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小峰,這孩子,真黑心【四十分鐘】

第101章 小峰,這孩子,真黑心【四十分鐘】

港人把菜市場稱為『街市』。近年越來越多的老街市面臨清拆,民間文化保護組織四處奔走,卻收效甚微。現實地看,街市的沒落無法挽回;就像電影《每當變幻時》裏,街市『富貴墟』最終被拆掉,魚佬陳奕迅與豬肉佬黃渤只得各自改行。『每當變幻時,便知時光去』。

早晨七八點鐘,金華街市場的魚檔已經熱鬧起來。這裏是港島東部的筲箕灣,原本是漁民上岸販賣漁獲的墟市。現在漁業凋零,倒是隔壁城隍廟的香火鼎盛,香燭氣味在街市上空縈繞不去。魚販子手臂上文着龍,卻是一團和氣,口甜舌滑地對老太太說,“阿姨你咁靚(這麼美),蝦見到你都會跳啊!”老太太明知他是在誇蝦靚,仍然笑得合不攏嘴,果斷掏錢買了一條魚。

街市進化:露天街市-室內街市-多功能市政街市

像金華街這種露天街市,由攤販自行搭棚或推小車相連而成,只要在政府劃定的範圍內,就不會受到港府的小販管理隊(相當於城管)驅趕。香港最有趣的室外街市恐怕是著名的北角春秧街。熱鬧時,市集幾乎要把電車路軌淹沒,叮叮車(香港有軌電車的俗稱)司機惱火地打響“叮叮、叮叮”,提示行人閃躲,但是大家已經習以為常地當他透明。叫賣聲、斬肉聲、討價還價聲,和“叮叮、叮叮”混在一起,與不遠處鑼鼓喧天的粵劇聖殿——新光戲院遙相呼應。

不過這種露天街市在港已經很稀少了,因為衛生緣故,從1950年代開始,政府陸陸續續將街市從路邊遷進了室內。到了1990年代,市政街市開始流行,就是在各大社區興建一座多功能市政大廈,將所有的社區服務集中在內,包括街市。按照現行規範,通常肉類在樓下、蔬菜在樓上,因為連續暴發幾波禽流感疫情,禽類則另劃一個角落。這種“市政街市”的樓上通常還有大排檔、社區健身房、衛生室甚至圖書館、區政府。也就是說,你可以早上到三樓麵條攤吃個魚蛋粗面當早餐,然後到五樓圖書館看份報紙、讀本小說,上六樓健身房出身汗、洗個澡,然後到樓下買菜回家做午飯。

萬能的市政街市是不是看上去很美?然而,港島政府沒想到的是,這種街市規劃並不討好,因為很多人只是單純地想割塊肉、買斤菜而已。誰要去街市讀書看報?在金華街市場100米開外的筲箕灣街市就是一例,這裏已經被荒廢多年,被戲稱為“為了上廁所才會進的街市”。

也會有人懷念以前的露天街市。沿街鋪開的攤位大多會延伸三至四個街口,居民可從任何的街口進出,阡陌交通,往來便利,是真正地“逛”街市。所以有學者認為,街市進入室內,是典型的忽略使用者需求的規劃。m.

相比學者們理性的批評,普通居民的想法更讓人感慨,“以前我看到路邊的街市佬(市場小販)就會停下來想,今天買些什麼菜好呢?而現在,我是想起買菜才會去市政大廈逛街市。”

市鳳姐一家人,都是倚着灣仔街市長大的。從外婆開始三代人都是賣菜的。她的母親90多歲,每天梳好精緻的髮型,描了眉,塗了口紅,坐在菜檔的一角剝蒜。她外婆當年賣菜的舊灣仔街市,建於1937年,是全香港第一座“流線現代主義”(StreamlineModerne)建築。1996年,政府將它納入發展計劃,要拆除后遷址新建。

民間文化保護團體反對清拆舊灣仔街市,希望保留歷史建築。但對鳳姐來講,這裏只是年輕時工作辛苦、沒有空調、沒有錢賺的記憶。當政府宣佈要把灣仔街市賣給地產商、在隔壁建起新灣仔街市時,她們全家毫不猶豫地搬了過去。“為什麼不搬?有冷氣,有人來搞衛生,環境好些,顧客當然也更願意逛這裏。”

