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章:矯枉過正

第三百零九章:矯枉過正

一個年約六旬,身穿寬袍大袖的老頭駐足窗前,遙看花園中那一簇簇櫻花,皺眉不語。良久之後,他轉身看了看面露凝重之色,端坐一側的一個約莫四十餘歲光景的和尚,以日語問道:“你的意思是遣使到大明朝貢?”

和尚耳聞老者問話,面上更流露出幾分謙卑神色,沉聲說道:“聽聞大明新皇帝登基即位,若是將軍大人能借朝貢的機會重開兩國貿易,使得大明的貨物源源不斷來到日本,讓那些在各地蠢蠢欲動的大小諸侯都能藉此貿易分一杯羹,那他們將會更加擁戴將軍大人您以及足利幕府。”

原來這個身穿華服的老者便是於1392年(明洪武25年、日明德3年)終結日本亂局,統一南北,此刻日本的實際掌權者,統治者,室町幕府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而這個中年和尚便是他視為心腹的天龍寺僧人堅中圭密。

足利義滿聞言也不禁意動,日本結束大約六十餘年的戰亂之後,對於他這個幕府的頭號人物來說,如何恢復經濟,維持安定就成為了首要之務。而目下日本的大小諸侯,富裕地主,莫不以使用大明的絲綢,瓷器,筆墨紙硯為榮耀。若是如和尚所說,借朝貢大明皇帝的機會重開兩國官方貿易,並將之牢牢掌握在自己以及幕府手中,毫無疑問將帶來難以計數的財富。”“

“可是明朝君臣自持天朝上國,向來鄙視我們為海外蠻夷,只怕這個新近登基的大明皇帝未必那麼好說話。”足利義滿輕輕嘆了口氣后,緩緩坐下身來。原來日本南北戰亂時期,大小諸侯手下的武士,潰兵流亡海上,形成倭寇為患江浙,福建一帶。激怒了明洪武皇帝朱元璋,曾於洪武三年,遣萊州府同知趙秩出使日本,持詔諭懷良親王。懷良開始時誤認為明朝使者是元朝所派,后經趙秩一再解釋,則同意派僧人祖來隨之入明朝貢,且送還明州、台州被虜男女七十餘口。懷良親王雖則貢獻馬匹,交還明朝百姓,卻寫了一封態度頗為傲慢的信回復洪武皇帝朱元璋,信中曰:“順之(明廷)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臣何懼哉!倘君勝臣負,且滿上國之意;設臣勝君負,反作小邦之羞。”

只因日本南北戰亂頻繁,大明沿海倭寇之患竟有愈演愈烈之勢,終於徹底激怒了洪武皇帝朱元璋,不但當即下旨信國公湯和率軍在山東,浙江,福建沿海一帶修築要塞衛所,駐軍防備倭寇,亦且厲行禁海之策,完全中斷了日本與明朝的海上貿易。

堅中圭密取過炭爐上煮茶的陶壺,緩緩給足利義滿斟滿一杯,微笑說道:“既然將軍大人於兩年前曾遣使朝拜明朝建文皇帝,上表稱臣納貢,又何妨向這位永樂皇帝陛下再稱臣一次?”眼見足利義滿皺眉沉吟不語,略一思忖間已然心知肚明,這位幕府大將軍乃是擔心手下那些桀驁不馴的大小諸侯對於日本首腦對明朝這般稱臣的舉動心有不滿,當即開解道:“中國有一句老話說得好,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當那些鼠目寸光之輩從貿易中分到些許利益,自然就會乖乖閉上他們的嘴巴。”

足利義滿聞言不禁面露笑容,當即伸手拍桌說道:“本將軍主意已定,當遣使前往大明,只是這出使人選……”

堅中圭密聞弦歌知雅意,當即緩緩站起身來合什為禮道:“貧僧願為將軍大人一行。”

兩個月後,南京紫禁城,新建的奉天殿內,身穿龍袍的永樂皇帝朱棣遙望着以堅中圭密為首的日本使者三十餘人,在禮部官員的引領下緩緩步入殿中,不禁心情愉悅。畢竟這是自他登基以來,外域番邦小國首次遣使,前來南京朝見自己。

