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危機
一九6si年年中,孟有田已經覺察到危機將至,他發現作為-向標的銀行業陷入房地產太深了,導致現金儲備嚴重不足,一旦發生擠提風潮,後果將是嚴重的,而且將是連鎖性的。
其實,香港銀行界的弊病早在一九六二年廖創興擠提風暴后便已經有人注意到了。當時,英倫銀行高級職員湯姆金斯訪港,研究修訂銀行條例問題,並向港府提交《關於香港銀行制度的報告及重訂銀行條例的建議》。
該報告認為,香港銀行制度存在的要問題是:銀行數目太多,市場有限,使得爭取存款成為十分激烈的競爭,這部分反映在以高息吸引存款和大量開設分行方面;部分銀行對地產和股票過度貸款及投資,在房地產和股票市場陷得過深;家族性銀行往往將銀行業務和董事們的家族企業結合在一起,影響了銀行存款的安全性。
當然,若然能夠在地產及股票市場作出成功的投資,收穫仍然是十分可觀的;而且也有不少銀行是依靠地產買賣的盈利,才建立了現在的成就。不過,這並不是一個健全的銀行體制,事實證明不少銀行因未能遵守“借貸平衡”的原則,產生運作上的困難也就不奇怪了。
可惜,在房地產和股票市場紅火的時候,這種冷靜的分析和判斷被大多數人所忽視了。
幸好長城實業在房地產市場上的開拓一直稟持着穩健的方針,未售和在建樓盤一直控制在固定的數量上,一旦市道轉壞,不會積壓大量的資金。地皮雖然在短期內有漲有跌,但總體趨勢卻是向上的,孟有田寧肯握着地皮保值,也不肯瘋狂地去籌資貸款建樓宇。
而在新加坡的投資則顯得很順利,並且企業在當地得到了很多的優惠政策,以紡織、服裝為主的孟氏產業逐漸向新加坡分流拓展。隨之進行的便是置房·作為一個避風港,孟有田在新加坡購買了一棟住宅,隨時可以搬去暫住。同時,這種離港也將成為長城實業隱秘擴張的煙幕彈·會在動蕩時期使人心更加不穩。
“股票都出手,現在賺得不少了,別再捂着了。”孟有田率先提醒着家人和朋友,這幾年的房地產和股票市場紅火,收益已經相當可觀,而要開始併購或控股,顯然還為時過早。
“把存款從中小銀行提出來·別貪圖那點利息,存進滙豐,要是發鈔銀行都頂不住,那還成什麼話。”孟有田第二個提醒也很快就來。
當時,香港各大小銀行為爭奪公眾存款正展開激烈的利率戰,以滙豐銀行為首的幾家英資銀行也相繼參戰,以向其他銀行表明:不加控制的競爭是徒勞無益的。利率戰達到**時,據報道有的小銀行甚至將利率提高到10%以上。
一旦發生擠提風潮·必將有一批中小銀行倒閉或破產,甚至會有一批廠況企業受到影響。對於深深地陷入對房地產的貸款和投資中的中小銀行,現在恐怕已經難以改變最終的結局。
當時市面上已流傳着關於明德銀號發生資金困難的謠言·並沒有引起公眾的注意,大多數都認為是競爭對手故意散佈詆毀。幾個月後,正值六五年一月中旬農曆chun節前夕,按通常情況市場對貨幣的季節性需求增加,銀行的銀根開始緊張,壓垮駱駝的稻草也出現了。
導火索是明德發出的總值七百萬港元的美元支票遭到拒付,接着,若干較大客戶拿支票到中區明德銀號總行兌現,該行沒有足夠現款支付。消息傳出,大小客戶紛紛涌至·當天下午,香港票據交換所宣佈停止該銀號的票據交換。第二天清早,明德銀號總行門前擠滿提款的人群。隨後,香港zhèngfu銀行監理專員宣佈根據銀行業條例第1,接管明德銀號。
明德銀號擠提風潮掀起了六五年銀行危機的第一波,更大的危機接踵而來·冒進有餘而穩健不足的廣東信託商業銀行成為擠提風潮的第二個目標。在擠提的洶湧人流下,廣東信託商業銀行總行及二十四間分行宣告停業。
有關本地華資銀行資金困難的謠言四起,猶如一把野火燒遍整個市場。驚恐萬狀的存戶開始大量提取存款,擠提風潮迅速蔓延到恆生、廣安、道亨、永隆等銀行。中區的交通嚴重堵塞,不得不召精察前來維持秩序。甚至在銀行營業時間結束以後,排隊提款的人龍也拒絕散
恐慌在持續擠提風潮蔓延到遠東銀行,並波及澳門。由於擔心局勢正在失控,滙豐兩次發表聲明,保證對永隆銀行、遠東銀行的無限量支持。香港zhèngfu出版憲報號外,頒佈緊急法令:宣佈英鎊為法定貨幣,zhèngfu將從倫敦空運大批英鎊紙幣來港以應付貨幣的不足。接着,港府財政司郭伯偉、滙豐銀行總經理桑達士、渣打銀行經理紀禮咸聯合舉行記者招待會,強調香港各銀行有充足資金,以安定人心
在香港zhèngfu及銀行體系採取連串措施之後,擠提風潮暫告平息。不過,市場的平靜卻只是暫時的。
香港最大的華資銀行恒生銀行,仍然受到謠言的困擾。有不少毫無根據的流言對恒生銀行進行惡意攻擊,一些不大負責任的報紙也刊登對不指名的本地銀行有損的新聞,恆生被廣泛地認為是其中之一。期間,部分大客戶陸續悄悄地取消賬戶。四月初,擠提風潮再起,這次首當其衝的就是恒生銀行。
儘管滙豐銀行再三透過傳播媒介公開聲明支持恒生銀行,並委派職員駐守恆生總行大堂,以證明有足夠的現金供應。雖然恒生銀行多次向存戶保證,但情況仍每況愈下。四月五日,恒生銀行在一天之內失去八千萬元存款,到4月上旬總共失去兩億港元。恆生的存款一點一滴地被抽光,若然這樣繼續下去,銀行便無法償還債項,甚至達到破產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