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募兵

第二百三十五章募兵

想要憑藉這手中的三千人戰勝王嘉胤是幾乎不可能的。

但有時候奇迹就發生在這往往不可能之中。

江白青知道前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一定會做到。

現如今延綏城以及各個掌控的地方全部是江白青一個人說了算,現如今糧食,軍餉都不缺,唯獨缺兵。

衛所制。

正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明朝初期實行的是衛所制,故兵籍可以世襲,意味着如果你在明初當兵,那麼你的兒子,孫子,後代,只要不絕都會成為這個明帝國的兵源。

這是太祖朱元璋定下來的政策,他本以為靠着這個制度,能保證明軍戰鬥力長期不會下滑,可終究是天不遂人願,不到一百年的時間,朱元璋定下來的制度面目全非。

土地兼并嚴重,軍屯被佔據,就導致了衛所制度的荒廢鬆弛,在這一片廢土之上誕生出來了另一個制度。

募兵制。

顧名思義,就是招兵買馬,這個制度從宣德九年開始,此後的二百餘年的時間裏,這個制度被逐漸的完善。

元,北元,韃靼,瓦剌,女真。

從開國到現在北面的敵人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是隨着實力的衰弱,隨着邊情持續惡化,內部起義越來越多,募兵制逐漸變成了一種常態,這一時期募兵逐漸變得頻繁。

但是朝廷也不敢徹底放開募兵,每個地方募兵,募多少兵都是朝廷說了算。

畢竟當年東漢放任各個權貴官員招兵買馬,才導致了諸侯林立,擁兵自重。

前車之鑒比比皆是,明朝的統治者當然不會讓從前的事情再次上演。

而這一次朱由檢給江白青的聖旨上就有這麼一句。

今遼東西北戰事吃緊,兵無餘力,願卿募所在軍余、民壯願自效者,二千餘人即可。

意思很簡單,朝廷沒有多餘的兵派過來,讓你自行招募兵卒兩千餘人。

江白青等的就是朝廷的這一句話,因為募兵不僅僅能解決兵力不足的麻煩,還能解決掉城中的不安分因素。

流民。

延綏城內外流民無數,江白青也沒有仔細統計過,這群流民現在看起來人畜無害,只是流離失所之人,不會對延綏城造成威脅,但是好多農民軍造反之前,就是流民。

城內外的流民江白青絕對不會把他們推到農民軍那面。

如果募兵的人數沒有限制,江白青能夠在幾個月之內轉手變成十萬大軍。

但江白青也清楚,不能開放自由招兵買馬的先河,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四百年大漢,三百年大唐,皆是前車之鑒。

但是當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能力變弱的時候,這種事情也會往往發生。

江白青此刻想不到那麼遠,從聖旨交到他手上的那一刻,他就開始了招兵買馬。

而負責這件事情的就是趙京輝。

剛開始招兵的時候,一整天也沒有幾個人來,趙京輝坐在攤子上,看着寥寥無幾的人,知道這麼等下去不是辦法。

他找來筆墨,在紙上寫來寫去,不一會落筆收磨,只見紙上這些幾個大字。

願奮勇效力剿賊立功者,人布兩匹,月糧四斗,月餉二兩。

並且吩咐手下,把這些告示抄寫一百份,貼在延綏城的各個角落,還特意囑咐手下,往流民多的地方貼去,由於延綏城不認識字的文盲太多,又讓手下們把上面的內容念出來。

那些本來還在生死線上掙扎的流民們,一聽見這件事情立馬蜂擁而至,什麼布兩匹的他們都不管,只需要供吃供住就行。

終於在趙京輝多管齊下的方法下,這樣一來,主動權掌握在了趙京輝的手裏,他在這些流民中選擇了身強體壯,人高馬大的人來加入明軍,不到三天的時間就募得了兵卒兩千七百餘人,這一下子,延綏城內的明軍就達到了近六千人。

要不是從豪強列紳家裏抄出來那麼多的糧食和銀兩,能一下子容下多了這麼多張的嘴,否則對於這件事情又是焦頭爛額。

當然這些募兵所得來的兵卒和那些衛所制下得來的兵卒根本沒辦法比,幾乎就是一群烏合之眾。

就拿江白青舉例。

江白青身為二百多年衛所制度出生的家庭,從小就在父輩,祖輩的耳濡目染下成長,身邊看的書除了四書五經還有兵書。

對於行軍打仗之事都頗有研究,而這些募兵得來的兵卒,他們要是了解兵法上的事只有兩種方法。

一是天賦。

二是經驗。

前者完全看命,天賦這種東西看不見摸不着,全看造物主的良心,而後者則是從屍山血海中走出來,見證無數生死才能悟出來的東西,經驗,那是用血凝結出來的。

但無論如何,六千人終究要比三千人強,這六千人成為了他以後南征北戰的重要基礎,一支全新的軍隊正在悄然形成。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我的1644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我的1644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百三十五章募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