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六度出祁山
當後續魏軍趕來,眼看前方道路堆滿了木石無法通行,領兵大將魏平知道事情不對,急忙指揮全軍轉向,準備後撤。
這時山頭上突然有士兵齊聲大喊:“諸葛丞相在此!”
魏軍將士下意識地抬頭看去,只見山頂上諸葛亮赫然現身,就在火光光芒中指着魏軍說道:“我今日圍獵,本想射一‘馬’,沒想到誤射中了一‘獐’,汝等回去后告訴司馬仲達,他早晚必被我所擒也。”
他口中的馬,毫無疑問指的是司馬懿,而獐自然就是指的張郃了。
魏平再不敢領軍繼續前行,於是撤回去見了司馬懿,將張郃中伏身亡的事情說了一遍。
司馬懿聽完后悲傷不已,仰天嘆息道:“張雋乂身死,是我之過也。”
既然知道蜀軍有所防備,司馬懿也就不再追擊,而是領軍班師返回了洛陽。
皇帝曹睿得知張郃戰死,也不禁黯然神傷,派人專門去木門道找回了張郃的屍體,然後下旨厚葬。
蜀軍安全退回漢中后,諸葛亮準備回成都去覲見後主,誰知還未起行,李嚴卻在後主面前上了一道奏疏:“臣已備齊軍糧,即將押運至丞相軍前,卻不知丞相何故忽然班師?”
劉禪看過奏疏后,也不免有些疑心,就讓尚書費禕趕去漢中,問諸葛亮為何要班師回朝。
諸葛亮也不免疑惑起來:“李嚴發書告急,說東吳即將起兵侵犯我國,故此匆忙回師。”
費禕也有些不解:“然而李嚴卻在陛下面前說軍糧已經備齊,丞相無故班師,天子才特意命我前來詢問。”
諸葛亮聽完后若有所悟,當即派出心腹前去察訪,這才得知是李嚴未能準時備齊軍糧,害怕被嚴懲,所以撒謊說東吳入侵,騙大軍回師,然後又在皇帝面前故意挑撥,想要掩飾自己的過錯。
事情明朗之後,諸葛亮自然大怒:“匹夫為一己之故,廢國家大事!”
當即就要派人去將李嚴召來,明正典刑。
費禕勸道:“丞相念先帝託孤之意,姑且寬恕他一次。”
諸葛亮聽見這句話,心中怒氣才算平息一些,也就不再派人去召李嚴。
費禕回到成都后,將事情告訴了後主,劉禪聽完后也是大怒,當即就要命武士拿下李嚴,推出去斬首。
參軍蔣琬出列奏道:“李嚴乃是先帝託孤之臣,還請陛下開恩饒恕。”
劉禪臉色鐵青地想了一想,終於還是沒有下死手,隨後下旨將李嚴貶為庶人,遷徙於梓潼郡居住。
不久后諸葛亮返回成都,他也沒有牽連李嚴的家人,而是繼續任用李嚴之子李豐為長史,此後繼續積蓄糧草,講陣論武,優待將士,決定等三年之後再度出征。
光陰荏苒,很快三年時間過去,到了建興十二年春二月時,諸葛亮入朝上奏:“臣秣兵歷馬,已經三年,糧草豐足,軍器完備,人馬雄壯,可以伐魏。此次若不能掃清奸黨,恢復中原,誓不見陛下也。”
劉禪問道:“方今已成鼎足之勢,吳、魏又不曾前來侵犯,相父何不安享太平?”
諸葛亮回道:“臣受先帝知遇之恩,夢寐之間,都在思慮伐魏之策。我當竭力盡忠,為陛下克複中原,重興漢室,此乃臣之夙願也。”
話音落下,大臣中忽然有人高聲說道:“丞相不可興兵!”