堅中圭密率領使團一行依據事先由禮部官員教導的禮節,以三跪九叩之禮參見高踞龍椅之上的朱棣,口稱日本小邦使者奉天皇,幕府大將軍足利義滿之命前來參見大明朝皇帝陛下。

朱權眼見這個代表日本天皇,幕府將軍前來朝見朱棣的使團首腦居然是一個年過四旬,身穿月白僧袍的和尚,心情不禁甚是複雜矛盾。一方面想借日本使者朝貢之機使得大明逐步廢除洪武皇帝朱元璋實行的禁海之策,效法宋朝時候設置市舶司收取商稅,以此為大明謀利。另外一方面回想這個海外小國後世給中國帶來的巨大災難,內心之中又不由自主的湧起一股深深地敵意。

堅中圭密心有所覺,側頭之際眼見不遠處一個身穿蟒袍的青年,一雙刀鋒劍芒般凌厲的目光不斷在自己身上掃來掃去,遠處那些大明朝的文武官員看向自己的目光也隱含敵意,略一思忖間已然明白乃是因為百餘年來倭寇肆虐中國沿海一帶,以致明朝官員敵視自己之故,當即微笑合什為禮,朗聲說道:“敝國僻處海外,久慕中土博大精深之文化,佛學。唐朝之時鑒真大師六次東渡,歷經千辛萬苦,雙目失明下方才得償心愿,創建律宗流傳至今。不但攜帶東晉書聖王羲之,王獻之行書真跡與摹本來到日本,使得行書在日本大行其道,更將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大力推廣,使得麻黃,細辛,芍藥等三十六藥草在後世日本廣為使用,當真可謂活人無數,功德無量。他雖明知目下大明對於日本頗懷敵意,依舊渡海而來,早已打算好了自文化,佛學入手。想來大明君臣上下素來以禮儀之邦自居,總不好意思砍了自己和尚的光頭立威吧?(麻黃,細辛,芍藥等三十六種草藥的藥用價值由鑒真東渡日本得以傳播,出自於日本漢方野崎藥局主席野崎康弘的說法。)六部尚書等一眾文臣眼見這個日本和尚不但說得一口流利的漢話,亦且提及唐朝王羲之父子書法,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心中不由敵意略減,面色稍和。

朱權輕輕哼了一聲,轉頭對堅中圭密問道:“咱們華夏之邦講究個來而不往非禮也,投桃報李。”

朱棣手指朱權對堅中圭密說道:“此乃朕之十七弟,寧王朱權。”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語出《詩經,大雅》。”堅中圭密轉身對朱權合什為禮,頷首說道。

朱權耳聞這個日本和尚言語,內心之中也不禁甚是佩服他對於漢文化的了解,微笑問道:“以大師所說,鑒真大師東渡日本不但有利於佛學,書法在貴國推廣,更使得東漢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活人無數,可百餘年來倭寇肆虐中土沿海各地,殺人放火,**擄掠,無惡不作,可絲毫看不到投桃報李之意,更像反噬農夫的毒蛇。”

“反噬農夫的毒蛇?”堅中圭密聞言不禁面露奇色。他對於漢文化了解頗深,知曉許多成語,俗語皆有典故,卻實在想不起來朱權口中的故事出自哪裏?

朱權話一出口也甚是後悔,心中暗自忖道:一時口快,竟將《伊索寓言》裏的故事扯了出來,當此情形下無可推託,只得將農夫與蛇的故事簡略說出。

堅中圭密耳聞朱權這個淺顯易懂,卻頗含寓意的故事,分明便是將日本比作了反噬恩人的毒蛇,不禁面露苦笑,忙不迭解釋道:“敝國南北戰亂達六十餘年之久,難免有窮凶極惡之輩戰敗后逃竄海外,為禍上邦,實非敝國天皇,大將軍所願,惟願皇帝陛下明鑒。”

朱棣耳聞朱權提及為禍中國的倭寇,不禁面色略沉,對堅中圭密說道:“太祖高皇帝時,諸番國遣使來朝,一皆遇之以誠。其以土物來市易者,悉聽其便;或有不知避忌而誤干憲條,皆寬宥之,以懷遠人。今四海一家,正當廣示無外,諸國有輸誠來貢者聽。爾其諭之,使明知朕意。既然日本戰亂結束,當一力剿滅海上倭寇,以顯臣屬於大明,臣屬於朕的誠意。”

“倭寇之患亦被敝國大將軍視為心腹之患,貧僧歸國之後當將皇帝陛下之意轉告將軍閣下,調遣得力水師剿滅,以靖兩國海上商路。”堅中圭密早在出發之前,便得到足利義滿授意,只要明朝願意讓日本以朝貢之名漸漸打開兩國海上商路,便會大力剿滅那些盤踞在日本周邊島嶼上,至今不肯臣服於足利幕府的倭寇。

一眾文臣聽聞皇翟下之意竟有重開海禁,和日本海貿之意,不禁紛紛出列勸諫朱棣。在他們看來,海外蠻夷小邦,朝貢而來無傷大雅,但若是重開海禁,豈不是破了洪武皇帝陛下厲行的海禁國策?

