,蓋何足言?況其子孫才行衰薄,官爵陵替,而猶卬然以門地自負,販鬻松檟,依託富貴,棄廉忘恥,不知世人何為貴之!今三品以上,或以德行,或以勛勞,或以文學,致位貴顯。衰世舊門,誠何足慕!而求與為婚,雖多輸金帛,猶為彼所偃蹇,我不知其解何也!今欲釐正訛謬,舍名取實,而卿曹猶以崔民干為第一,是輕我官爵,而徇流俗之情也。
乃命刊定,專以本朝品秩為高下。於是便以皇族為首,外戚次之,降崔民干為第三。凡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頒於天下。
貞觀十二年三月,丙子日,皇孫降生。太宗大喜,宴請五品以上諸臣於太子東宮。
天子詔命百官暢飲,點名贊道:貞觀之前從朕經營天下,房玄齡之功為最;貞觀以來繩愆糾繆,魏徵之功為首。並賜二公佩刀,以為褒獎。
房、魏二人上前領賜,叩拜謝恩。
酒過三巡,太宗便問魏徽:朕治理政事,何如往年?
魏徵依如往日秉直,答道:威德所加,比貞觀之初遠矣;遠人悅服,則不逮也。
太宗不悅:我聞遠方畏威慕德,故來歸服;若其不逮,何以致之?
魏徵答道:陛下往以未治為憂,故德義日新;今以既治為安,故其不逮。
太宗又問:朕今所為,猶往年也,何以有異?
魏徵答道:陛下貞觀之初欲殺元律師,孫伏伽以為法不當死力諫,陛下非但悅從,且賜以蘭陵公主園,此導之使言也。又司戶柳雄妄訴隋資,陛下欲誅之,納戴胄之諫而止,是悅而從之也。近皇甫德參上書諫修洛陽宮,陛下恚之,雖以臣言而罷,是勉從之也。
太宗嘆道:非公不能及此。人苦不自知耳!
便在此時,侍御官入報:今有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遣使通好,並求和親。
鏡頭轉換,西南邊陲,高原雪山之地。
便在貞觀盛世之時,西南吐蕃部族興起,是為藏族政權起源。
畫外音:“藏”為漢語對吐蕃族人稱謂,其自稱則為“番”,藏語音為“博巴”。藏語對居住不同地區族人,皆有不同稱謂:居住西藏阿里者自稱“堆巴”,后藏地區自稱為“藏巴”,前藏地區自稱為“衛巴”,西藏東境、青海西南部及四川西部自稱為“康巴”,藏北及川西北、甘南、青海等地,則自稱“安多哇”。“巴”、“哇”者,藏語皆意為“人”之謂也。藏族最早起源於雅魯藏布江流域中部,乃是農業部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據考古發現,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亦即夏朝初期,便有藏族祖先在雅魯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兩漢時期,是屬西羌人中一個分支。
藏族先民先經群居採集、狩獵生活階段,逐步學會飼養及農耕。雅魯藏布江南岸雅隆地區藏族先民,后又分成六部,即六氂牛部諸部落。
中國南北朝末期,雅隆部落首領為部落聯盟領袖,號稱讚普。
吐蕃王室始祖崛起於西藏山南地區雅隆河谷,為“六氂牛”部落首領,從最初幾代首領母子連名中,還可看到曾經歷母系氏族階段痕迹。
至公元6世紀,山南號稱“悉補野”部首領,與鄰部結成聯盟,並尊其為盟主。當時西藏境內另有羊同、澎波、蘇毗、工布等十餘族部,均已進入奴隸制社會。
