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鎮3
再來鎮總體上來說是一個東西長南北短的不規則地盤。南面是野山,據說幾乎所有的野獸都生活在這個野山裏面。只要野山裏面沒有吃的,或者是遇上了什麼事情,野獸就會光顧再來鎮。每一次野獸攻擊再來鎮,再來鎮的人就會有死傷,再來鎮最大的苦難是吃的問題,第二大問題就是野獸的問題。每一次野獸攻擊村民,老百姓就會被吃或者是被傷,如果被吃的話就會連埋葬費都省了。如果傷得重的話,大家沒有錢請人治病只好任由這個人等死。一些傷重的人為了不痛苦,請願別人早點了結自己。
其他三面都是沙漠,但是沙漠之外不一樣。向西的沙漠出去一樣是沙漠,就算再往西一直走下去,除了沙漠就是高山,幾乎沒有出路。向東走的話,沙漠之外就是一座大山,翻過大山就是原來的邊關。如今這個地方不但是蒙古人的地盤,而且是蒙古人抓捕漢人當奴隸的地方。誰要敢去這個地方的話,不是死在蒙古人手裏,就是終生被蒙古人奴役。向北過了沙漠,就是一個綠洲,過了綠洲之後的沙漠,這裏就是中原通往西域的第一站。也就是說只要通過再來鎮向北走的話,只要一路順利就可以進入古絲綢之路。也就是說再來鎮是一個天然的絲綢之路岔路口,是一個走私的好地方。
再來鎮的秘密起初幾乎沒有人知道,就連再來鎮的居民也不知道這個秘密。直到十七年前的一天,一隊商隊的出現改變了再來鎮的未來。據這個商隊的老大也就是老闆自己述說,他的經歷十分精彩和刺激。也因為他的發現,才讓大家知道了再來鎮向北通往西域的秘密。
這個老闆曾經是一個逃兵,一個明朝的現役士兵。在他和他的商隊出現在再來鎮的那一年之前的十三年,也就是老郭講故事的三十多年前。明朝和蒙古人發生了一次激戰,明朝不但損兵折將,而且失去了不少的土地和地盤。當時明朝的軍隊實行軍戶和屯兵制度,也就是每一個士兵家裏必須至少一個男丁當兵,這戶人家算是軍戶。而且軍戶不但不能擅自離開自己的地盤,國家和軍隊劃歸他們一塊土地。士兵和士兵家屬靠屯地養活自己,國家和軍隊很少發放軍餉給士兵。
因為蒙古人佔領了士兵的地盤和屯地,導致士兵和士兵家屬無法生活。許多士兵和士兵家屬不得不離開軍隊,按照他們的說法是自謀生路,按照軍隊的說法,他們就是逃兵。軍隊也好,朝廷也好,對待逃兵和逃兵家屬是十分嚴格的,所以逃兵不敢自首。一些士兵和士兵家屬一路流浪,來到了這個三不管的再來鎮。
因為他們不敢公開賤人,因為他們幾乎沒有什麼財產,所以他們無法在再來鎮生活。當時的再來鎮不但十分排外,而且都覺得外人都不是好人,他們不願意讓這些逃兵和逃兵家屬留在再來鎮。為了活命,為了找一塊自己的家園,逃兵和逃兵家屬只好繼續流浪。
因為離開再來鎮還有好幾條路,他們是從東面進入再來鎮的,所以她們需要分三路離開再來鎮。一些老人不捨得自己的家園,自願從東面會自己的屯地碰運氣。據說這些老人不是成為了蒙古人的奴隸,就是被蒙古人殺了,甚至於有人被蒙古人殺了吃了。往西走的人翻過了沙漠又是沙漠,走過了沙漠是高山,最後全部死在了向西的路上,沒有人走出去。因為他們是軍人,他們在路上留下了許多軍人才知道的記號。後來成為老闆的逃兵曾經派人去尋找往西的戰友,回來的人不但找到了他們的骸骨,
而且帶來了一路上的信息。老闆告誡後人,再來鎮往西沒有活路,一定不能從再來鎮往西出去。
往南走的人,進入山區之後,不是被野獸吃了,就是成為了在山林裏面走不出去的野人。據說這些野人為了躲避外人,徹底把自己變成了野人。寧願和野獸一起生活,也不願意和人類生活,過上了野蠻人的日子。據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個地方依然有野人存在,據說它就是他們的後裔。
