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逃之夭夭

第二百九十七章:逃之夭夭

平安早得負責探路的斥候所報,知曉徐州這個萬萬不容有失的五省通衢尚牢牢掌握在朝廷大軍手中,心中頓時如釋重負,此刻眼見自己初來乍到下燕軍便在寧王朱權這個反賊的率領下迎擊而來,不願大軍千里奔波,人困馬乏下便即與朱權力戰,當即率軍朝着徐州城下而去。此時燕逆朱棣的大軍便在城下,自己何妨忍一時之辱?只須將叛軍牢牢拖住,待盛庸大軍尾隨追擊而來,朝廷援兵合圍而上,便是一個瓮中捉鱉之勢。

朱權眼見敵軍避戰而去,心中暗道僥倖下也就“不為己甚”,率領一眾士氣高昂的燕軍騎兵回營而去。

平安眼見敵軍退去,便即傳下軍令,讓麾下三萬餘騎兵在徐州城下擇地紮營,自己入城后當即向徐州守將出示歷城候,平燕將軍盛庸的令箭,接管徐州城防。

朱權回到營中后,當即吩咐馬三保率領數千士卒出營,在不遠處林地中伐木,運回營中,大肆張揚下故作一派打造雲梯等攻城器械,以待準備就緒后強攻徐州的架勢。

日暮黃昏時分,連綿的燕軍大營中,成千上萬的士卒將日間備下的柴草在空地上點燃。”“

南軍都指揮平安矗立徐州城門樓上,遙望黃昏日落下連綿開去的燕軍大營中炊煙升騰,心中卻是絲毫不見慌亂,此時徐州城內六萬步卒加上自己麾下三萬騎兵,與城外勢大的叛軍力戰雖稍顯不足,守住徐州卻是絲毫無虞,更何況自己已然調遣十數個斥候一路北上,向尾隨追擊而來的盛庸稟報軍情。反賊朱棣,朱權勢若瘋虎一般由北南下千里,置山東於不顧,強行進軍來到此處,已然是黔驢技窮,難逃慘敗。

平安自平叛以來歷經大戰,深知朱棣的奸詐多謀,嚴守城池不出。朱權兵力不濟下眼見敵軍並不出城攻襲,已是暗暗祈禱滿天神佛保佑,便命鄭和,景駿等人率軍伐木不止。

兩日後曙光初露時分,朱權一面吩咐景駿等人整頓騎兵,一面擊鼓聚集軍中一眾將校。

約莫半柱香時光后,披甲整齊的朱權掃視帳中眾人,沉聲說道:“本王奉天靖難,乃是情非得已的自保之舉,與爾等無關,待我率軍離去后,你們便降了朝廷大軍吧。”言罷拋下面面相覷的眾將,疾步出帳,跨上“烏雲蓋雪”率領一眾騎兵呼嘯出營,一路疾馳着南下,朝着宿州方向而去。他深知自己若想帶着這降卒老弱的兩萬人馬在平安眼皮子底下偷偷溜走無異於痴人說夢,當機立斷下便即率軍逃之夭夭。

徐州城中,都指揮平安得斥候所報,清晨時分一隊燕軍騎兵南下而去,當即登上城樓查看,眼見曠野之上數人赤手空拳倉皇奔來,心中狐疑下當即喝止了張弓搭箭,意欲射殺來人的麾下士卒。

原來朱棣留下的這兩萬步卒本有過半是南下攻克東阿、汶上、鄒縣、沛縣四個小城后俘獲的南軍士卒,燕軍主力南下后本就軍心不穩,有朱權麾下兩千燕山護衛騎兵在側,無可奈何下唯有奉命行事,不敢妄動,今日一早朱權這個紙老虎倉皇逃竄后,營中兩萬士卒登時大亂,立成潰兵亂卒,原鎮守沛縣的守將當即大着膽子來到徐州城下向南軍都指揮平安請降。

平安狐疑下當即齊集城外三萬騎兵,朝着燕軍大營緩緩靠近。遙見遠處成千上萬的燕軍士卒湧出營寨,紛紛拋下兵器跪倒在地,他這才全然放下心來,率軍長驅直入,進入大營。

眼見四面八方,觸目可及的空地上皆是焚燒柴草的痕迹,回想朱棣已然率軍長驅南下,平安登時省悟過來自己謹小慎微下已是中了朱權的奸計,忍不住破口大罵,一面吩咐手下回城讓徐州守將派兵前來收攏潰卒,一面策馬出營,率領麾下所有騎兵朝南追擊而去。

大寧城,寧王府中,明媚的陽光斜照在小亭中一個青衫老人的身上。只見他眉頭微皺,以手中食指輕輕自平鋪桌面的羊皮地圖上劃過,由北平南下,繞過德州,濟南沿着燕軍南下的路線直至館陶,劃過東阿、汶上、鄒縣、沛縣,不禁長長嘆了口氣,說道:“此種戰法雖則妙極,卻也是險極。”赫然正是寧王朱權的老師荊鯤。

身穿灰衣的秦卓峰眼見荊鯤手指停留的沛縣距離徐州已然不遠,忍不住問道:“莫非權兒他們千里奇襲乃是為了徐州而去,控制運河,以斷去朝廷大軍北上的糧道?”