唐朝初建之時,藏族首領松贊干布兼并十餘部落,統一青藏高原,正式建立吐蕃王朝,定都邏娑(一作邏些,今拉薩)。
依照藏史記載或故老相傳,說松贊干布乃是吐蕃王朝第33任贊普,實際卻是吐蕃王朝立國之君,藏族政權開國之主,民族英雄。
鏡頭閃回,由是便依藏史及其民族傳說,敘說松贊干布由來。
隋朝義寧元年,松贊干布誕生於亞隆札對園降巴木決嶺,今拉薩墨竹工卡縣甲瑪鄉。
父親名叫朗日松贊,率兵滅掉蘇毗部落,統一西藏高原,成為吐蕃各部君主;母名薩頹格姆,從小聰慧沉毅,多才多藝。
松贊干布為人慷慨才雄,驍武絕人,通達工藝、歷算、武技,聰明而有才幹。能背誦贊普世系,熟悉歷史英雄傳說,喜吐蕃民歌,長於詩歌,常在宴會上即興賦詩。
朗日松贊十分關心對兒子培養,為其選擇道德品行端正、誠實謹慎者為友,吐蕃大相尚囊就是其中之一。松贊干布對待朋友推心置腹,性格豪爽而無驕貴習氣,因而深得人心。
瓊巴時為吐蕃政治中心,經濟十分繁榮,商賈雲集,食鹽、布帛、松耳石、珠翠等珍奇物品聚集於此,松贊干布童年即生活於此。
朗日松贊依靠原蘇毗貴族力量,兼并吉曲河流域,觸犯舊貴族利益,引起吐蕃舊臣不滿,因之心懷怨恨,陰謀叛亂。
唐貞觀三年,舊貴族舉兵叛亂,達波、工布、娘波等地都被叛亂者所據,吐蕃西部羊同、敵國蘇毗也與舊貴族內外呼應。蘇毗王子回到藏博,與蘇毗貴族結合,起兵驅逐瓊波·邦色,發兵攻打吐蕃王國,朗日松贊被害。
松贊干布年僅十二歲,在叔父論科耳及大相尚囊等大臣擁戴下登上贊普寶座。
遂堅守山南瓊結、澤當,一面追查毒害父親內奸,得為首數人滅之,並消滅宮廷內部敵對勢力,迅速穩定局勢,粉碎羊同部族進攻。
松贊干布親自渡過雅魯藏布江,到吉曲河谷巡視,受到邏些貴族歡迎擁戴。彭域部族進獻貢品,表示對松贊干布效忠。
有些貴族見松贊干布年幼,自負不服,松贊干布與其曲意周旋。
藏語“松贊”是謂端莊尊嚴,“干布”是說深邃沉宏,松贊干布確稱此號。由此結托中小貴族,深入民間,問民疾苦,厚賞士卒,經過三年,軍隊精銳。
貞觀六年,人心歸服,將士用命。松贊干布出兵平叛,舊貴族兵敗投降。由是將土地、民眾、軍隊完全收歸贊普統轄之下,吐蕃恢復統一。
松贊干布平定叛亂,遂遷都彭域布達拉山邏些。
與雅隆河谷相比,吉曲河谷地域更為廣闊,邏些又是彭域中心,曾是蘇毗根據地。北有念青唐古拉山,東連娘波、工布,西鄰羊同,南依雅隆河谷,位置適中,更有利於防禦北面蘇毗,以及西方羊同。由於以上各種考慮,松贊干布故此遷都邏些。
都城既定,許多依山而居部落紛紛遷到平原,游牧也改為定居放牧,以促進生產發展。遷都邏些以後,平原出現大片農田,牛羊遍野,馬匹肥壯。
吐蕃國力日益強盛,松贊干布開始統一西藏高原。
當時吐蕃北面最大威脅是蘇毗,松贊干布派大相尚囊出征討伐,一戰而勝。其後採取招撫之策,對蘇毗庶民與吐蕃本部民戶一樣對待,使之安居樂業;又允許蘇毗貴族保留自己領地,但須按規定繳納貢賦。於是蘇毗各部誠悅歸附,吐蕃國土擴展到青海南部。
吐蕃西南羊同又稱象雄,朗日論贊時曾與吐蕃聯姻。松贊干布親自征討,羊同因而再次臣服吐蕃。松贊干布將妹賽瑪噶嫁給羊同王為妃,進行籠絡。
