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春申君
在咸陽此刻,已經是寒冬臘月,天氣變得寒冷起來,庶民們多數在家中貓着,動物也在洞穴當中躲避着寒風,只有少數的庶民河面上鑿開冰層,並冰塊存儲在冰窖當中,等待來着來年貴族享受。
還有的庶民,在修補着房屋,或是打着木柴,縱然是寒冬臘月依舊很是忙碌。
可在南方,在楚國的都城鉅陽,此刻卻是較為清涼,好似秋天一般的涼爽,即便到了冬天,這裏的河面也不會結冰,時刻有着船隻在淮水上前進着。
幾年前,畏懼於秦軍,楚遷於鉅陽。
宮殿當中,歌舞在閃動,楚女在演唱着優美的歌舞。
楚王聽着歌舞,卻是快樂不起來,反而臉上帶着憂鬱,揮手之間歌女退下。
旁邊的老者面容蒼老,已經五十多歲的樣子,只是身軀硬朗,渾身散發著儒雅的氣息,正是楚國的相國的春申君。
春申君開口道:“大王為何在憂慮?”
楚王嘆息道:“秦王稷死了,安國君上位了!”
春申君說道:“安國君成為秦王。安國君的才能,謀略等等皆是遜色於秦王稷,只是秦國只要不改變其政策,終究能壓着六國打。六國越發的疲憊,終究難以抵擋秦國。”
想着天下局勢,想着秦國的強大,楚國的弱小,春申君就是感覺到一絲壓抑。
楚王說道:“十年前,寡人為太子的時刻,曾經在秦國為人質,娶秦國公主為妻,在秦國更是生下啟兒和文兒。如今,他們已經長大了,我打算接回他們來,甚至讓啟兒當太子。等到寡人萬年後,啟兒將成為太子!”
春申君說道:“大王,為何有這樣的念頭?”
楚王說道:“昔日秦異人在趙國為人質,娶妻趙姬,更是生下兒子趙政。而今秦異人成為太子,接他們母子回秦國,地位尊貴,補償他們母子。寡人這些年將她們母子丟在秦國,有些對不起她們!”
想着昔日的往事,這位楚王就是心中唏噓不已。
春申君說道:“昔日,齊國向趙國索要長安君為人質,趙太后不允許。只因為疼愛長安君。可觸龍卻是勸說太后,父母之為子女則為之計之長遠。做父母的當為兒子做着長遠打算,這才是真正的疼愛兒子!”
“大王,楚國是什麼樣子?世人不知道,可難道我等不知嗎?”
“大王神武不可測,回到楚國之後,勵精圖治,不斷拓展淮水之地,奪取齊國長城以南區域,淮水以北的土地,更是平定吳越的叛亂,又是滅魯國。大王之賢明,不遜於歷代賢明王者,只是國勢越發的衰弱。”
“秦有席捲天下的大勢,楚國隨時可能亡國,亡社稷。大王接啟公子歸國,又是能有什麼好處?成為楚太子,成為楚王又是如何?不過是被秦軍俘虜,再次擒拿到咸陽而已!”
“大王以為,楚國可能抵擋秦國嗎?”
楚王聽着,眼中閃過頹然之色。
楚國能抵擋秦國嗎?
答案是,不能!
楚國若是能抵擋秦國,楚國也不逼迫的遷都鉅陽。
楚國能倖存到現在,不是因為楚國強大,而是因為秦國不想要滅楚。
至少在韓國,魏國,趙國等沒有亡國前,楚國不會亡國的。
春申君繼續道:“大王,讓公子啟回到楚國,反而是害了公子啟。公子啟留在秦國的時刻,秦王稷似乎覺得虧待了女兒,於是冊封公子啟為昌平君,又是冊封公子文為昌文君。
又是有華陽夫人為秦王后,照料着公子啟和公子文等,他們在秦國過得很是滋潤。何必回到楚國?”
“父母為子女,當為子女長遠打算,為了公子啟和公子文,他們留在秦國,會比在楚國過得好!”
楚王點頭道:“是呀!楚國是快要傾覆的船隻,何必讓啟兒和文兒在破船上,隨着楚國一起沉沒,在秦國好,還是在秦國好!”
想到這裏,楚王笑了起來。
楚王說道:“難道,秦國真的無敵嗎?”
春申君說道;“秦人並非是無敵,只要合縱就可破秦。昔日邯鄲之戰,合縱之下,秦軍敗績。只要合縱攻秦,攻入函谷關,攻佔咸陽,就可重創秦國,可逼的秦國割地,還我舊郢!”
楚王說道:“希望如此吧!”
春申君站起身來,恭敬說道:“當今之天下,各國皆是畏懼秦國,唯有大王不畏懼秦國,大王當振作!”
楚王站起身來說道:“楚人八百年社稷,豈能亡於寡人之手,寡人當振作!”
兩位君臣握着手,閃過一絲激動之色。
……
“年景分為,豐收,持平,歉收,溫飽,飢荒,大飢等六個等級。豐收年景,糧食豐收,百姓在溫飽之餘,能為國家繳納足夠的賦稅,還能有部分的糧食結餘;
持平年景,糧食收成一般般,百姓在溫飽的時刻,能為國家加納足夠的賦稅的時刻,再也沒有多餘的糧食;
溫飽年景,說的是百姓能滿足溫飽的時刻,無力繳納,或是繳納少量的賦稅;
飢荒,說的是百姓們收成,不僅無法溫飽,反而要餓肚子,這時需要國家賑災;至於大飢,說的百姓要餓肚子,乃至會餓斃而亡!”
“農民耕地六年,才能遇到一年豐收的年景;十二年可能,遇到一次大飢荒。”
“連續耕地三年,可積累一年的餘糧;連續耕地六年,才能有三年的積累。國家沒有九年的積累,可謂是不足;沒有六年的糧食儲備,可謂是急切;沒有三年的的糧食庫存,可謂是極度危險!”
學宮當中,蒙驁在講述着兵法,重點講述到了國家糧食儲備。
蒙驁說道:“你們可有疑問?”
趙政問道:“那我大秦,有幾年的糧食儲備?”
蒙驁沒有回答,而是說道:“僅僅有三年!”
趙政愕然道:“如此之少?”
蒙驁說道:“昔日長平之戰,初期的時刻秦國出動二十萬大軍,可等到趙國佔據上黨之後,秦軍在第二年增兵二十萬,到了第三年增兵又是二十萬,共計六十萬。這六十萬大軍,為主力戰兵!”
“又是有三十萬百姓,負責轉運糧草,藉助河道運送,節省部分人力,可長久運輸之下,秦國依舊是疲憊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