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衛9

錦衣衛9

明朝軍事指中國明朝時期的軍隊事務,古稱軍務,是明朝的國防、武裝力量有關的學問及事務的總稱。

明代早期軍隊的來源,有諸將原有之兵,即所謂從征,有元兵及群雄兵歸附的,有獲罪而謫發的,而最主要的來源則是籍選,亦即垛集軍,是由戶籍中抽丁而來,屬於徵兵形式。除此之外尚有簡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正統時期開始使用募兵制度,開始和衛所制並存。

明朝軍工業極其發達,神機營5000人的士兵中就裝備有霹靂炮一千挺,鳥槍二百枝以及大炮二十門,除此之外明軍還有鬼頭大刀,弓,弩,手雷和火箭等裝備。跟宋朝不一樣,明朝在每代皇帝執政期間,都會發生大規模戰事,所以明朝的軍工業為了應付戰爭所生產出來的武器數量是十分可觀的。

衛所制

衛所製為在全國各地軍事要地設立衛所駐軍,衛有軍隊中,一衛為5600人,其下依序有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及小旗等單位,各衛所都隸屬於五軍都督府,亦隸屬於兵部,有事從徵調發,無事則還歸衛所。軍隊來源為世襲的軍戶,由每戶派一人為正丁至衛所當兵,軍人在衛所中輪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給軍隊及將官等所需。

其目標在養兵而不耗國家財力,但明宣宗以後由於社會穩定,相對和平,衛所軍官開始侵佔軍田,剝削士兵,軍人生活水平及社會地位日漸低下,逃兵也逐漸增加,軍備因此逐漸廢馳。

摺疊營哨制

明代募兵制始於正統年間,和衛所軍不同,募兵不世襲,雖然為兵,但隸屬於民籍。

服役期滿即退伍。最開始,募兵沒有像衛所軍那樣擁有正式編製,而且往往隨着需求擴編或裁員。募兵完全是戰鬥部隊,不像衛所兵那樣需要抽調部分兵員從事屯田任務。

募兵的糧食補給,軍餉完全來自國家財政直接支出,不用來自屯田所獲,而且餉銀也比衛所軍和民壯要高。

到了嘉靖年間,募兵的騎兵與步兵以及車兵開始擁有正式的編製--營哨制。一般是五人為一伍,二伍為什,三什為隊,三隊為哨,五哨為總,五總為營。

每營兵員3000人。這是南方明軍的營哨編製,北方稍有變動,但大體相當,如戚繼光的薊鎮陸軍編製,十二人為一隊,三隊為旗,三旗為局,四局為司,二司為部,三部為營,人數也在3000人左右。這就是明朝中後期的主要軍隊編製形式。

明朝後期,衛所軍和營哨軍的分工也開始劃分,衛所軍主要負責駐守,治安,訓練新兵和屯田。而營哨軍則主要負責機動作戰。因此,衛所軍成了正兵,而營哨則是機動的奇兵。

到了萬曆時代,為了契合這種分工,衛所軍若想參戰,則必須編入營哨建制,同時,衛所的軍官只負責士兵訓練和日常管理,不負責指揮作戰,而營哨軍官除了要負責士兵的訓練。

編入營哨的衛所軍官的編製也要遵守營哨的編製,因此明朝中後期的主要作戰部隊都是營哨軍。

但,若要討論兩者優劣。首先要明確一點,無論是募兵,徵兵,還是衛所制度,並無優劣先進落後之分,而是應對不同的情況而採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各有各的優勢和缺陷,衛所制的優點是在生產力遭到破壞,社會產出弱時,衛所制度可以有效的節省軍費開支,能夠保證軍隊自給自足,並減輕百姓的負擔。

但缺陷是,一方面,

衛所軍除了要作戰還要分出部分兵員去從事屯田任務保證軍糧補給,於是,衛所軍中區分了守軍和屯軍,其中守軍是作戰力量,屯軍負責團體。

所以相比募兵,同數量的衛所兵能夠提供的作戰力量有限,另一方面,由於衛所軍世襲,一旦和平時間較長,軍隊中容易老少摻雜,戰鬥力容易下降。

同時,如果軍官侵佔了國家供給軍隊的屯田,士兵則會淪為軍事長官的私人農奴,這樣導致守軍數量更少,戰鬥力也就很難保證。所以說,衛所制度的設計,和唐朝的府兵制度類似。用於在社會生產沒有恢復時,作為維持大量武裝需求的制度。

而募兵的優點是,招募士兵的兵員可以有更多的選擇餘地,不一定非得從軍戶中招募,其中,如果招募很多優秀的兵員,經過訓練,選拔,可以形成一支精銳的力量。同時,募兵的來源多來與民籍,因此損失后可以很快補充。

另外,募兵不用像衛所軍那樣需要從事屯田任務,因此募兵可以算是脫產士兵,這就決定,募兵可以在同數額下,動員比衛所軍更多的戰鬥兵員,同時薪水較高,能夠讓士兵作戰積極性更高。