貞觀十二年,松贊干布攻打吐谷渾,進兵唐境,羊同出兵隨征,曾與吐蕃使臣朝見唐太宗。但羊同王不甘心役屬吐蕃,對徵調財物深為怨恨,屢次進行反吐蕃活動。
賽瑪噶因被羊同王疏遠,便聯繫兄長松贊干布,決意消滅羊同王。松贊干布遂發兵攻殺羊同王,羊同部眾歸附吐蕃,逐漸融合成統一藏族,共同開發西邊。
松贊干布在遷都邏些以後,喜馬拉雅山南麓泥波羅(尼泊爾)國開始與吐蕃通聘。
泥波羅當時已進入封建社會,經濟文化都很發達,國王鴦輸伐摩於貞觀四年開始攝政,極力開展對外貿易。
泥波羅工藝品極為精巧,雕刻、繪畫、建築等都達到很高水平,為與吐蕃進行貿易,鴦輸伐摩便主動派使者到吐蕃通聘。
當時松贊干布為建設邏些都城,亦正需要泥波羅人幫助,便立即答聘,並在修建布達拉山頂紅宮之時,招聘大量泥波羅工匠。
貞觀十二年,松贊干布向泥波羅求婚,鴦輸伐摩國王將女兒尺尊公主嫁之,並陪送大量釋迦佛像、琉璃寶缽、珍寶綾羅、男女僕從。
尺尊公主入藏,使吐蕃與泥波羅關係密切,印度佛教亦由此傳入西藏。
平定內亂、征服諸羌、統一西藏並與泥婆羅通婚之後,松贊干布復遣使前往長安,與中土大唐王朝取得聯繫。
唐太宗見吐蕃來朝,遂派使臣馮德遐前往致意。
松贊干布見到馮德遐大喜,傾其所有以待。酒席宴間,松贊干布聽說突厥與吐谷渾都娶唐朝公主,於是遣使跟隨馮德遐入朝長安,送上金寶,奉表求婚。
閃回結束,書歸正文。
唐太宗親自接待吐蕃使節,覽畢松贊干布求婚國書,便欲同意,議於群臣。
吐谷渾王當時入貢大唐,正在朝班之中,見狀大急,便暗施離間之計,遊說於眾卿諸臣之間,極力阻之。太宗見眾論不一,只得暫時作罷,厚遣來使以歸。
吐蕃使者返報松贊干布:臣剛到長安之時,唐朝天可汗對我很好,且許下嫁公主。恰好吐谷渾王入朝,在中間挑撥離間,因此大唐天可汗對我禮薄,不許下嫁公主於贊普。
松贊干布聞言大怒,遂與羊同聯合發兵攻打吐谷渾。吐谷渾抵擋不住,逃到青海。松贊干布不肯罷休,復率吐蕃大軍,攻擊唐朝松州。
唐太宗聞報大怒,乃遣侯君集為當彌道行營大總管,執失思力為白蘭道行軍總管,牛進達為闊水道行軍總管,劉蘭為洮河道行軍總管,率步騎五萬迎擊。
唐軍主力侯君集部還沒出手,先鋒牛進達部已經先行出擊,率少量唐軍襲擊吐蕃軍營,斬獲一千餘級。
松贊干布大懼,退出党項、白蘭羌、吐谷渾等地,派遣其宰相祿東贊致禮唐朝,進獻黃金五千兩、珍寶數百。唐太宗准降,並宣佈可將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貞觀十五年,唐太宗派江夏王、禮部尚書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入吐蕃就親。
松贊干布時年二十五歲,親率禁衛軍勁旅從吐蕃遠道出迎。
文成公主一行由長安往西,由倒淌河、日月山等地到達黃河河源附近柏海(扎陵海),與松贊干布迎親隊伍相會。
松贊干布對李道宗執子婿之禮甚恭,與文成公主返回吐蕃,對近臣說道: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當為公主築城,以誇示後代。
遂登臨歡慶寶座,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並為公主修築城邑、建立宮殿。
