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吳縣令貪財的由來
這吳縣令曾經呢也是考試中過舉人的。文人一個,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讀書為了考取功名,為善一方。做一個百姓愛戴的父母官。
無奈行善一方也是需要本金的。
自打這吳縣令坐上了這陽谷縣的父母官后就勵志做一個清官。不貪百姓一針一線。
可是好景不長的是,國家每年的財政支出那是杯水車薪啊。偌大的一個陽谷縣被這個吳縣令做善事,做了幾次之後呀,就捉襟見肘了。
縣衙里的銀子都基本上花完了。
這吳縣令呀一夜之間就急出了滿頭的白髮。
無奈之下吳縣令只好就向這清風省省府告急。希望這個省裏頭能夠再播下了一筆款項。好讓這個吳縣令繼續為老百姓可以多做幾件善事。
這省裏面呢經過開會研討之後。給了這樣的回復:這清風省全省上下哪個地方的財政不吃緊呀。你這個吳縣令當官不合格。經過上級政府決定:從今往後不再向陽谷縣播發一毛的財政補貼。
這隱晦的意思就是說呀,以後這陽谷縣自負盈虧了。你吳縣令呢有本事呢,你就好好乾,沒本事呢,就趁早的辭官回家!
官府不養閑人!
那為什麼上級政府不撤掉吳縣令的官職另派人下來呢?
因為沒有官員想要來這裏當官!
究其根本原因呀,就是這個陽谷縣呀是目前整個清風省最窮的縣!
原本呢,在這個清風省最富裕的縣就屬這陽谷縣是最拔尖的了。
早些年間呢,那些個想要做一方縣令的官員那是擠破了頭的託人送禮,找關係,都希望呢這上面可以安排自己去這陽谷縣任職。
不為別的,這個陽谷縣曾經那可是最富裕的縣城啊,油水多呀。
這一來二去呢,導致了每一任的陽谷縣的父母官,離任的時候都周扒皮似的颳走了一大批的金銀財寶。
到了吳縣令上任的時候,整個陽谷縣反而成了現如今整個清風省最窮的縣了!
在吳縣令走馬上任之前呀,這些個想要做縣令的官員們又開始了送禮,走關係,找門路了。
這次為的呢還是陽谷縣的事。
不過這次和以往不同的是,以往呢都是為了可以去往陽谷縣上任而送禮,走關係。這此呢正好是相反。
為了不去陽谷縣上任,那些個即將下放的官員們是沒少花了銀子。
這俗話說得好,有錢能使鬼推磨。
這些個上了貢的官員們最終如願以償的沒有被派往陽谷縣上任。
最後呢,這個陽谷縣縣令的“肥缺”就落在了這個一沒本事,二沒背景,三沒關係的“三無”人員,吳報國吳縣令的頭上了。
這吳報國吳縣令那是正兒八經的科班出身,那是依靠自己的真本事考試才考上的公務員。那是有真材實料的。
可是你這光有本事,沒有關係,不懂得人情世故,不知道向上面送禮行賄。那“肥缺”不給你給誰呀!
這不這次的新一任的官員下放,這陽谷縣的縣令一職就正好落在了吳報國的頭上。
這吳縣令打小的志向就是做清官。這下好了,給自己安排了一個最窮的縣。你即便是想貪都沒得貪,縣衙內的大錢早就被前幾任的縣令給搜刮完了。只留下了些許散碎銀兩。
這個和上一任縣令交接的時候呀,上任縣令也是可憐這個吳縣令才給他留了些許的家底。要不然呀,這吳縣令哪裏會有銀子為縣令的老百姓做了幾次善事呢。
這上一任的縣令曾經也是一個有志向的想法,也曾經勵志要為老百姓做實事,為百姓謀福利。
可是幾經官場沉浮,算是看明白了這個世道。這年頭呀,做什麼官都好,唯獨這個做清官是最難的。
做清官,下面的人沒油水可撈,上面的人見不到你的誠意,久而久之,官場的人員就會疏遠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