但是優點明顯的同時,缺點也很明顯,由於脫離生產,那麼糧食,軍餉就都需要國家財政直接負責,因此,相比衛所軍,募兵為主的營哨軍的維護成本更高。

一旦國家財政赤字或破產,則很難保證募兵的工資。

另外相比衛所軍,也不穩定,由於是來自民籍,因此他們沒有衛所軍的軍籍,於是在不需要的時候,就可以隨時誰地裁撤,無法保證穩定維持。

更關鍵的是,募兵能否堪用,完全在於募兵之人和負責將領,如果訓練滿足,則可以成為骨幹力量,如果訓練差,則戰鬥力非常低下。更關鍵的是,由於兵源不固定,招募的兵員也是良莠不齊。

如果負責招兵的人篩選能力差,那麼招募的低素質兵員比例也會增加,這樣,軍隊更容易嘩變和潰散。

制式武器與甲胄

明軍北軍裝備由於戰爭需要,相較更優。

明朝後期已經大量裝備列裝了制式的布面對襟布面甲(棉甲的前身)。

明軍冷兵器:

制式火器

明朝後期已經列裝了數量眾多的制式火器,明軍北軍尤其善用三眼銃,多眼銃。

先進火器

南軍結合傳教士的舶來先進技術,擁有各類的先進銃,明軍後期研發、仿製了不少世界優異的火器。

可惜的是部分武器並未成建制列裝。

火炮方面,明軍善用各類歐洲仿製的先進火炮,如弗朗機:在佛郎機傳入中國的不長時間裏,明代朝野已將其視作禦敵利器,仿製的佛郎機遂以極快的速度裝備明軍。

到嘉靖中期,甘肅邊防已有佛郎機炮車1158輛,寧夏1000輛,固原128輛,大同1000輛,僅此四處配備佛郎機3286架。

所謂“火器之中,佛郎機尤為便利。

邊關之地所以自衛攻敵者,唯此是恃也。“明朝水師也同樣大量裝備佛郎機,如福船裝備大佛郎機6座,海滄船裝備大佛郎機4座,蒼山船裝備大佛郎機2座。福船之上有五甲兵士,第一甲專用佛郎機;海滄船有四甲兵士,第一甲專用佛郎機和鳥銃(仿自西歐的一種火繩槍);大蒼山船有三甲兵士,第一甲同樣專用佛郎機、鳥銃。

軍事組織

衛所軍

衛所製為在全國各地軍事要地設立衛所駐軍,衛有軍隊中,一衛為5600人,其下依序有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及小旗等單位,各衛所都隸屬於五軍都督府,亦隸屬於兵部,有事從徵調發,無事則還歸衛所。

衛所軍軍隊來源為世襲的軍戶,由每戶派一人為正丁至衛所當兵,軍人在衛所中輪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給軍隊及將官等所需。

南北軍隊差異性:

由於氣候原因,明朝在中國南北方駐紮的軍隊武器裝備是有比較明顯的區別的。

南方氣候濕潤,多山多丘陵,為了適應南方的氣候特點,明朝在南方地區駐紮的軍隊在裝備上根據當地氣候條件選擇了與北方地區的軍隊不同的裝備。與北方軍隊的鐵甲相比,南方軍隊多用棉、紙製作的複合材料甲。

“南方地形險陷,固多用步。步馳難以負重,天雨地濕,鐵甲易生鏽爛,必不可用矣。“

地理原因導致南方步兵居多,步兵負重過大不利於行軍。

南方多雨,鐵制鎧甲重量大並且容易生鏽。再加上火藥武器技術上的更新,傳統的鐵甲已不具備抵禦火繩槍等先進火器的進攻,加上氣候原因,明代軍事技術專家因地制宜,開發出更符合明軍作戰要求的防護裝備。

明代後期,複合材料甲迅速發展,裝備數量巨大。

複合材料甲由棉花、絲紙等材料製作而成,韌性極高,穿着舒適,可防禦冷熱兵器,是明軍的制式裝備。

邊軍

“邊軍“一詞本義指中國歷史上的中原古代封建王朝的國家或地區交界處戍衛邊境的軍隊,屯居在東西南北四方邊境,是從各個地方調上來的精銳部隊,擔任邊防的軍隊主力,也是各中原王朝最精銳的野戰部隊。

其常年與各方游牧民族大戰,且訓練有素,裝備精良。

1368年明朝建國,設九大塞王,統轄漠南諸衛所。

永樂之後漠南諸衛所逐漸廢除或內遷只剩九邊重鎮。

九邊重鎮,是指東起鴨綠江,西抵JYG,綿亘萬里的北部邊防線上相繼設立了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太原鎮(也稱山西鎮或三關鎮)、延綏鎮(也稱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也稱陝西鎮)、甘肅鎮九個邊防重鎮,史稱“九邊重鎮“。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漠邊城浪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俠 大漠邊城浪子
上一章下一章

錦衣衛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