“燕軍傾巢而出,已是破釜沉舟之勢。徐州雖地當南北要衝,孤軍困守無援的飛地一塊,也絕難當朝廷數十萬大軍合圍,強攻此城便是死局難解。”荊鯤輕笑道:“與其久戰下給朝廷大軍生生拖垮,不如千里奇襲,一劍封喉。”言語之間右手食指毫不停頓的由徐州一側劃過,直指大明京師應天。這兩年來他們雖則安居大寧,對兩軍交戰的事卻極為上心,今日一早得風鐵翎麾下斥候傳來的消息,說是燕軍一路長驅直入直奔沛縣而去,便即在此商討戰局。

秦卓峰聞言不禁倒抽了一口涼氣,喃喃說道:“他們這哪裏是在打仗,分明便是千里迢迢的趕着去玩命,送死。”他雖無領軍之才,卻自幼生長於元末亂世之時,昔年也曾見過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數番大戰,此時聽聞老友揣測朱棣,朱權這般橫衝直撞的率領大軍南下,直奔應天而去,絲毫不合常理的打法也不禁大為憂慮。他雖則無心參與這場叔侄之爭的靖難之戰,出於對徒弟朱權的關心,內心之中還是隱隱希望燕軍獲勝。

“若是對陣其他亂世梟雄,道衍禿驢斷不會出這麼一個孤軍深入,全然置後方不顧的餿主意。”荊鯤轉身負手而立,仰頭看着碧藍的蒼穹,輕輕接道:“可惜當今皇帝陛下削藩之際竟然放回朱棣三子,曾將數十萬大軍竟皆賦予李景隆這個紈絝子弟手中,更曾讓其領着南方大軍在冬季攻取北平,他們這般戰法雖則依舊險象環生,迅雷不及掩耳下未必沒有一戰功成,顛倒乾坤的可能。”說到此處,轉身目注秦卓峰沉聲說道:“假若朱棣改朝換代,只怕朱權便要身陷險境之中。”

秦卓峰深知燕王朱棣和他老子洪武皇帝一般無二,絕非一個善男信女,此時聽得老友這般鄭重其事的言語,心中不禁一沉,皺眉問道:“你的意思是朱棣過河拆橋?”

“此時他二人自然是同舟共濟,一旦江山易主,只怕就難得說了。”荊鯤一面緩緩落座,一面說道。

秦卓峰念及朱權安危,不禁頗為心亂,只是深知老友乃智謀卓絕之士,此時眼見他面露思忖之色,也就強自按捺住性子,取過酒葫蘆狠狠灌下一口,喝起了悶酒。

荊鯤取過一側爐火上的茶壺,將煮好的茶水輕輕注入茶杯,待飲得半杯后突然輕聲說道:“當今皇帝陛下雖則昏聵無能,畢竟乃大明開國之君,洪武皇帝詔告天下冊立的皇帝。若想保朱權身家性命,倒有一計可施,尚需你南下一行。”

當頭戴范陽斗笠的秦卓峰策馬疾馳,沿着官道南下之時,朱棣麾下的燕軍已然繞過宿州,自齊眉山下改道往東,前方之地便是靈璧。

黃昏之際,十萬燕軍紮下營寨,朱棣遙望約莫兩里開外,可謂近在咫尺,連綿開去的南軍營寨,心情極是沉重,轉頭對今日早間趕到的朱權說道:“愚兄轉道靈璧本欲避開朝廷由鳳陽府方向來的大軍,豈料人算不如天算,還是給匹夫平安等人堵住了去路。”原來由宿州南下去京師應天最近的路途本是自洪武皇帝朱元璋的老家鳳陽府附近而去,但朱棣估計建文皇帝朱允炆此時早已得知自己率軍南下,必然調動大軍在這條道路圍困阻擊,是故寧肯多繞路也要避開大量敵軍,豈料今日得斥候所報,兩路各有數萬人馬的南軍由東往西而來,牢牢堵住了自己的去路。屋漏偏逢連夜雨,約莫個把時辰前,平安麾下騎兵終究還是跟蹤追擊而至,在十數裡外越過自己的營寨,前往南軍營地聚集,明日自己需要面對的是至少十餘萬敵軍。