最早的灣仔街市,由英國殖民政府修建。

正是鳳姐這樣的態度,佔了攤販和周邊市民的99%,讓十多年前為灣仔街市保護奔走的港大建築學系教授李浩然自討沒趣,最後只有放棄。

李浩然說,1930年代的灣仔全是唐樓,灣仔街市的設計在當時全世界來說都很時尚。“灣仔街市的落成像是一艘太空船降臨了這裏,有通風口設計,還裝了電風扇,涼爽得很。頂層還有個兒童遊樂場,設計這裏的西方人以為中國人會把孩子放在遊樂場,自己去買菜,他不知道中國人都是把孩子背在身上走的。”直到今天,有的港室內街市仍保留頂層是兒童遊樂場的設計,但仍然門可羅雀。

隨着人口急劇增加,舊灣仔街市已經變得擁擠悶熱的代名詞,“太空船”過時了,如今這裏已改建成了豪宅。

中環街市,曾是港島最有代表性的包豪斯(Bauhaus)建築,可惜從2003年起已經荒廢多年,成了“爛尾”文化保護項目。對中環街市的去留,有人說改做餐飲解決中環白領午餐問題,有人說搞成空中花園……

就是沒有人說,要恢復一座街市。

“中環區已經沒有住宅了,只有CBD,所以街市消失自然也無所謂了。”李浩然教授感嘆道。

那些消失了的人情

今年78歲的葉昌,在北角賣菜已經50多年。“我以前打小工,後來娶了老婆,岳父賣菜,那麼我也賣菜了。”“入贅”到菜檔的葉昌,一做就是一輩子。以前在路邊擺攤,後來租了室內街市攤位。“我每天早上3點去西環的菜欄,買完給‘菜腳’(搬運工)100港元,‘菜腳’幫我搬到檔口來。”

葉昌有一隻貓,蜷在一個筲箕里,放在芋頭、馬鈴薯中間。“我喂它貓糧呢。”葉昌說,這隻貓沒有名字,“我只叫它‘貓貓’。我養了它13年,按人類年齡算,它也和我差不多了。”葉昌每天晚上把貓留在檔口,老鼠聞到貓味就不敢近前,“白天我看檔,晚上它看檔。它是我的‘御鼠王’。”

“昌叔,有無荷蘭薯(本地一種紅皮土豆)?”一個師奶走近,摸着“貓貓”的頭問道——一看就是熟客。“貓貓”被她弄醒了,百般不情願,伸個懶腰又縮回筲箕。

起早貪黑,辛苦一月也不過凈收五六千港元,菜販們的生計這些年愈發艱難。

“以前我父母那一代人是抗拒去超市的,因為他們覺得貴,其實不過是他們那一代更需要公共空間。”李浩然說,“現在香港人不再需要街市這樣一個公共空間,反而更注重私人空間。”從事IT工作的劉先生說,他喜歡逛超市,完全是因為可以全程無交流,“戴着耳機聽歌,挑好貨買單。去街市?真的沒興趣和街市伯伯聊天啊。”

而寬厚的街市伯伯葉昌想必搞不懂這些有“社交恐懼症”的年輕人。他說如果真到了退休的那天,放不下的,還是北角的“鄰居”們,在這賣了50多年的菜,“說真的,人生有大半和他們度過了,說不捨得,大概也是會有些吧。”

街市消失不見了,人們也只是說一句“再見”,腦海里泛起一陣童年的沉渣,又繼續過自己的日子。街市伯伯們消失不見了,他們可能在餐廳后廚洗碗,可能在停車場做了保安。那些坐着叮叮車慢悠悠去街市買菜的老香港也消失不見了。時間冷酷而堅定地向前,就好像從筲箕灣開來的叮叮車最後到了堅尼地城終點站,你必須要下車,沒有別的選擇。

術業有專攻的香港市場

除了日常買菜的街市,香港有不少『術業有專攻』的市場,專貨專賣,一心一意。

海味街

地址:上環

路線:從港鐵上環站A2出口,沿禧利街往皇后大道中方向前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我在地球養小號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我在地球養小號
上一章下一章

第101章 小峰,這孩子,真黑心【四十分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