往北走的人,其中就有這個後來成為了老闆的逃兵。他們歷經千辛萬苦走出了沙漠和綠洲,來到了西域。先是給當地人當夥計,然後有了資本之後做小生意,有了一定實力之後,他們想着回家看看。一些人走絲綢之路,不是遇上強盜被搶被殺了,就是被一路上的國家和游牧民族殺了。還有一些人就算來到了邊關,因為邊關封鎖無門而入,只好原路返回。只有走再來鎮的這一路人,不但走完了,而且完全走通了。他們帶來的香料和玉器,為他們帶來了巨大的財富。除了一些意志堅定的人,一定要在家裏陪伴自己的家人之外,絕大多數的人為了眼前的利益,決定繼續走這條充滿危機的道路。
世上沒有永遠的秘密,再來鎮往北可以通往西域,這個秘密不光被再來鎮的居民知道了,也讓更多的人知道了。不光再來鎮的年青人參加了冒險之旅,越來越多的人來到再來鎮,然後往北進入了走私之旅。雖然每一次出去的人多,回來的人少,但是帶來的利益依然讓所有的人眼紅。後來導致再來鎮只要走得動的人幾乎都參與了走私之旅。
當再來鎮的居民回來后,絕大多數的人不再外出,不再走走私之旅。他們更加珍惜家人和自己的性命,但是他們阻攔不住更多的人走私之旅。他們只好在當地做一些生意,賣給將要走上不歸路的人一些生活必需品。雖然價格真的有點貴,但是在一些時候真的能夠幫助這些人。比起每一條生活的生命,這些錢真的不算太貴。
官府阻攔不住大家,更加不會堵死這條唯一的通往西域的道路。官府在再來鎮建立了一個臨時哨所,名義上是保護再來鎮的安寧,其實是在這裏收稅。既然走私之旅可以獲得巨大的利益,上交一些稅收很正常。商隊為了花錢買平安也好,為了不和官方徹底翻臉也好,都願意交稅。哨所只向商隊收稅,再來鎮的居民和商戶不用交稅,再來鎮的居民才沒有和這些哨所的人鬧翻。
明朝的第一個皇帝是朱元璋,他是一個窮苦人出身,也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窮人皇帝。他的家人幾乎都是餓死的,所以深知老百姓的疾苦。當他當上皇帝之後,第一個命令就是減輕老百姓的苛捐雜稅。雖然朱元璋比較痛恨商人,但是朱元璋也知道商人是永遠不能殺光的。他一邊安撫農民,一邊需要穩定商人。他告誡後人最經典的話就是“無農不穩,無商不富。”意思是天下沒有種地的人的話,國家就不會安穩,沒有做生意的人的話,國家就不會富強起來。
朱元璋親自製定了稅收比例,農稅是三十稅一,商稅是十五稅一。也就是說農民的稅收是所有的收入的三十分之一;生意人的稅收是總營業額的十五分之一。這個稅收不是很高,而是特別的低。按照這個比例的話,天下的農民和生意人日子都會好過不好。只可惜這個比例一開始就沒有徹底被下面的人遵守過。雖然朱元璋幾乎每一年都要殺死一大批不遵守法規的官員,但是這個命令依然不能徹底貫徹下去。
明成祖朱棣當了皇帝之後,為了緩和矛盾,將稅收比例提高了一些。農稅由三十稅一,改為二十稅一,商稅由原來的十五稅一,改為十二稅一。但是官員依然覺得稅收太低,一些地方衙門擅自將一些苛捐雜稅算上,老百姓的日子依然不好過。
到了如今朝廷明面上的稅收依然是農稅二十稅一,商稅十二稅一。但是實際上的稅收遠遠高於明面上的,農稅是好地十稅一,良地十二稅一,差地十五稅一。商稅分為對外和對內兩種,對內就是做國內生意的,一律是十稅一;做國際生意的,長期正規的商隊是五稅一,臨時的,或者是非正規的商隊,是三稅一。像再來鎮這種高利益走私之旅的,稅收高達二稅一。也就是說商隊上報的貨物的價格一半要上交稅收。這種稅法在內地或者是正規商隊是絕對做不到的。但是對於再來鎮這種走私生意,利潤是成本的五到十倍的商隊,這個稅收不是太高。交了稅就等於合法了,至少在明朝地界不算是走私的,商隊覺得這麼做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