“盛庸若得知我等未曾強攻徐州,只怕你我意圖已然暴露無遺,明日有進無退,唯有拚死一戰。”朱權抖了抖身後的絲綢披風,沉聲說道。

朱棣深知目下時不與我,盛庸看穿自己直搗應天的用意后必然瘋狂追擊而至,留給自己的時間已然不多,與其腹背受敵,不如奮力向前,方有一線勝機,打定主意后當即策馬回營,傳下帥令,明日一早眾將率領大軍出營交戰。

眾將面面相覷中一人站起身來,抱拳躬身稟道:“前有堵截,後有追兵,末將以為我等當回軍北返為上。”正是朱棣手下大將邱福。

眾將聞言下紛紛站起身來附和。原來此時燕軍面臨的形勢太過險惡,眾將雖是慣經戰陣之輩,念及前有平安,何福諸路大軍堵截,後有盛庸銜尾追擊而至,內心中不禁都暗自萌生了退意。

朱權聞言斷然道:“此時我等若是退軍,匹夫平安勢必咬住不放,歸途中再想避開盛庸大軍無異於痴人說夢,與其腹背受敵,不如趁着盛庸尚未到來之前各個擊破。”

朱能深知朱棣此時絕不容許眾將退縮,站起身來朗聲說道:“我等追隨殿下奉天靖難來到此地,已是無路可退,若然兵敗,誰人能逃附逆大罪,誅滅滿門之禍?”自張玉戰死後,他已然成為燕軍眾將之首,此時凜然說來,自有一股威信。

燕軍眾將見朱權,朱能皆是這般強硬,也就勉強壓下心中不服,領命分頭回營。

與此同時,南軍帥帳之中,奉皇帝陛下旨意,兵部急令,由盱眙率軍趕來堵截燕軍的都指揮何福皺着眉頭對平安說道:“我軍糧草尚未運到,不如我等稍退擇地深溝高壘,拖住反賊大軍,以待歷城候率軍趕到,前後夾擊,必可大破之。”原來何福得兵部急令后倉促率軍而來,大軍所需的糧草尚在百里之外,而平安自徐州城下急追而至,也不可能攜帶大量糧草拖累行軍速度,目下大軍中糧草不過僅僅夠得兩日而已。

“燕逆亡命率軍千里而來,被我大軍堵截,腹背受敵之勢不遠亦,待我明日小戰,挫得敵軍銳氣,未始不會軍心大亂。我等再行率軍後撤不遲。”平安瓮聲瓮氣的說道。他身為久經沙場的宿將,深知明日無須和燕軍傾力決戰,只須小勝便能重挫敵軍士氣,若能將燕軍迫退數里后,朝廷大軍十餘萬方能從容後退,構築深溝高壘之勢。

天高雲淡,風和日麗,三萬南軍騎兵在平安率領下緩緩出營,在空闊之地排開陣勢。

朱棣眼見敵軍不願決戰,步卒盡皆嚴守營寨,自己若是強攻硬打勢必傷亡慘重,無奈之下只得低聲吩咐朱權數句后,騎着汗血寶馬親率兩萬餘燕軍騎兵出營列陣。

號角聲中,燕軍驍將白義,王真,劉江策馬而前,五千騎兵縱馬飛馳,朝敵軍而去。

頂盔貫甲的南軍都指揮平安有意挫傷敵軍士氣,眼見敵軍來攻,當即手提長槍,催動胯下灰色駿馬,親率五千騎兵迎戰。他深知燕王朱棣精於指揮騎兵,便刻意要以這個朱棣深為自負的戰法重挫叛軍銳氣。

兩軍上萬人馬奔馳間塵土飛揚,箭矢在半空中飛蝗般交錯。

平安眼見一名燕將縱馬狂奔而至,當即策馬迎上,手中長槍格開對方長矛,戰馬交錯之時猛然轉身一記回馬槍,正中敵將后心。將燕軍驍將王真刺落馬下,湮沒在隨之而來的鐵蹄洪流之中。

兩軍衝擊交錯而過,騎士紛紛轉身開弓激射,這般不過數丈的距離弓箭極易取准,接連不斷有人給敵軍箭矢射得人仰馬翻,跌落塵埃。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逐鹿大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逐鹿大明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百九十七章:逃之夭夭

%