文成公主不喜吐蕃赭面習俗,松贊干布便令停止赭面,自己換氈裘更着絲綢,還派吐蕃貴族子弟到唐朝學習儒學經典,又請唐人管理吐蕃表疏。
畫外音:《敦煌吐蕃歷史文書》記載:“贊蒙文成公主由噶爾·東贊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至羊年冬,祭祀贊蒙文成公主。”松贊干布諸妃,僅文成公主擁有“贊蒙”待遇。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之後,銳意修好唐廷,吸取唐朝先進生產技術和政治文化成果。還從唐朝引入造酒、碾磨、紙墨等生產技術,奠定吐蕃與唐朝二百餘年甥舅親誼。
便在吐番與大唐聯姻之際,東突厥薛延陀真珠可汗在頡利故地建立牙帳,擁有強兵二十餘萬,勢力日漸強大。
唐太宗鑒於薛延陀勢力日益強大,加封真珠可汗二子為小可汗,並皆賜給鼓纛,以分散薛延陀力量。
是時西突厥至利失可汗將其國分為十部,每部設酋長一人,各賜箭一把,稱為十箭。又分為左右廂,左廂號稱五咄陸,設置五大“啜”,居住碎葉以東;右廂號稱五弩失畢,設置五大“俟斤”,居住碎葉以西,合稱十姓。
至利失可汗亦由此逐漸失去民心,被臣下統吐屯襲擊大敗,欲逃往焉耆。
統吐屯遂欲立欲谷設為大可汗,但自己復被族人殺死,欲谷設也隨即兵敗。至利失統率部眾復回,再次保有故地。
貞觀十二年末,西突厥諸部立欲谷設為乙毗咄陸可汗,與至利失大戰,爭奪不休。
結果西突厥自此東西分治,伊犁河以西屬乙毗咄陸可汗,以東屬至利失可汗。
由於西突厥又分東西兩部,故原居金山以東之“東突厥”,又被史家稱為“北突厥”,或稱“突厥”。北突厥既為李靖所滅,西突厥又告分裂,大唐北邊就此安寧。
貞觀十二年十一月,唐太宗在玄武門設置左、右屯營飛騎,以各將軍分別統帥。
又簡選騎術精湛、勇猛健壯且擅長騎射精卒建立“百騎”,穿五色袍,騎駿馬,用虎皮做韉,以為皇帝出巡時高級衛士。
十一月己巳,明州獠人造反,唐太宗遣交州都督李道彥討平。
十二月,左武候將軍上官懷仁擊反獠於壁州,大破之,虜男女萬餘口。
畫外音:獠人來源複雜,是當今南方各族先民。生活於雲貴川桂地區,漢初在夜郎地區設置牂牁郡,十七個縣都有僚人分佈。后因漢朝鎮壓,迫使其遷回嶺南。“獠”人稱謂最初出現在南北朝時期,至唐朝初期,西南僚人分化聚合,出現西原蠻、黃峒蠻;貴州境內出現葛僚、仡僚等。四川東部有南平僚,住干欄,女多男少,婦人任役,男子左衽露發赤腳。廣東部份僚人發展演變成黎人,部份僚人漸與瑤人相混結合,稱為瑤僚、蠻僚、瑤僮。
歷史真相:瑤僮及俚僚人椎髻跣足,或着木屐,衣清花斑衣。赤足及冬季穿着木屐之俗,在廣西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60年代。又有拔牙之俗,或稱“鑿齒”,女子既嫁,便缺去前齒,畫面人身。《桂海虞衡志》記載:“南州法度疏略,婚姻多不正,村落強暴,竊人妻女以逃,轉移他所,安居自若,謂之卷伴,言卷以為伴侶也。”此便是原始搶婚習俗殘存。《文獻通考》記壯族婚俗:“婿來就親,女家於五裡外結草屋百餘間與居,謂之入僚。半年而後歸夫家。”不落夫家習俗,至今在粵西仍有殘存。
