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自我觀察
吳跡繼續問道“那我該如何做呢?”
伊斯特蘭答“那你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最核心的工具就是自我觀察。如果不了解自己,就會被習慣所驅使。因為自己是無意識的,只是個受制於習慣的生物,所以會去傷害自己、他人和環境。
人類的身體就是哺乳動物。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是受制於習慣的動物。我們都是群體動物。習慣是我們體內無法忽視的強大力量。它使我搞不清自己的意識是誰,只認同於我的身體,它使我有一種強烈的需求,要認同和歸屬於我的群體。群體性動物不會為自己思考,群體會為它思考和採取行動。無論群體去哪裏,我們都會跟隨。即使我們被引向懸崖,引向死亡,我們仍舊會跟隨。而不會背離群體去為自己思考,因為為自己思考,了解自己就會有被群體排斥的風險。而對於一隻哺乳動物來說,這種排斥就好像是對它判了死刑一樣。與群體在一起是安全的。
一隻食草動物被孤立,它離死亡不遠了。我們內在的本能都很清楚這一點,都很懼怕被群體孤立。讓一隻哺乳動物來為自己考慮,來觀察和了解自己是非常困難的。這需要有意識地努力和意願。需要勇氣和專註力。這種習慣有着長期以來的慣性和情緒給予它們的力量。它們會不斷重複。自己處於與習慣認同的狀態。通過耐心、誠實、穩步和真誠的自我觀察,這種認同會改變。
自我觀察對於從無意識的夢境中覺醒非常重要。進行自我觀察是一個人在行為層面所要做出的唯一改變。20世紀德國物理學家維爾納海森堡提出了-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即觀察的行為會改變觀察對象。自我觀察會改變我們內在的觀察對象。我們所做的就是誠實、不帶評判地觀察自己。
自我觀察地四個基本原則:
1、不用評判。頭腦就象一個評判者,不停對生活中遇到的人、事、東西都加以評判。這樣的評判是為了把接受的信息歸納或存檔。再通過聯想不斷評判生活中的一切,以便貼上標籤,便於分類。對自己的一切行為做出評判,以此製造自己和自己的行為是分離的假相。分離從而不對它們負責,也不承認它們屬於自己。評判使自己看不到自己。它主宰,自己服從。
不帶評判的觀察就意味着讓注意力穩定地停留在身體地感覺上,穩固而鎮定地待在身體裏。同時放鬆身體,內在地反應過程自行消退。讓注意力吸收理智-情感複合系統地能量,注意力會越來越強。注意力也保持自由和穩定地狀態。
2、不要改變觀察對象。改變觀察對象地衝動是一個陷阱,它會使自己持續地陷進罪惡感與責備地惡性循環中難以自拔。
3、注意身體地感覺並且放鬆身體。沒有對身體地感覺就不算是真正地觀察。對於成熟的人來說,自己的態度不會受制於情緒。無論內在或外在的情況如何,都能自由的選擇自己的態度。讓注意力從裏到外去感覺身體。
4、無情地誠實面對自己。無論多丟人,對於自己的情況都要講實話。沒有這種誠實,自己跟那些好面子的大多數人都沒有什麼分別了。
這些都是希臘-亞美尼亞裔大師喬治-伊萬諾維奇-葛吉夫在19世紀末葉修行的第四道的理論。”
吳跡問“無情地誠實面對自己和卡洛斯地放棄自我重要性是否有相同地意思?”
“差不多,略有區別。”伊斯特蘭回答道。
“那我現在做什麼?”
“在生活中去嘗試和體驗這些理論才是真理。找到自己地真相,不要盲目聽信任何理論。要親身去驗證。要有一種獨立前行,不盲聽盲信地寶貴能力。”
隨後,伊斯特蘭就下線了,只留下沉思地吳跡在回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