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比24孝還孝

七十比24孝還孝

甄選了很多人物,做為一個中國人,做為一個一直認為西方偽史的老師,更有責任傳遞中華文明的萬物萬化。歷史上有很多小人物改變、成就了大人物,那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背後也有他們的身影。每一個人都不要妄自菲薄,因為沒當你找不到生活的意義時,請與他們每一個人對對話,聊聊天,你會發現,你比他們強多了,你也是歷史長河中那個明亮亮的水珠。

在選擇整個故事的過程中,反覆比對,不斷否定,最終你堅蛋叔以孝開頭。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着崇德、尚德的傳統。“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被奉為傳統美德的精髓,不僅指導着人們立身行道、進德修業,而且在中國古代的傳統政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早在2000多年前,孝、悌、忠、信等觀念就為人們所熟知。

《管子》一書提到:“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古人認為,如果失去了禮、義、廉、恥這“四維”,國家必將覆滅。

到戰國時期,孟子提出了仁、義、禮、智的“四端”之說。西漢董仲舒又提出了“五常之說”,仁義禮智信這五種品德成了當時普遍認同的道德標準。

宋朝時,人們愈加認識到了道德的重要作用,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被放到了一起,形成了“八德”,也被稱作“八行”或“八端”。“八德”自此流傳下來,成為傳統社會所提倡的人的立身之本。孔子說“立愛自親始”“立敬自長始”,儒家思想認為,在“八德”之中,孝是根,悌是本,忠、信、禮、義、廉、恥則是枝葉花果。

孝,簡單來說就是“善事父母”。在中國人眼裏,孝養父母是人的天性。父母含辛茹苦地撫養兒女,兒女長大后自然要孝順父母,這是人們知恩圖報、飲水思源的回報意識,是重恩義、講道義的行事原則。

一、一起重溫下《論語·學而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

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原文如上,用現在話來說,如下: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儘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預聞這個國家的政事。(這種資格)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給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這種資格也可以說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許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裏。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001比二十四孝還孝,他為什麼被入選最有孝心的人

賈子、姚氏為代表的他們,都有怎樣的故事,被評為中國歷史上最有孝心的人。

一起跨到830年前的歷史長河中,聽聽他們的故事及歷史背景,感受“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固本之心的聲音。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宇宙正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宇宙正傳
上一章下一章

七十比24孝還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