貞觀十二年末,唐太宗詔命以給事中馬周為中書舍人。
此前唐朝官員不論品級,官服只有黃紫色。經馬周建議,方始規定:三品以上穿紫,四品五品穿紅,六品七品穿綠,八品九品穿青色;故說“紫袍金帶”,是乃尊貴象徵。
太宗又據馬周建議規定:無論公卿吏民,於進出城門之時,皆由左進右出,以防人畜逆行衝撞;快馬傳達警報急務,須走專用驛道;允許房屋主人收納借居人地租;宿衛不論大小都要輪流值班;截短驛馬尾巴以利疾馳;城門、衛舍、守捉士,每月分散安置到各縣,各取其中之一,以防止其有過失。
先前京城每到晨昏,皆派人於各街傳呼,以警戒眾人。馬周奏請在各街置鼓,改為每天擊鼓警戒,命令停止傳呼。
民間便喚此為“鼕鼕鼓”,京城吏民皆感方便,而且節省人力。
太宗由此更加賞識馬周,厚予慰勞。時見左僕射房玄齡年老,加封為太子少師。
房玄齡自謂高居端揆十五年之久,子房遺愛又尚天子愛女高陽公主,女為韓王妃,深畏滿盈必虧,乃上表請解機務要職。
太宗下詔不許其奏,房玄齡固請不允,只得就職,愈加謙遜,不敢自傲於公卿。
太子李承乾欲以師禮參拜房玄齡,在東宮設儀衛待之。房玄齡行至宮門見此情狀,不敢謁見而歸,時人皆讚美其有謙讓之德。
二月庚辰初七日,太宗任命尉遲敬德出為廊州都督。
領職拜辭之日,太宗忽然當面問道:人言卿謀反,何也?
尉遲恭怒答:臣從陛下征伐四方,身經百戰,鋒鏑之餘,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
因解衣投地,出示滿身瘢痍創痕。
太宗流涕道:朕因不疑卿,故當面直問,何更恨邪!我欲將愛女嫁你為妻,何如?
尉遲敬德更不領情,直言道:臣妻雖然鄙陋微賤,但與我同甘共苦多年。臣才疏學淺,但聞古人富不易妻,貴不易友,臣願效之。
太宗聞言讚歎,也就作罷。
歷史真相:自古皇帝女兒自求下嫁,而被人臣當面拒絕者,恐只有尉遲敬德一人而已。其實此位打鐵匠也並非全因不棄糟糠之妻,亦是因有自知之明。試想今日既被皇帝當面質問為何謀反,依着自己火爆性子,來日與公主朝夕相處,豈有不生嫌隙之理?若被她隔三差五向皇帝老子告上一狀,則自己必然齊人之福未享,恐怕這條老命並全家性命,並皆不保矣。其雖打鐵匠出身,但卻粗中有細,大智若愚,列公不可不察。
此事未久,尚書省奏稱:近來掖庭女官選拔,有出身微賤,不知道禮儀訓教者;有受刑遭戮之家,因獲罪而沒入宮者,心中鬱積憂怨。天長日久,未免不是禍根患源。請求自今日起,後宮及東官女宮若有空缺,都應選擇有才行良家女子充任,以禮聘納。
太宗覽表,當即准奏。
天子既詔宗室諸王襲封刺史,左庶子于志寧上疏爭之。司空長孫無忌不願就職趙國,亦上表固辭。侍御史馬周亦上疏奏:堯、舜之父,猶有朱、均之子。儻有孩童嗣職者驕愚,兆庶被其殃而國家受其敗。正欲絕之也,則子文之治猶在;正欲留之也,而欒之惡已彰。與其毒害於見存之百姓,則寧使割恩於已亡之一臣,明矣。然則向所謂愛之者,乃適所以傷之也。臣謂宜賦以茅土,疇其戶邑,必有材行,隨器授官,使其人得奉大恩,而子孫終其福祿。
太宗見此,於是詔命停止世封刺史。(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