朱權眼見破除海禁竟有如許大的阻力,心中也不禁暗自嘆氣忖道:朱老爺子在沿海設置衛所防備倭寇,自然是應有之舉,但厲行禁海國策卻難免失之於矯枉過正。

朱棣眼見群臣紛紛反對破除海禁,無奈下只得沉聲說道:“重開兩國海貿之事容后緩議,既然爾等小邦願臣服我大明,朕決意允許日本朝貢。”言罷當即傳下口諭,命禮部官員在奉天殿設宴,款待堅中圭密等日本一行來使諸人。

夜色朦朧,武英殿御書房中,朱棣看了看矗立於不遠處的寧王朱權,沉聲問道:“那個日本和尚除了國書以外,尚有足利義滿書信一封,所說願意以二兩白銀兌換一千文銅錢購買我大明銅錢,看來這什麼日本的天皇不過一個傀儡而已,足利義滿方才是目下掌握大權之人。”

朱權在鄭和端來的錦墩上落座后,微微頷首說道:“陛下所見不差,以微臣估計,所謂幕府便是掌握了軍權,賦稅的實權派,這個幕府首腦足利義滿方才是真正在日本當家作主的人。目下我大明民間一兩白銀約莫可值得一千文銅錢,咱們大量鑄造銅錢賣給日本,獲利不可謂不豐。更為緊要的是只要他們長期使用咱們大明的銅錢,長此以往勢必形成依賴性,縱然他日幕府將軍換了人,為了利益驅使也勢必大力剿滅倭寇,比起咱們在沿海諸省設置衛所,一味消極防禦更為有效。

朱棣回想日間接見日本來使之時,那個名為堅中圭密的日本和尚不但說得一口流利官話,亦且談吐之間對於中土文化甚是知曉,不禁笑道:“這個日本和尚對咱們中土文化倒是知之頗深。”

朱權聽聞朱棣言下之意,頗為欣賞這個奉命渡海而來的和尚,不禁頗有些感慨的說道:“小小島國,雖僻處海外,卻不可等閑視之。以臣弟看來,這群傢伙有一個特別的過人之處,便是能虛心學習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長處,化為己有。嘴裏這般說,心中不由暗暗嘆息忖道:日本在唐朝的時候學到了咱們的文化,醫學。而他們在後世之所以能給中國帶來巨大的災難,便是在明治維新后在西方國家那裏學到了很多先進的文化與科技,進而將自己發展成為了一個工業國家。而我們則被滿清蠻酋們長期荼毒后,不但墮入了愚昧的深淵,又被一群只知道爭地盤的軍閥混戰成了一盤散沙。

正在此時,御書房總管鄭和入內稟報,說是平江伯,長江水師提督陳瑄在殿外候旨。

片刻之後,身穿紅色官服,步履矯健的陳瑄步入御書房中,依君臣之禮參見朱棣后稟道:“微臣所屬水師船隊已然滿載糧秣,只待陛下旨意,便可出發沿海北上。”原來自朱棣決意遷都北京,將南方大戶遷往北京后,急需解決的便是南糧北運之事。只因南北大運河疏浚尚未完工,特命陳瑄所屬長江水師運糧船隊自海路北上,經過數月籌備后終於就緒,今夜被朱棣口諭召到書房。

朱棣站起身來,指了指肅立一側的鄭和,笑道:“鄭和這些時日遍尋古籍查看航海之事,念念不忘的便是有朝一日能率領咱們大明的船隊航行於茫茫大海之上。你這次率領水師北上,便將他也捎帶上吧。”

鄭和聞言大喜,當即躬身領旨。他自僧道衍那裏知曉《牽星過洋》之術后,數月里四處尋覓宋人筆記,已然略有所獲,此時聞得朱棣讓自己追隨陳瑄沿海北上,甚是振奮。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逐鹿大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逐鹿大明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百零九章:矯枉過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