眾人轉頭看去,見說話之人原來是太史譙周。
他站出來後向皇帝說道:“臣如今執掌司天台,凡有禍福之預兆,不可不奏。近來有群鳥數萬,自南飛來,投於漢水而死,此乃不祥之兆。臣又觀天文,見奎星運行於太白之分,盛氣在北,不利伐魏。又有成都人民,皆聽見柏樹夜哭,凡此種種災異,都非吉兆。丞相還是不要北伐,只宜謹守,不可妄動。”
諸葛亮搖搖頭:“我受先帝託孤之重任,當竭力討賊,豈可以虛妄之災氛,而廢國家之大事也?”
當即不再聽譙周所言,下令命有司設太牢祭祀於昭烈皇帝之廟宇,下拜祈告道:“臣亮五齣祁山,未得寸土,負罪非輕!今臣復統全師,再出祁山,誓竭力盡心,剿滅漢賊,恢復中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祭告完畢之後,他辭別後主,星夜出發返回了漢中的軍營。
正當他召集將領,再度商議起出兵之事時,忽然有急報出來,關興病亡。
諸葛亮聞訊後放聲大哭,隨即昏厥倒地,被將領們救起後半晌才悠悠醒轉。
眾將紛紛出言勸丞相不要悲傷過度,諸葛亮長嘆一聲:“可憐忠義之人,天不予長壽。我此番出師,又少一員大將也!”
不久之後,蜀軍三十四萬,兵分五路出發,由姜維與魏延為先鋒大將,分頭向祁山前行。
諸葛亮又命李恢先行運輸糧草,在斜穀道口等候。
魏國因為去年有青龍從摩陂井內飛出,便將當年改為青龍元年,此時正是青龍二年的春二月。
有近臣對魏國皇帝奏道:“邊境急報蜀兵三十餘萬,分五路復出祁山。”
魏主大驚,急忙將司馬懿召來,問道:“蜀國三年不曾入寇,如今諸葛亮卻又祁山,如之奈何?”
司馬懿回奏道:“臣夜觀天象,見中原旺氣正盛,而奎星犯太白,不利於西川。那孔明自負才智,非要逆天而行,乃自取滅亡也。臣托陛下洪福,願前往破之,並請保四人同去。”
曹睿問道:“卿要保舉哪四人?”
司馬懿回道:“夏侯淵有四子,長子名霸,字仲權;次子名威,字季權;三子名惠,字稚權;四子名和,字義權。其中夏侯霸與夏侯威二人,弓馬嫻熟,而夏侯惠和夏侯和二人,又極有韜略。此四人常思為父報仇,臣今保舉霸、威為左右先鋒,惠、和二人為行軍司馬,共贊軍機,以退蜀兵。”
曹睿卻有些猶豫:“當初夏侯楙駙馬違誤軍機,以至於損失大量兵馬,至今還羞慚不肯回來,卿所說的四人,可不要像他那樣才好。”
司馬懿笑道:“陛下放心,此四人絕非夏侯楙可比也。”
曹睿這才應允了他的舉薦,下旨封司馬懿為大都督,所有將士悉數聽其委用,各處兵馬也任由他自行調遣。
司馬懿領旨后也不耽誤,火速調集了兵馬將士,辭別皇帝后立即向邊境進軍。
臨走前曹睿又賜了一道手詔給他:卿到渭濱,宜堅壁固守,勿與交鋒。蜀兵不得志,必詐退誘敵,卿慎勿追。待彼糧盡,必將自走,然後乘虛攻之,則取勝不難,亦免軍馬疲勞之苦:計莫善於此也。
司馬懿頓首接受了手詔,即日起行,很快大軍到達長安,彙集了各地奉調而來的兵馬,總共合計四十萬,浩浩蕩蕩地來到渭濱立下了營寨。
司馬懿又抽調五萬人馬,在渭水上搭起了九座浮橋,令先鋒夏侯霸和夏侯威領兵渡過渭水安營。
隨後他又下令在大軍營地後方東面的原野上,築起了一座土城,以備不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