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縣衙架構

第97章 縣衙架構

在從北海國返回掖侯國的途中,徐懷就跟徐歡探討過縣衙的人事安排。

掖侯歐陽澤闔家遇難,撤掖侯國改掖縣基本上是板上釘釘之事。而掖縣雖小,可人口也在十萬開外,正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該有的部門,該辦理的日常事務性工作絕對不會少。

漢朝縣一級的官員中,除了作為主官的知縣以及縣丞、縣尉、主薄之外,還有督鄉事的廷掾,管文書的主記室,主財用的少府等官職,這些都需要專業的人才來填補。

縣衙的框架搭起來容易,劉辯的手下也不乏幹練之人,不管是高順、典韋、陳到、張曼成,還是孫輕、劉瀚、王當、呂涵,這些人或是在軍事、或是在民事都是一時之選。

所以在這次人事安排上,劉辯自領縣令,典韋擔任縣尉。而為了爭取本土宗族的支持,縣丞則是由徐淵擔任。

主簿的人選劉辯則是考慮了很久,劉辯在掖縣是準備大展拳腳,雖然他現在沒有什麼掣肘,可以任着自己的性子來,但將來跟上級之間上傳下達之時要不想將來被人挑刺,文書上的工作還是要做得妥妥噹噹,這就需要一個精通案牘文書之事、也能叫他信任的人擔任主簿才行。

最終還是沈歡推薦徐平負責這方面的工作解決了他這個難題。

除此之外,呂涵擔任廷掾總督鄉事,劉瀚則為少府主管財用,沈歡自領主記室管理文書。

在這些官吏之外,劉辯根據後世經驗,準備在縣衙中分設吏、戶、禮、刑、兵、工六房具體負責刑獄、糧馬、田賦、教育、緝私捕盜、田畝、營造、商業、徵募、訓練等事。

目前劉辯手下實在是沒有太多合適且值得信任的人手,所以戶房和吏房經承,都由沈歡一人兼領。

禮房教化、祭禮等事,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是推廣蒙學、掃盲班,同時要開辦縣學,禮房經承由徐平兼任。

工房除了負責兵甲製造等工作外,在其中另設商部,主管鹽業、海貿、商貿等職能,工房經承由劉瀚兼任。

兵房負責的則是募兵、訓練等工作,設左右經承,分別由高順、王當擔任。

攻打徐家莊之戰中歐陽澤動用了掖侯國刀弓手五百餘人,一戰之後除去死傷,約有三百餘人投降。劉辯將這些人與之前整編的雲峰山降卒打散了重新進行整編,補充了部分基層武卒以為骨幹,最終得兵卒五百人。

這些人一部分仍為掖縣刀弓手,另一部分則轉為刑房獄卒,分別由縣尉典韋和刑房經承孫輕率領,負責縣城的城防、治安及刑獄等事。

自有王朝統治以來,鄉中之事皆為宗族管理,朝廷政令很少有能下到鄉一級,為了加強對於鄉一級的控制,劉辯設巡檢司大營,將張曼成的輜兵編入巡檢司大營,由張曼成任巡檢,負責協助廷掾呂涵維持鄉里的治安,打擊橫行鄉里的宗族勢力,同時嚴令各宗族的庶子必須入縣學學習培訓,合格後到鄉司巡檢入職。

兵房經承則是由高順擔任,之所以讓高順負責,是因為劉辯準備將所有跟兵事有關的事情統一由兵房主持。

而無論劉辯接下來想要做什麼,武力是他最根本的保證,所以擴充麾下軍隊的規模是當務之急。

而對於軍隊的擴充,劉辯也自有想法,他目前追求的還是軍隊的質量,而不是數量:

白毦兵保持目前的規模,仍歸典韋率領,典祥所率的特戰隊隸屬於白毦兵。

高順將忙於兵房事務,所以陷陣營暫由高平代領,人員擴充到五十人。

劉辯將背嵬軍定義為重騎兵,受限於兵甲、馬匹等,玄甲重騎擴到三十騎,每個重騎均是一人雙馬,同時給重騎配仆兵一名,下步劉辯準備再給他們安排學徒兵一名以老帶新進行培訓。

背嵬軍其餘的騎兵歸於踏白軍,這樣背嵬軍就成為一支重裝騎兵隊伍,而踏白軍則為輕騎兵。

背嵬軍、踏白軍仍分別由陳到、張全為主將,負責這兩支騎兵的作戰訓練。

連續兩場大戰,俘獲了不少黃巾賊寇,對於這些黃巾降卒劉辯也進行了整編。對於想走的劉辯也沒有為難,任其回歸。

對於不想走的,淘汰其中老弱,這些人只要按要求在戶房登錄身份信息后可以在掖縣定居,而留下的精銳則是分別編入各支隊伍。

在整編這些黃巾降卒之時卻是給了劉辯一個驚喜,他發現這些人中竟然大多數是熟悉海上生活的水手,後來才查明這些人原來是來自於黃巾渠帥管承的部下,他長期活躍於長廣一帶,是有名的海賊。

經過精挑細選之後,劉辯得了百餘名水手,這讓他想組建遠洋船隊的想法有了進一步實現的可能。

如此一來,經過擴編,劉辯手下掌握的武裝力量已經達到了千人的規模,而這些兵卒的兵籍管理、功過獎罰等事,都統一納入兵房。

對於兵事,劉辯還有個重大的改革,那就是兵餉。

當世役兵,多是義務兵制,除了供給口糧以及賞銀錢外,平時並沒有固定的兵餉。絕大部分底層兵卒,自己想混口飽飯吃都難,更別說什麼養家餬口了。

這也是為何這些將軍喜歡縱兵劫掠,只有這樣,他們手下兵卒才能得些財貨,從而保持士氣和戰鬥力。

若不想這麼做,那讓兵卒有士氣,願意打仗,最奏效的手段就是發兵餉,兵卒們可以養家餬口,沒有後顧之憂了自然願意當兵。

這件事情之前劉辯就已經開始做了,效果也不錯,接下來將會在全軍中推廣。

只是如此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漢少帝的崛起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漢少帝的崛起
上一章下一章

第97章 縣衙架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